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35

第35章 十国—刀光剑影流星梦(2)

次年,孟知祥称帝,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于成都。同年,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统治后期,奢纵无度,臣慌民怨,终于公元965年,为宋所灭。说到后蜀灭亡,不得不提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因貌美似花蕊而得此名,乃孟昶宠妃,善于写诗作词。在后蜀被灭之后,花蕊夫人陪同孟昶进宋朝受封,赵匡胤听说她能作诗,便请她一试,花蕊夫人当即写下《口答宋太祖》:“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亡国之痛表露无疑。后赵匡胤在孟昶死后强纳花蕊夫人为妃,花蕊夫人却思念旧夫,一心想报仇,最终行刺失败,自尽而亡。如此贞烈坚强的好女子竟摊上孟昶那样的昏君,可惜,可惜。

扫平了南平和后蜀,北宋盯住了下一个目标——南汉。同前几个国家一样,南汉的创始人也是于唐朝末期就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到五代时期称帝建国。唐朝末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扫除多方障碍,独占岭南广大地区,刘家成为岭南霸主。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隐之弟刘岩称帝,国号越,不久改称汉,史称南汉。然刘岩及其继承人都残暴荒淫,民不聊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国家都不会长久。拖到公元971年才被北宋所灭还算他幸运,多活了这么些年。

此后,北宋相继灭掉南唐、吴越,南方之地终于都归宋手,军阀割据的年代从此再也没有在南方大地上出现。

北汉:北方守望者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一个立国于北方的割据政权,远离南方诸国,身居北方战地,临近五代强国,北汉是如何自保立足的呢?

北汉的建国帝刘崇乃皇亲贵族,是五代中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哥哥建立后汉国,当弟弟的自然也是鸡犬升天,平步青云,到汉隐帝时,刘崇已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牢牢控制住河东地区。刘崇见皇朝内,四臣专权,心知暴动早晚会发生,为求自保,刘崇早早便在军事和财政上做准备,以防万一。这一点,刘崇倒是远比他的侄子隐帝承佑要聪明。隐帝想秘密杀掉四臣,拼的是运气,刘崇就知道壮大自己的实力,即使发生兵变也不会害怕吃亏。最终,隐帝运气不好,杀了三个权臣后消息败露,郭威抢先一步杀了承佑,灭了后汉,新建后周。因刘崇牢据河东,又兵强粮足,郭威拿他没办法,刘崇便干脆自己在河东称了帝,建都晋阳,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刘崇便成了占据河东十二州的一方割据势力,列入十国范围。

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与南方的吴越,南平类似。南平借向周边国称臣求自保,吴越以效忠五代王朝保安定,而北汉本就身处北方,加之是后周故敌,根本不可能求得后周庇佑,危机更是大于南方诸国,随时有被后周灭亡的危险。怎么办呢?刘崇思前想后,突然想到了后晋的建立,想到了契丹人,自耶律德光建立大辽之后,辽国就一直是五代的威胁,后汉、后周也多被其牵制。刘崇决定效仿石敬瑭,像辽国称臣,借助辽国势力抗衡后周。于是,刘崇用了石敬瑭最失尊严的那招,奉辽帝为叔皇帝,求得大辽庇佑。此后,北汉和后周三次两兵相接,皆因辽兵介入,双方都未有盈亏。刘崇死后,其子承钧继续贯彻父亲的亲辽政策,奉辽帝为父皇帝。这之后,刘承钧也凭着辽兵的增援,几度在后周、北宋的频频攻击下得以幸存。最后,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率军讨伐北汉,先集中全部兵力击溃辽军,逼得辽军一时不敢再援,接着就猛攻太原。这时的北汉主刘继元见辽军增援无望,自己实力又远逊于北宋大军,只得出城投降,北汉至此灭亡。

河东十二州之地,在盛唐时期也曾人丁兴旺。北汉建立后,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又因向辽国进贡而加重赋税,人民生活艰难,饿死战死的不计其数,活着的也纷纷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到北汉亡国之时,河东地区人数竟然不及盛唐时期的八分之一。这样的统治,亡了对百姓倒是一大幸事。

茶香飘南国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南方各国大力发展经济,使南方整体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两倍多,成为全中国大地上的经济中心。这种繁华盛景体现在许多方面:

最能体现南方繁荣盛景的当属遍布南方各国的水利工程。每个疏浚现场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尽情挥洒着汗水,监工扯着嗓子吆喝驱使,卯足了劲。其实不用监工卖力,工人自会尽力而为,因为那一道道沟壑,一泉泉清水本就是最好的激励了。想着这水利工程完成之后,灌溉再非难事,稻香谷香自是顺理成章,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这等美景的诱使之下监工确实稍显多余了。南方各国都致力于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针对南方湖泊河流众多的实际情况,南方诸国都修建大量堤堰和闸门,控制水流,实现“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大大发展了农业。吴越在各州都设置都水营田使和撩湖兵、营田军,“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吴、南唐、闽国也在国内各地疏导湖泊,灌溉良田。特别是南唐与吴越在境内修建了圩田,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收成获得一定的保证。圩田是古代江南劳动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南方不仅成了谷香四飘之地,更成为了产茶基地。十国时期南方的制茶业颇为发达。当时,茶叶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统治者和民间都十分重视茶叶的生产。楚国楚王马殷“令民自造茶”,每年仅向中原王朝贡茶就达25万斤。南唐更是在建安地区设有茶焙(制茶场所)1336处,其中官焙38处。就连小小南平也将都城江陵发展为南方重要的茶市。茶山上栽满了茶树,郁郁葱葱一大片。采茶工人们头戴草帽,身背娄子,轻盈的穿梭在茶林之中,手指更是跳跃在茶树之巅,转眼娄子里就盛满了新茶。制茶作坊里,晾晒的,翻炒的,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劳动所带来的幸福。茶市上更是火爆,挑着担子的茶工,收购的官差和商人,零购的百姓,叫卖讨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好一幅江南盛世图。制茶业不仅为南方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更带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大大提升了南方的经济实力。

除此之外,南方的制瓷业和织染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制瓷业以吴越国的秘色青瓷最具代表性。织染业则以南唐最为出名。南唐发明了一种“天水碧”的颜色,堪称一绝,乃由宫女“染碧,夕露于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矿冶业的发展也颇具规模。在冶铜技术上发明了胆水浸铜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吴和南唐盛产铜铁,南汉则盛产金银。造纸业也相当发达,最有名的是南唐的澄心堂纸,“滑如春冰密如茧”,制作十分精美。雕板印刷业的发展也很显著,成都和金陵是当时南方两大印刷业的中心。

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南方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出现了一大批繁华都市。如当时的吴越都城杭州,已经“富兼华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宫”之称。此外还有蜀国都城成都、南唐都城金陵也都相当繁荣。可以说,日后南方经济始终盛于北方就是因为十国时期的发展。经过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努力,中国的经济重心便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可见,十国时期对于中国南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