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启发人的智慧故事全集
330200000028

第28章 性格是人生的风向标(3)

杜肯米勒打电话告诉索罗斯,他赚了958亿美元。事实上,索罗斯这次赚得近20亿美元,其中10亿来自英镑,另有10亿来自意大利里拉和东京的股票市场。整个市场卖出英镑的投机行为击败了英格兰银行,索罗斯是其中一股较大的力量。在这次与英镑的较量中,索罗斯等于从每个英国人手中拿走了125英镑。但对大部分英国人来说,他是个传奇英雄,英国民众以典型的英国式作风说:“他真行,如果他因为我们政府的愚蠢而赚了10亿美元,那他一定很聪明。”

索罗斯曾把他的投资理论写成《金融炼金术》一书,阐述了他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射理论”和“盛衰理论”。他认为参与市场者的知觉已影响了他们参与的市场,市场的动向又影响他们的知觉,因此他们无法得到关于市场的完整的认识,但市场有自我强化的功能,繁盛中有衰落的前奏。

智慧语珠:

在索罗斯走向成功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判断、分析、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成功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乏这样的理性前提,成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理智的产物。

多疑的吕布

吕布,字奉先,可谓是三国前期的第一猛将,其先父早亡,曾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为相国时,吕布被其重金收买,遂杀掉丁原归顺董卓,而后在曹操大败董卓之后,又被曹操以同样的方式收买,背叛董卓,投靠曹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还在董卓手下时,双方征战,曹操亲征吕布。吕布据守下邳城,虽曾多次突围,但每战必败,被迫退守城内。吕布手下第一谋士陈宫献计说:“曹操远道而来,必然支撑不久。将军您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我率领其余军力防守城内。曹操攻打将军,我就出城袭击他的背后;曹操如果来攻城,将军便由外率军来救。如此互为犄角,互相呼应,不超过一个月,曹军粮尽,我们再伺机反击,必可破曹。”

依照陈宫的策略,城里城外两相呼应,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这是突围的上好计策,虽然冒险,却不得不如此。

吕布同意了,命陈宫和另一名大将高顺守城,自己准备率骑兵出城,截击曹操的粮食补给线。

奈何吕布的妻子有意见,她不放心让陈宫、高顺守城。她说:“陈宫、高顺一向不和,将军出城,两人必然不能同心守城,万一局势生变(内斗),将军要在哪里立足?”

一句话说得吕布心惊胆战。吕夫人接着又提醒吕布:“当年曹操对陈宫,就像父母对怀抱中的幼子一样,到头来陈宫还舍弃曹操,前来投靠我们。你待陈宫之好,并未超过曹操,却把整座城交给他,一旦有变,我还能再做你的妻子吗?”

两段话一段比一段惊悚,吓得吕布取消出城计划。起死回生的机会破灭,只能坐困城中,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吕布:“虽骁勇,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就因为吕布对部将有疑虑而放弃陈宫提出的突围奇计,而不得不坐以待毙。由此可见疑心重必将贻误大事,再多的努力,在关键的时刻,只需一个“疑”字便前功尽弃。

智慧语珠:

多疑的人自身就是一种悲剧,因为他的多疑,他会在生活中完全地丧失自我,总是以别人为生活的重心,而且他总会在一种不安宁的情绪状况中徘徊,总是将事实都建立在自己的假想之上。这种人一般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并且在为人处世中也终将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

多尔衮贪婪致祸

清朝开国初期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性格极为贪婪。可以说,这个“贪”字驱使他一生争权夺势、追名逐利,陷于女色而不能自拔。

多尔衮对于皇权之争是煞费苦心、六亲不认的。他的哥哥皇太极去世后,虽然已拥立其子福临为帝,即顺治,并封皇太极的侧福晋博尔济吉氏为孝庄文太后,但多尔衮欲篡夺皇位的野心丝毫没有消除。

后来,清兵入关进京,亡国的明朝众臣拜见多尔衮时呼“万岁”,竟然只知新建的清国有个摄政王多尔衮,而不知还有个皇帝福临。当孝庄文太后与顺治帝到北京皇宫时,看到多尔衮无视皇上,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种种迹象,便清楚地意识到朝廷这种险恶的形势时刻在威胁着幼子福临的皇位。孝庄文太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便依照当时满族“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下嫁给多尔衮,以此来挟制多尔衮的野心。

