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331500000016

第16章 韦拔群—受人爱戴的农民运动领袖

【英雄档案】

韦拔群(1894~1932),壮族。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毛泽东、彭湃、韦拔群)之一。

籍贯:广西东兰。

英雄历程:

1916年初,参加护国战争;

1920年,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

1925年初,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1926年,任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32年10月19日凌晨,被叛徒杀害。

【英雄荣誉】

邓小平同志曾题词:“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拔哥”

在为缔造共和国而英勇献身的众多革命先烈中,有一位领导农民闹革命的杰出的壮族领导人——韦拔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拔哥”。

韦拔群出生于广西东兰县一个壮族家庭里。他年少时常与贫苦农民的孩子们一起下地劳动,目睹了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从小就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好打抱不平,正直刚毅的品德。

五四运动时期,韦拔群热情宣传十月革命思想,在家乡组织东兰同志会,发动受苦最深的瑶族群众同贪官污吏、劣绅土豪作斗争。为了深入群众,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到瑶族群众居住的地区,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还提出“不给山主抬轿、服役、送礼”的口号,受到瑶胞的热烈欢迎和拥戴。瑶族群众纷纷加入农民自治会,表示要跟着他闹革命。

1932年,敌人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掳光的“血洗政策”。为了隔离红军与群众的联系,敌人不许群众带一粒粮食和一根火柴上山,妄图饿死、冻死红军。敌人挨村“搜剿”,见草就烧,见水放毒,见与红军联系的人就杀。

在这些艰苦的岁月里,韦拔群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他带领队伍转战在丛林中,与战士群众同甘共苦。没有粮食,他们就以野菜充饥;没有房子,他们就以岩洞栖身;冬天寒冷,他们就以围火过冬。

无论面对如何艰苦的环境,韦拔群始终充满乐观的革命精神。他的行为感染了广大战士与群众,他也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赢得“拔哥”的亲切称呼。

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

韦拔群在家乡领导农民闹革命声势浩大,因此屡遭土豪劣绅的镇压,他也被通缉。无奈之下,他离开家乡,辗转来到广州,看到广州的工人、农民、学生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极受鼓舞。于是他进入了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意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中解放出来。结业后,他被委派为农运特派员,返回广西继续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5月,他回到家乡,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群众,更加积极地开展农民运动。

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1925年9月,韦拔群领导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培训农运骨干5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他还曾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夺取县城, “三打东兰”是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史上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时,韦拔群仅带领数名警卫员和一个红军番号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他在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扩建部队,很快重新组建起红七军二十一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坚持游击斗争,率红军先后粉碎了桂系军阀对根据地发动的两次“围剿”,保卫和巩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非常怀念韦拔群烈士,几乎每次见到广西人,都要深切地谈起韦拔群,称赞道:“韦拔群是广州农讲所最好的学生!”有一次毛泽东在南宁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时,说:“韦拔群是个好同志,我过去搞农运,有些东西还是从韦拔群那里学来的。”

【英雄无悔】

英雄“拔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这与他自身的影响力关系密切。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施加到你的身上。

如果你可以用一种为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就足以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影响力可以使你扫除工作中的障碍,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在一个团队里树立个人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