书城励志抗震精神
328500000002

第2章 抗震精神——唤醒内心的职业激情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多难兴邦,灾难唤起抗震精神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强度最大、面积最广、破坏力最强的一次特大地震灾害。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部署,调集最精锐力量,各部门各地方亦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全国人民迅速行动,全面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奋力拼搏,顽强地抗击灾难、挽救生命、重建家园。

中国自古就是灾难多发的国度。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顽强抗争中,中华民族培育出坚忍不拔、沉着坚毅、不畏艰险、临危不惧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品格沉潜深藏,总是在危难之际勃然迸发,在1998年抗大洪、2003年举国抗非典的战斗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弘扬,升华为抗洪精神和抗非典精神。而此次天灾骤临,举国一心,抗震救灾,这种品格再一次迸发。多难兴邦,灾难让整个中国都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民族精神不仅得到重振和焕发,而且砥砺出一页新的篇章——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具体是指怎样的精神呢?《瞭望》新闻周刊中指出:

抗震精神,就是面对人民生命危险,人溺己溺、推己及人、鞠躬尽瘁、视民如伤的人本情怀。

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三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抵达抗震救灾第一线,部署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精锐力量奔赴第一线。二炮、海军、空军、陆军、武警、公安民警……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和灾区人民的士气,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抗震精神,就是运用现代手段,依法抗灾、统筹协调、临危不乱的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

地震发生后,中国第一次启动了Ⅰ级救灾应急响应,国家力量按照预案投送,一切工作围绕预案展开,一切行动按《国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震后10小时内,中央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措施。在灾区现场,现代力量集中投放。天上飞机轰鸣,地上铁流滚滚,铁路、公路、机场,全面服务于抗震救灾。这种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将为中国今后办大事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组织指挥经验。

抗震精神,就是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去争取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物资集结调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援力量空中投送,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援物资空投,有史以来最高难度的山区伞降……地面有十指鲜血淋漓的士兵,空中有达到体力极限的飞行员;内有为救学生直面死神的无畏教师,外有都市街头蜿蜒长龙的献血队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他人生命安危,每个中华儿女的英雄主义精神,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抗震精神,就是开诚布公,国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精神。

地震发生后的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的力量。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这场特大地震救灾中得到有效贯彻。国民之间的互相信任延续到信息时代,给应对灾难增添了理性基础。

抗震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就是勇于承担、无私奉献的公民精神。

在第一时间内,各类救灾物资和人员即已集结到位,各种国家力量、地方力量和民间力量即已整装待发。短短几天时间,数以十亿元计的各类社会捐款和物资已经募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这必将成为中国战胜未来各种困难乃至灾难的新高度。

不难看出,这种抗震精神不是那种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具体可操作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精神恰恰适合了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中国人民紧紧凝聚起来。拥有这种抗震精神,中华民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难,就没有创造不了的人间奇迹。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抗震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灾难,往往发生在一瞬间,而灾难激起的民族精神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它不仅为疲惫不堪的我们注入强大的动力,还鼓舞着我们不怕任何困难向着目标前进。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胜利油田广大干部职工在积极开展捐助活动、认真完成对口支援灾区任务的同时,化挑战为机遇,化困难为动力,把抗震精神当做了工作动力。不论是胜利油田本土,还是外部市场施工现场,油田的广大职工都怀着满腔热情,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加紧生产,多创效益。

在这次大地震中,油田在四川共有8支钻井队被迫停产,但是他们毫不气馁,而是在灾后立即施行积极自救,认真对现场生产设备、设施、山体、道路、钻前工程等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到5月26日,除等待钻前整改基础的元坝4井待命整改外,油田在川其他钻井队已全面恢复生产。

纯梁采油厂采油二矿广大职工把支援抗震救灾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原油上产动力,掀起了“查不足、促上产,月底日产超800吨,全年超产过5000吨”的新一轮夺油上产热潮。截至5月27日,全矿共抢开措施井14口,增加恢复日油能力114吨。

在各种不利条件下,广大油田职工本着“为国分忧、共担国难”的抗震精神,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油气产量不滑坡。到了5月28日,油田原油日产保持在了75200吨以上。

积极的精神是一种动力,它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职工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本职工作当中。

地震发生后,汶川失去了与外界的任何联系,人们也不知道那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只知道,那里发生了可怕的地震,大家急需知道里面的信息。地震发生仅仅过了半个小时,中国电信第一批抢修突击队已经从马尔康出发奔往震中汶川。随后,又有10支抢险突击队从不同方向向汶川推进,有1300多名抢修队员加入其中。

为了不辜负生命的等待与努力,为了能尽早恢复灾区和外界的通信,电信员工在灾后极其恶劣的道路和天气情况下,背着抢修设备和光缆,沿着损毁的山路徒步前进。尽管余震不断,尽管抢通的光缆因泥石流、塌方多次被砸断,但职工们百折不挠、众志成城,断了接,再断再接。到了5月18日20时48分,中国电信终于完成黑水县的对外通信光缆抢修任务。至此,经历了150个小时,中国电信抢通了四川全部受灾县对外通信光缆,受灾县级城市的对外信息通信能力均已接近震前水平。

震后短短的两天中,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筹集善款数亿元,此后不断攀升的捐款数字更彰显出中华儿女的巨大力量!

这样迅捷的速度,这种巨大的生产力,是任何一种群体和组织都望尘莫及的。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奇迹?是精神,是百折不挠,克服万难的抗震精神。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被抗震精神凝聚起来的群体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

抗震精神:凝聚职业品质,激发职业激情:企业为什么需要抗震精神

灾难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破坏力,也让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爆发力感到敬畏。而对于企业来讲,灾难除了引发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之外,最能让他们震撼的就是人们在抗震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生产力了。

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也是每个企业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如果能够将抗震救灾中产生的强大生产力移植到企业中来,那么企业绩效无疑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生产力是无形的,不可能直接拿过来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生产力的产生原因来从根本上进行移植。

毫无疑问,对于这次抗震救灾运动来说,强大的生产力源自伟大的抗震精神。而这种抗震精神,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的话,恰恰与我们企业所推崇的各种优秀品质是异曲同工的,比如:

抗震精神是面对厄运,坚忍坚持的精神。

无论是救援者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去争取胜利,还是灾民积极自救、顽强抗争,反映的都是一种在困难面前的坚忍坚持,这是我们员工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抗震精神是相互信任,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团结协作,是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这次抗震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人民子弟兵、武警战士、消防官兵、人民警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干部、医护人员以及广大的志愿者,在灾区前线自发团结起来,为了抗震救灾这个共同目的而合力奋战。

抗震精神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精神。

无论是在前方奋战的救援队员,还是在后方坚守岗位无私捐款捐物的普通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责任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企业兴亡,员工亦有责,员工的责任心更是企业常青的基石。

……

当然,还有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灾区人民表现出来的感恩精神,互救互助、共克时艰的互助共赢精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精神……这些都是抗震精神的集中体现。即是说,通过对抗震精神的弘扬,能够激起员工职业精神,从而引爆无限激情,形成强大的生产力。

而对员工个人来讲,如果能以这种抗震精神激励自己,培养并坚持抗震精神中所弘扬的优秀品质,就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员工,游刃有余于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