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12

第12章 越国—一方弱土迸发的国家级忍耐(2)

另一方面,勾践在暗中实施着自己的强国计划。他害怕归国后安逸的生活会磨灭自己复仇的意志,所以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为了富国,勾践鼓励百姓开垦种植,发展农业,还下令建立专门的养殖场发展畜牧业。他自己也起到表率作用,亲自耕种,并和夫人只吃自己种的粗粮,只穿自己织的粗布。此举不仅感染了百姓,让越国上下达到空前的团结,而且维持了百姓的复仇意识,连自己的王都还生活得如此艰苦,还有谁敢放松心情,不思报仇呢?为了强兵,改变越国因战争人口骤减的状况,勾践采取了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的基本国策。凡是到适婚年龄的都必须尽早结婚,否则父母会被判刑。他还坚决杜绝“老夫少妻”的现象,只允许壮壮结合,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另外,他还从国外聘请教练,严格军训,提高越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这些举措在暗中偷偷进行着,而为了麻痹夫差,勾践还曾让文种向吴国借粮,让夫差以为越国国情仍很艰苦。

经过以上的准备,越国已慢慢具备了和吴国相抗衡的能力,但勾践还是没有出兵攻吴,一直忍耐,因为他深知,吴国毕竟是霸国,实力不容小觑,就算有所消耗,也不是越国能一口吞下的。“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勾践必须等到这头骆驼一点点消瘦才是。

又过了多年,之前因奖励生育政策来到世上的小孩都已长大成人,成为越国的主力军,大大增强了越国的兵力。另一方面,吴国因长年征战,与齐秦等大国抗战,国内实力耗费不少,夫差又听信小人谗言,逼死了衷心爱国的老将伍子胥,扫除了越国反吴的一大障碍。所有越国人都意识到,一血前耻的机会来了,吴越决战之日近在眼前。

公元前480年,勾践趁着夫差北上会盟的时机突袭吴国,让吴国措手不及,远在他乡的夫差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表面上不敢让其他国家的君王看出端倪,暗地里派使臣向越国求和。勾践其实也并不打算此次就拿下吴国,只是想向吴王表明自己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小绵羊。于是勾践答应了夫差的求和,放过了吴国,班师回朝。夫差此时方意识到勾践的阴谋,却为时已晚,无力回天。三年后越国击败吴军,夫差被困姑苏,无奈自杀。

就这样,勾践经过二十年忍耐,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会稽之仇。这之后,勾践吞并了吴国的土地,如虎添翼,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徐州,被周天子封为侯伯,曾经受尽凌辱的勾践此刻终于翻身,当上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三个天才不同的命运曲线

在勾践灭吴这场大戏之中,除了勾践和夫差两位主角,还有三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他们就是越国的范蠡和文种,以及吴国的伍子胥。这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对主子更是一片忠心,可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结局。

命最好的当属范蠡。这位同志生得一表人才,又满腹经纶,外貌与内涵具在,放到今天绝对是个万人迷,不然也不会迷倒大美女西施。勾践能够翻身为王,范蠡功不可没。当初,劝勾践忍辱求和的是范蠡,初次求和失败献计贿赂嚭的是范蠡,陪着勾践进吴做奴的是范蠡,选中西施这个美色棋子的是范蠡,一直激励勾践要忍的是范蠡,关键时刻让勾践下定决心不放过夫差的还是范蠡。由此可见,勾践迈向成功的路子每一步都有范蠡相陪。这等功劳,是绝对能为范蠡换来荣华富贵的。然而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婉拒勾践与他平分江山的邀请,携了西施,偷渡他国,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不过,范蠡也不同于历史上那些过着清贫的日子的隐士,他善于经商,换居三地,三次成为当地富甲。由于范蠡最后居住的地方在陶地,当地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至今还被商人们顶礼膜拜。看范蠡,为官则贵,为民则富,让人艳羡,他对未来的预见力更是让人钦佩。

