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02

第2章 夏朝—奴隶制之初,家天下之始(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更是中国家天下政治制度的开端。他的诞生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治水有功的开国之君夏禹到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夏桀,夏朝一共传了十四代,历经十七个君王,延续近五百年。然而夏朝的由兴而亡并非一气呵成,其中亦经失国复国之变,各路人物悉数登场,导演了这一场第一朝之宴。

没有预谋的开国君主

颛顼在抱着他的小孙子的时候,一定没想到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日后竟然会那么有名,名气大到甚至盖过他这个号称五帝之一的爷爷。这个小家伙姓姒氏,名文命,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治水英雄禹。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正是他揭开了夏王朝的历史序幕。然而禹的继位全凭自身实力,是单纯的禅让制所致。与后世各代开国君主不同,禹当首领时完全没有私心,没有想过自己会开辟出一个延续几百年的夏家王朝,说禹是一位没有预谋的开国君丝毫不为过。

初登历史舞台的禹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要治理洪水。其实,禹的治水动机很单纯,实则是接过其父亲鲧的接力棒。那时黄河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部落联盟首领尧接受各部落首领的举荐认命夏部落的首领鲧治理洪水。然而鲧因方法不对治水九年未果,反而使洪荒愈演愈烈,最终在舜继位后被放逐羽山接着被处死。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替其父继续治水的。

不管初衷如何,禹的治水总归是成功的,于百姓更是有利。加上禹一心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治水的同时也兼顾治民,引导百姓重建家园,恢复农业。这些都为禹积攒了民心与威望,治水成功后,百姓为了感激他,都尊称他为“大禹”。这实乃是“治大水开国君功不可没,获尊称‘大禹’名垂千古!”

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历史齿轮仍在转动,英雄也开始了下一场战斗。治水成功后的禹没有获得片刻的休息时间,便又奔赴到下一个艰巨的任务当中,那就是讨伐三苗。在今天看来,若把部落联盟看作中心帝国,三苗就是严重的边患。那时身为南方部族的苗族不听从于部落联盟,多次北侵作乱,尧舜都曾上阵讨伐均未成功。治水一战的巨大成功让禹获得了舜和族人的极大信任,大家都相信只有禹这样连天灾都能战胜的英雄才能平定人祸。禹自然也不负众望,带领手下奋勇抗战,将三苗赶至长江中游以外,平定了三苗之乱,打赢了这场南北之争,更加大了自己继位的筹码。

在治水与讨伐三苗相继成功之后,禹的威望已无人能及,最终,本着传贤的原则舜将天子位禅让给了公认的最佳人选——禹,正式继位后禹以阳翟为都城,国号夏。

继位之后,禹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内)大会其他部落的首领,实则是向天下昭告,稳固王权之举。念及禹的威望,大会竟有万余名部落首领手捧玉帛前来朝见。可见夏国已极富影响力。经过涂山之会,不仅前来朝见的部落忠心不二,而且没有来朝见的部落听闻之后也因惧怕夏的势力从此以后称臣于夏。此举极大的稳定了夏王朝的根基。之后禹又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以便管理,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还将涂山之会上各部落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九州。

没有夏禹就没有夏朝,但是夏朝建立的最大的功臣却不是禹,而是他的儿子——启。

他开启了家天下

在禹之前,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实行的是禅让制,上任首领须将其帝位传给各部落中最贤能之人。尧传舜,舜传禹皆为此。禹在位之时亦指明在各部落中颇有威望的皋陶为其接班人,谁知道皋陶并没有称王之命,竟先于禹而死。其后禹又指认当年和他一块治水立下大功的东夷族首领益为其接班人。大禹归天之后,益也确实继任了首领之位,然而,位子还没坐稳,便被禹的儿子启取而代之。

传说禹在治水时期与一女子偶遇,互生情愫,然而禹因要务在身,不能久留,便离她而去。女子伤心欲绝,生下启之后便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由此看来,多年之后,启对权利的追求也应该是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一种渴望。启自立为王,并将禅让制彻底转变为了世袭制,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各王朝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也为夏王朝的延续夯实了基础。如果说禹拉开了夏王朝的历史序幕,那么启无疑是将夏王朝推向历史舞台最有力的那只手。

弑益夺位 启的不安分从益继位的那一天开始就已表露无遗,启并不称服于益,而是自立为王。百姓因为怀念禹,爱屋及乌的相信启,拥立他。各部落也相继离开益的势力范围,投奔于启。可以说启在无形之中就架空了益的地位。益自然不服,率领东夷族军队向启出兵,岂料启早有准备,加上夏势力强大,轻轻松松就战胜了东夷,并杀死了益。至此,启名正言顺的登上了首领之位,成为了夏朝第二代君主。

舍让外人继位,但碍于禅让制的限制,他只能传位于贤能之人。思来想去,禹想到了一个巧妙之法,他指认了比自己还年老的皋陶为接班人,皋陶亦不负禹望,先他而去。之后,禹一方面选择势力较弱的东夷族首领益作为后继者,一方面开始让启处理政事,积累功绩。他相信如此一来,日后大家一定会拥立启,让他继位。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已无人知晓,毕竟大禹已去多年,又没有留下史料记载,约摸也只是世人凭着人性,凭着爱子之心,妄自猜测之说。无论如何,启杀益并取而代之却是不争的事实。

平定有扈 杀死了益登上帝位的启并没有获得全天下的认可,毕竟破坏了历来被人认可的禅让制,总归会惹人非议与不满,这其中又以某部落首领有扈氏最具代表性。有扈氏本就支持益,对启弑益夺位的做法很是不屑,在启自称为王后并不认可他,既不朝拜,也不听命,还想起兵谋反。启自然无法忍受,本着扫除障碍的想法出兵讨伐有扈氏,岂料一战竟然惨败而归。启痛定思痛,休养生息,做尽爱民之举,笼络民心。之后有扈氏率领反对联盟向启讨伐,在甘(今陕西省户县之南)开战,启就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百姓的支持打败了有扈氏,彻底稳固了王权。

沉迷歌舞五子夺权 启坐稳帝位之后,并没有像当初那样勤政爱民,而是像历史上诸多帝王那样迷上了歌舞升平的生活,这种状态随着启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有所区别的是启不只是欣赏歌舞,甚至爱好歌舞,自身更是能歌善舞。甚至有人猜测启就是中国古代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的作者。

一方面,启沉迷歌舞,不理政事,另一方面,启的兄弟儿子五人却都已按耐不住,相互较着劲,都想当继承者,做世袭制的第一受益人。其中以启的小儿子武观争得最厉害,常常叛乱,滋扰生事。最终,启不得不将他放逐到偏远之地。由此可见,兄弟夺权,亲人反目之类已随着家天下的开始一并上演了!

英雄,或是草莽?

放逐了一个儿子,还有四个候选人,夏启是以何作为标准选择的接班人我们无从得知了,总之,他很失败的把帝位传给了昏庸的太康,也许是其他三人更昏庸吧!现代人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兴许就是从古代得来。夏家天下传到这第三代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太康继位之后,比夏启晚年更为荒淫,完全不理政事,最离谱的是他经常外出狩猎,一连几个月不回都城。大臣多次劝诫都被太康当作耳边风,完全不予理会。国家内部议论纷纷,不满之声随处可闻,外部更是众多不法之徒虎视眈眈。夏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偏偏这太康丝毫未曾察觉,或者说从不想察觉,依旧过着他逍遥快乐的狩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