而且,聪明的孝庄文太后为了稳住与抚慰多尔衮那颗贪婪的心,还是让其儿子顺治帝封多尔衮为皇叔摄政王。可是,多尔衮对孝庄文太后母子这一恩赐并不买账。他联合了亲信加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以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提高到极点,与皇帝位于同一台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权力的剧增,多尔衮贪婪的胃口也日益增大。极尽追名逐利之能事,把福临之所以能登上大宝的功劳持为己有,把各王公在入主中原前后的战功也尽归于己。进北京后,他所用的侍卫、仪仗、音乐等待遇均与皇帝一样;所建的王府完全是按照皇帝宫殿的规格,其华丽的程度有甚于皇宫。

不仅如此,多尔衮的贪欲成性还表现在疯狂地占有女色上。他的私生活,荒唐至极,在这方面充分暴露出他的人性已泯灭殆尽。他不仅霸占了佳丽数千,而且还打起了异国他乡美女的主意,弄得邻国也鸡犬不宁。

由于多尔衮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倚仗他的权势恣意横行,天人共怒。正所谓利深祸速,他去世不足半月,顺治帝就一反常态地向皇父多尔衮大肆施以夺权之举,将多尔衮的罪状公之于众,并没收了多尔衮的所有财产,对多尔衮本人则处以鞭尸之刑。

可以说,多尔衮的贪欲之心却是超人的,将一切功劳尽归己有,从而以功臣自居,谋篡夺位,争名夺利,贪占女色,无所不贪,而且贪得无厌,贪心不足。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多尔衮之贪婪惹起神人共愤,即使他死了也没逃脱被后人剜坟掘墓、鞭尸示众的命运。

智慧语珠:

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什么程度由我们自己控制。成功的人往往适可而止,而失败的人不是做得太少就是做得太多。要记住,多并不一定带来快乐,太多却一定会招来麻烦。

懦弱的卡夫卡

懦弱性格是否就注定一事无成呢?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

卡夫卡就找对了自己的职业。

这位伟大的作家生为男儿身,却没有任何男子汉的气概和气质。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那种知难而进、宁折不弯、风风火火、刚烈勇敢的男子汉追求独立的精神,更谈不上清风傲骨了。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独立性,只有依赖性,一直对父母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卡夫卡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懦弱,是一种男人身上少见的懦弱。

卡夫卡懦弱的性格是他生活的家庭造成的,或者说是他的父母后天塑造的。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给他起名“卡夫卡”。在当时,犹太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且这个姓氏是强加给犹太人的,并且带有骂人的贬义。卡夫卡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犹太人家庭,而且他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被压迫的屈辱。

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仅靠一家小商店来维持生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一方面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无休止的粗暴。卡夫卡一生都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粗暴与专横。

年幼的卡夫卡日复一日地这样生活着。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都可能成为父亲发火,乃至大发雷霆的借口。有些时候,父亲对他发的火让他不知所措,弄得他左右为难,对干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他的父亲本来利用他所设想的那种军队式的、高压的方式,达到他教育子女成材的目的,但他的叫骂、恐吓等,不但没有把卡夫卡造就成他热切盼望的男子汉,反而使他一步步逃离现实世界,性格变得格外懦弱。

紧张、压抑、犹豫环境中成长的卡夫卡完全失去了自信心,也逐步丧失了自我,什么事情都显得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这种环境使卡夫卡早早地产生了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现实生活对他实在太残酷了,只有在他的非现实世界——内心世界里,他似乎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犹太人的社会境地和备受排斥、压迫的现实,也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像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这种逃遁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和卡夫卡的性格一样,是非常软弱的。

卡夫卡直到进入学校依然保持着这种非常懦弱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也没有朋友,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幸运的是,这时的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和写作就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卡夫卡的懦弱让他选择了逃遁,逃向他钟爱的文学。文学,不仅是卡夫卡心灵的家园,也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选择。文学是他的王国,在那里,人们处处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文学,只有在文学的王国里,人们才能够看到卡夫卡有了勇气,摆脱了懦弱。是的,懦弱的卡夫卡选择了并不懦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并不懦弱的成就。因此,对一切懦弱者来说,没有必要去放弃。

智慧语珠:

懦弱性格的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但是,性格懦弱的人又常常情感丰富,观察敏锐,感受细腻,他们是天生的文学艺术之才。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这一被人们唾弃的性格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他们如鱼得水,任性畅游。

优柔寡断是成功的大敌

淮阴侯韩信身经百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一员颇具大智大勇的战将,可是,他的“大智大勇”却掩盖了他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的性格。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期间,如果韩信既不从项羽也不属刘邦,自树一帜,即可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为他自立提供了多次机遇。正是由于他优柔寡断、胆小怯弱的性格,他最终不仅失去了自立为王的机会,还惨死于女人的刀下。

韩信率兵伐齐,斩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不仅扩大了疆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时,他已有数十万大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楚、汉相争的形势是,韩信叛刘归项则刘灭,向刘背项则项亡。如果韩信自树一帜就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