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责任等于安全
330100000015

第15章 时时提醒,警钟长鸣:心中常存危机感(1)

不仅要用放大镜,更要用显微镜看“隐患”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其名著《说苑·权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客人去探访一家主人,他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放着很多木材,于是劝告主人说:“你家的烟囱应该改成弯的,把木材搬走,否则将来可能着火。”

主人大为恼火,认为朋友是存心和他过不去,在他乔迁大喜之日故意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于是对朋友的建议毫不理睬。朋友觉得自讨没趣,滴酒未沾就走了。

过了几天,主人家果然失火,正是由于直的烟囱和木材引起的。邻居们都来救火,火最后被扑灭了,但损失严重。

主人杀猪宰羊,大设筵席,以酬谢那些救火的人,但却没有请那位当初劝他将烟囱改弯,将木材搬走的人。

一位邻居提醒他说:“其实,你最应该感谢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位劝你的朋友。如果你当初听了他的话,就不会发生火灾了,也不用宴请我们了。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恍然大悟,忏悔不已,连忙请那位有先见之明的朋友来吃酒。

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由来,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叫“防微杜渐”,和它讲的是一个道理:我们要事先发现安全隐患的苗头,将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防微杜渐”这一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是指当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人们常因忽略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时注意防止并消除它,就能够安定,情况就会好转。

“防微杜渐”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防止对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绝在渐渐中演变。“微”字本身的含义是细小,就像蝼蚁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但是,小蚁穴的危害却极大。在河水上涨时,蚁穴会发生管涌,堤堰内部被淘空而发生溃决事故。“渐”字本身的意思是慢慢地,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别人察觉。但“渐”是一种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阶段并无疼痛,但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已是病入膏肓,难以回天,后悔晚矣。

这一成语表达的词义和含义都很明确,但是在管理中做到往往不易。正是由于“微小”和“渐变”,才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事故控制理论叫做“冰山原理”,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事故和事件的实证统计基础之上的。冰山理论显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严重的事故暴露出来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盖在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要防止大事故必须从减少不安全行为做起,减少小的不安全行为才能够减少发生大事故的几率。就像冰山只有水下部分越少,水上部分才能越少,只减少水上部分而不顾水下部分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辆破旧的中巴车,已经超载了,但许多人为了赶路认为多几个人没关系,还是硬往上挤;非法小煤矿,没有完善的安全设备和个人保护设施,工人仍旧进行采煤作业;按照交通法规定,驾驶和乘坐小型车者都应系安全带,但现实生活中安全带却往往“拴不住”人,形同虚设;汽车到加油站加油,警示牌写有严禁烟火,可仍有人视而不见,还在车上吸烟……

“祸患积于忽微”的意思是灾祸、忧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而酿成的。忽、微是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名称。“忽”为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由于小隐患本身并不是事故,小隐患也并非必然导致大事故。因此,防微杜渐就是指我们在错误或坏事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任其发展。

对个人或组织来说,“防微杜渐”能让人们及时堵塞漏洞,防止危机的发生。但大部分时候,人们想做到“防微杜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变化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很缓的斜坡走下来,人们很难察觉其递降的痕迹。

正是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警觉性不高的人很难预防,因为它往往被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所掩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用放大镜看问题,更要学会用显微镜看问题,看清事物表象下面所隐藏的危机,这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而这些漏洞和隐患能否及时得到解决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攻克人性的顽疾:推诿扯皮找借口

对安全问题负责,人人有责,且责任绝不可推脱,可是总有人找各种借口来推卸责任。

“我不是搞这个的,这个问题不归我管!”

“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你应该找别人!”

“那么认真,何苦呢!”

“这个方案当初是某某提出的,出了问题当然应该由他负责,没我什么事!”

“没想到,天气变化这么快,我也没想到!”

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以及人类懒惰、不肯承担责任的劣根性,好多人都喜欢用借口来为自己的不落实开脱。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蚕食了人们的责任心,给安全责任的落实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归纳起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他们做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不应当是我的责任。

许多借口总是把“不”、“不是”、“没有”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台词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有“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如果人人都找借口,无形中会提高沟通落实的成本,削弱团队协调作战的能力。

2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检查。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每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尽职尽责了,但是,他们把本应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因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这样的员工只会让责任的落实遥遥无期,让管理者头痛不已。

3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

寻找借口的人总是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主动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许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

4我从没受过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逃避一世,更不利于责任落到实处。

不管你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归根到底就是你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你想把责任转嫁给别人。一旦我们有了寻找借口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责任心也就慢慢地烟消云散了。我们要拒绝借口,避免养成寻找借口的坏习惯,在工作中,更应该想办法去落实责任,而不是忙着找借口。这样才能够保障每一个安全环节有人管,防止岗位责任缺失,酿成大祸。

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

我要提拔人时常常把所有的候选人排到一起,给他们提一个我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我说:“伙计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那么多。我有一个带后窗户的仓库。候选人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观察他们。

我看到伙计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他们休息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他们有的说6英寸还不够当火炮掩体。其他人争论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如果伙计们是军官,他们会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劳动。最后,有个伙计对别人下命令:“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畜生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伙计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