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07

第7章 西周—宗法保王权,分封治天下(2)

若和夏桀商纣相比,周幽王实在是最差劲的一个。虽都是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夏桀和商纣至少本人还十分有才,顶多是恃才傲物,经历了荣耀才变得骄傲,变得放纵,贪图享受与美色,疏了国事,丢了国家。只有这幽王,本身没什么才能,天生一个败家子,又贪图享乐,钱不够用就加重赋税,拼了命的从诸侯和百姓身上剥削,引起天下众人的不满。那夏桀商纣纵然宠爱妃子,也只是满足她们的物质需求,拿剥削来的钱财为她们修筑宫殿,建造酒池等,断不会像傻子幽王这般拿诸侯开涮,用救主心切的众人来换取美人一笑!到最后,同样是被围攻,不论多少,夏桀商纣身边总有衷心护住之人为他们拼命护驾,单有这幽王,失去所有诸侯的信任,任那狼烟万丈冲天却也再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救驾。幽王惨败,连如夏桀般逃跑的狡猾都没有,更不用说商纣般自杀的勇气,愣是活活让入侵的犬戎给杀死,宠爱的妃子也被夺了去。真是一个窝囊废,千年难得一见的傻男人,西周不拜在他的手上,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经过如此一劫,周朝从此一蹶不振,幽王的儿子平王继位时,诸侯们已不把周朝放在眼里,只是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尊称为王;外族的入侵频率更是大大提高,周朝重城不停遭侵扰洗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早已哀声载道。周平王没有办法,只得将都城迁离,东迁到了洛邑,从此西周结束,开始了诸侯各自争霸的东周时期!

功臣一二三

除了君王,历史同样不会忘记那些功勋卓越的贤臣和臭名昭著的奸臣。对于西周,我们谈过君王,亦该历数贤臣。在此,仅列举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西周功臣。

在西周初期,最出名的贤臣应该是姜向,即“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中所提到的姜太公了!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姜尚算得上是晚年得志的典型,直到七八十岁才被周文王识得,并封为国师,大展才华。从文王到武王,姜尚衷心辅佐两代君王,教导他们如何施政,如何固权。可以说,在周替商事件中姜尚是幕后操纵者和墓前实施者的完美结合者,绝对是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元勋。地位和商朝的开国元勋伊尹相似,因而人们也习惯于将他们合称为“伊吕”。此外,姜太公在军事等多个领域皆有建树,被儒、道、法、兵等诸家追认为本家人物,号称“百家宗师”。

然而在西周史上被尊为最衷心的贤臣还另有他人,他就是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且不论他在武王时期就一心辅佐哥哥伐纣,单看他对成王的一片衷心就足让他流传千古。成王继位时,年记尚幼,商朝旧部积极谋划复辟,年轻的周朝遭遇到第一次危机,周公为国家着想,亲自掌权替成王管理政事。谁知竟招致管叔等人误解,认为他是想谋权篡位。管叔等人联合商纣之子武庚叛乱,讨伐周公。周公用时几年终于平定这次叛乱,保住了周室天下。待到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就将政权还给成王,仍在其身边辅佐。谁知成王听信谣言,怀疑周公的衷心,想要害周公,逼得周公只能逃往他处。然而周公旦非但没有记恨成王,反而时刻挂念成王的身体,听说成王身体有样,还将自己的指甲剪下扔进河里,向河神祈求把成王所有的疼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等衷心实在认世人感动。最终误会解除,成王亲自将周公接回,以礼相待,甚至在其死后还将他埋在文王的墓旁,周公的衷心终于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与周公类似的还有同为武王弟弟的召公奭。武王伐纣,召公亦功不可没。周朝建立后,召公虽不像周公那样留在周朝都城辅佐君王,但他身在燕地(召公被武王封为燕侯,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心在周,支持周公摄政,帮助周公平定武夷三叔之乱,实则也是在尽自己的力量保住周室天下。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的封地励精图治,深得当地贵族百姓的爱戴,实则也是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周公、召公不仅衷心爱国,他们的后人也秉承先人教诲,爱国爱民。昏君周厉王被放逐之后,起乱的百姓连厉王的儿子也不放过,是当时的召公用自己的儿子换下了日后的周宣王。国不能一日无主,此时的周公和召公商量之后决定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且连续不断的纪年。等到宣王长大成人,周公和召公就将政权还给了宣王,并辅佐他振兴周室。

西周离不开这些忠臣,历史更不会忘记他们!

横向与纵向的结合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为两种相辅相成的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政治制度为周朝所独创,贯穿于整个周朝的发展历程,是这种制度促进了西周的发展和繁荣,也是这种制度导致了西周的衰败,甚至后来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争霸也是这种制度实行的必然结果。

分封制 分封制的创始人正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为了巩固王权,犒劳同姓兄弟,安抚古帝王之后,避免他们叛乱,奖赏开国功臣等多方面的原因,决定将国土划分为各个诸侯国,分别封赏给同姓族人,前帝王之后和开国功臣。这些诸侯国都要服从周朝的统治,尊周天子为王,但可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特权,独立统治管理。如:武王灭商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封同姓诸侯五十三人,如前面提到的周公即受封于鲁,召公受封于燕;异姓诸侯多为功臣,如姜尚则受封于齐。分封制并非只在武王时期使用,他贯穿了整个西周,后代周天子亦不断增加诸侯国数目。尤其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为了使王权集中,天子大肆封赏同姓族人,以求拥护周天子,共同抵抗外族侵略。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他既保证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又满足了各奴隶主贵族对权利的欲望及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稳定了社会局势。同时,各诸侯专心发展自己的诸侯国,小国的繁荣也带动了大国的繁荣,可以说周朝初期的繁荣是这种分封制的功劳。

宗法制 这种制度以宗族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基础,与国家制度相结合,既维护了王室贵族的世袭统治,又解决了同宗之间的权利分配。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通俗的解释就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在宗法制下,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是以“大宗”“小宗”来分配权利地位。具体来说:对于整个国家,周朝天子是“大宗”,继承其王位的是其嫡长子,视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则分封为诸侯,视为“小宗”。在单个诸侯国内,诸侯本人是“大宗”,继承其位的也是嫡长子,视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分封为卿或大夫,视为“小宗”。在卿或大夫家族内也以此为据层层分配,形成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异姓贵族则通过联姻的方式纳入宗法关系。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就形成了以周朝君主为核心,由血缘亲疏关系不同的各诸侯国为外围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如果说分封制是从横向确定了中心国与诸侯国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就是从纵向的角度,以宗族传统观念为基础使权利层层向下分配,从而使这个贵族间的等级制度得以稳固。

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有他有利的一面,如在初期保证了周室的团结统治,使周朝繁荣发展。但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随着一代代的往下传,周王室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某些诸侯国发展迅速,国力甚至可比周王室,他们更是不满足只做一个小小的隶属国,于是,东周之后的诸侯争霸不可避免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