相比之下,与范蠡同朝为官的文种就远没有他好命。论功劳,文种不在范蠡之下。在勾践受困会稽山时,是文种冒着巨大的危险两次求和;勾践在吴国当奴隶的时候,是文种在越国主持国政,让越国没有在无主的情况下垮掉;勾践回国后,又是文种向勾践献了兴越灭吴的九术,以助勾践灭吴成功。勾践称霸后,文种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荣华。然而文种却因少了范蠡一般的洒脱和觉悟而最终惨死。范蠡悄悄离开越国的时候也曾托信给文种,告诉他“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一个能够共患难的人,却绝不是可以共享福之人”,劝文种也早日离开勾践。可文种不相信,并不理会。不出范蠡所料,勾践恬不知耻地对文种说“爱卿向我进献的九术,我只用了三术便力克吴国,现在可有劳爱卿去黄泉之下将剩下六术告知先王,让先王在九泉之下不要被吴国先王给欺负了。”可怜的文种就这样因为这么一个龌龊的理由被迫当场自杀,连向范蠡表述一声佩服的机会都没有。一代功臣落得如此下场,着实让人惋惜。

不过最命苦的还不是文种,而是夫差身边的老将伍子胥。勾践虽然杀了文种,但至少他对于文种的建议都很重视,并按照他所说去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文种有感欣慰。但伍子胥,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重视。当初,越国两次求和,伍子胥都极力反对;后来吴王要放勾践回国,伍子胥也提出反对意见,说明放虎归山;勾践回国后向吴国借粮,伍子胥也指明那是勾践的障眼法。伍子胥是吴国唯一明白越国阴谋的人,奈何他不是君主,决定不了国家的命运,更可悲的是夫差还不听他的劝告,无一采纳他的意见。这种明知有诈,却无法挽救,眼看着国家衰亡的心痛之感怕是一直折磨着伍子胥,直到他死去。最后,伍子胥被迫自杀,临死前他让子孙将自己的眼睛挂在滴水檐下,预言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看这三人不同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君臣之道,亦张亦弛。仔细思考,前人的经验是不是会给后人许多思考呢?

荣华中,信仰消磨成百越碎片

勾践贵为帝王,却多行小人之事,灭吴成功便杀尽良臣,或许真的天理难容,他的霸业并未维持多久。勾践之后六世,越国便被楚国给灭了。

从勾践之后,越国就再也没有出过能够超越他,也许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勾践狡诈,不够毒,所以做不了大丈夫。总之,越国的势力一代不如一代,威信也是呈递减趋势,霸主之位早就摇摇欲坠,等着某个倒霉蛋来终结。

到勾践后第六世,倒霉蛋出现了。这时候的越王无强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本来计划着去攻打齐国,可途中却听信一个齐国谋士的游说,说要取齐国,要称霸中原就应该先搞定楚国,若是赢了楚国,中原各国自会对越国无比佩服,俯首称臣,完全不用越国自己动手。这越王也不知怎么就昏了脑袋,竟然真的就放弃攻打齐国,临时转向去攻打楚国。楚国向来是好武之国,战斗能力一直就不差,加上无强放弃原来的部署,攻打楚国是毫无准备之仗,楚王带兵奋力抵抗,终于大败越军,杀了无强。接着又将越国占领的吴国土地全收归自己名下。而越国内部也陷入争权夺利的旋涡,王室公子,你称王,我称君,就这样把一个完整的越国活生生的分解了,自此南方多了一个依复楚国的百越之地,那历史还算悠久的越国也自然随着昙花一现的霸主地位的消失而消失了。

历史的兴衰在冥冥中自有一定的规律。强者称王,败者俯首,无所谓国土面积的大小,也无所谓国家人口的多少,正如越国能够以一方弱土,吞并国力远胜于他的吴国。然而王权也总在更迭,兴盛也许要经历漫长的奋斗,衰落却往往只在一瞬间,不管越王如何努力,也无法逃脱历史的捉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更迭多频繁,那些能登上称霸一方的人都值得后世牢记,毕竟有那么多国家,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这般幸运。天命在于一心,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崛起,在于他时刻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无论采用哪种手段,却一直没有放弃。而越国的灭亡,也正是在于盛极而衰,后世越王的信仰在荣华中被消磨,最终破裂成百越的碎片。王朝的梦碎了,但是越国那这昙花一现的风光却值得我们铭记,尤其勾践留下的卧薪尝胆的精神遗产更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