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329300000009

第9章 齐国—五霸之首,七雄东帝(2)

齐威王花钱买骂

正当姜氏后人悲叹命途多舛的时候,田氏后人已开始励精图治,整顿朝纲,试图重振声威。齐国虽一直名列大国之列,但自齐桓公之后却仅是独善其身,在其他诸侯中并无多大发言权,顶多算一富庶之国,却不算是政治强国。这时田齐史上最著名的人物齐威王粉墨登场,才得以发展迅速,实力紧随当时第一大国魏国,列入战国七雄之一。齐威王能称雄于世关键在于他善于纳谏,更懂得求贤用贤。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信大家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文中敢于听取良相之言的齐王相当敬佩。这里所说的齐王就是指齐威王。一般帝王都喜欢听好话,历来有多少忠臣都是因为直言上谏惹得皇上耳根不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就算是善于用人的君王也无非只许那少有的几个臣子直言,若让市井之人都来挑刺,非得气坏皇帝不可。但是齐威王,却将纳谏之行做到极致,不但允许全国上下都来挑刺,还以金钱鼓励大家,这份勇气和气度堪称不凡。齐威王善于纳谏,不仅对当时齐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国家的昌盛指明的出路,而且为后世的人们做出了榜样,着实值得所有人学习。不求人们都学齐威王那样找人给自己挑毛病,至少当有人给我们挑出毛病的时候还是应该虚心接受加以改正,“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这是古往今来的道理。

齐威王的出色不仅仅在于他善于纳谏,更体现在他用人之准。历来贤王必有贤臣辅佐,贤臣何来,若不是前朝留下,就得自己寻觅。齐威王的父亲没给他留下什么贤臣,好在他自己求贤若渴,又极具眼光,挖掘了一大批将相良才,并且因才施用,让他们各自的才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看看齐威王的手下配置,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名垂千古,为后世所称赞。不过他们能扬名也多亏了齐威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若不是齐威王敢于任用平民出身的邹忌,敢于启用罪人出身从魏国逃到齐国的孙膑,又哪里有他们发挥的空间。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原因,齐威王称雄诸侯不是偶然,确是他自己善于争取所致。

在齐威王的治理下,齐国再次荣登诸侯霸主之位,再现齐桓公时的辉煌。公元前353年,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军又大败魏军于马陵。要知道,魏国可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齐国两败魏军,正是他称雄的佐证。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正式承认齐国为王,自此,齐国君主不再称公,正式为王。齐威王成为齐国史上第一个称王的主公。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

“百家争鸣”常被用来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其实百家争鸣这个词来自于齐国的“稷下学宫”。齐桓公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当时稷下学士上千人。稷下学者待遇极高,齐宣王曾赐“上大夫”头衔。给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那个时候孟子出趟门都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风光。

战国260年,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中国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在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一个国家是否繁荣从他的文化发展最能得到体现,两个盛世时期,齐国产生如此多文化著作,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齐国当时的盛世之景。这些文化财富不仅仅是齐国兴盛的象征,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虽然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如此浓厚,但是由于学员众多,学派繁杂,难免会有思想上的冲突和人员混杂等弊端,“滥竽充数”的故事便缘于此。相传,齐宣王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千方百计地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是他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演奏。由於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样,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却不喜欢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下子,冒牌充数的南郭先生眼看就要露出马脚,只好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溜走了。

稷下学宫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从历史上看,稷下学宫并没有为齐国的富强带来多大好处,因为稷下学宫“无官守,无言责”,可以放言高论而不顾实际;他们的思想主张大多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合,甚至背道而驰;他们各持己见,使得百姓思想混乱,统治者无所依从,或无法依从。既如此,他们的历史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吃老本,行软弱外交

齐国文化发展得朝气蓬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国民素质高,人才多,按理这样的大国是应该统一中国,可为何会遭受灭国的噩梦呢?

齐威王时期齐国再次登上霸主地位,与日渐崛起的秦国并称东西二霸,这本是继齐桓公之后齐国统一中国的又一大好机会,可惜齐威王和齐桓公一样,只有做霸主的想法,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在最繁盛的时期没有形成新的超越,而此后齐国也没有强王出现,国家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直到若干年后被秦国所灭。

也许是和齐法家思想里无为思想的影响,齐国君王大多安于现状,不想打天下。安安心心的在国内发展生产,只要让百姓生活过得好就行。对于其他国家的崛起也没有危机意识,只有别人侵犯自己,切切实实危及到自己国家利益之时才会出兵开打。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安于现状的思想使得齐国没有一个主要目标,主要政策,总是事情来了临时决断,也是造成他日后墙头草两边倒的主要原因。

齐宣王之后,齐国虽还是大国,多少是有些仗着老本丰厚,没有寻求发展。他自己虽想安身立命,但别人却不给他这般机会,尤其是西边日益强大又有着狼子野心的秦国。秦国有统一六国的野心,所以作为大国的齐国成为他最大的威胁,于是屡次骚扰,闹得齐国是束手无策。病急乱投医,秦国打过来了,齐国赶紧与其他五雄联合抗秦。打过之后,秦国来求和,又赶紧与秦修好,软弱的外交,招惹了其余五国的记恨,反被他们联合讨伐。这边战争还未结束,那边秦国早已违背誓约,趁虚而入。作为当时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失败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的发展策略,反复与其他几国连横合纵,将自己国家的缺点和不足暴露无余,让盟友失望,让对手了如指掌。而秦国反复无常,那是有目的的战略,和是计,分也是计,将六国的精力消耗殆尽,分而击之。最后等到秦国把五国都收拾了,再来对付穷途末路的齐国,唇亡齿寒,束手无策,最终只好乖乖就擒,接受灭亡的梦魇。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灭掉韩、魏、楚、赵、燕五国后,最后灭掉了齐国。一代大国就这样做了后起之秀的刀下鬼,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没有他出演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