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331500000074

第74章 郑律成—《延安颂》的曲作者

【英雄档案】

郑律成(1914~1976),原名郑富恩,著名作曲家,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籍贯:生于韩国,后入中国籍。

英雄历程:

1933年,在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

1936年,谱写《五月之歌》;

1937年,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工作;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谱写完成《八路军进行曲》;

1945年,任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平壤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谱写《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等;

1950年,回中国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去世。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作家曲的艰难抉择

1937年10月,19岁的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他先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他面部棱角分明,有很强的雕塑感,肩膀甚宽,善于指挥数千人的大合唱,经常在联欢会上一个人引吭高歌。

当时延安女子大学的校友会俱乐部的主任丁雪松负责组织文娱活动,郑律成常找她商量文娱方面的事情。他们两人志趣相投、年龄相当,常在一起谈音乐、谈身世、谈经历,谈到高兴处,便站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对着长河落日、塞上孤城放声高歌,不知不觉中,两人萌发了爱慕之情。

不久,周扬亲自为郑律成与丁雪松二人主持了婚礼。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郑律成虽思乡心切,但担心妻儿能不能与他一起回国。正当他为此苦恼时,组织决定任丁雪松为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以工作的身份跟郑律成前往朝鲜。

回到朝鲜后,夫妻二人分别为各自的国家进行工作,一家人事业顺遂,和平安定。郑律成为朝鲜人民谱写了《朝鲜人民进行曲》、《朝鲜人民游击队战歌》等,在朝鲜军民中广为流传。

1950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平壤建大使馆,9月,丁雪松女士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给***主席要调郑律成回中国。郑律成手拿周总理的信件和***主席的批文迟迟不肯离开他正遭战火蹂躏的家乡。郑律成说:“我的同胞现在正在受难,在这个时候离开朝鲜,心里非常不安。”

朝鲜的同志劝他:“你回中国也可以以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鲜来,做援助朝鲜的抗战工作,不也很好么?”就这样,郑律成再次来到了中国,他到处寻找新的创作原料,为人们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都出自郑律成一人之手。

革命圣地成就事业辉煌

郑律成从1937年到1942年,一直生活、战斗在延安。在这里,他耳闻目睹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秋收起义、井冈山业绩、遵义会议、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根据地……,这些都激励着年轻的郑律成,甚至可以说是延安成就了他音乐事业的辉煌。

进入延安的第二年,郑律成谱出了闻名遐迩的《延安颂》。当时,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延安的街头、旷野、延河边,山山野野,到处人如海,歌如潮。“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哦!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心中奔腾!”

当时的延安,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延安颂》的歌声。很多人知道郑律成的名字,都是从听他的歌《延安颂》开始的。这支歌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年在纽约,每次为中国抗日战争募捐的活动中,都要演奏《延安颂》。

郑律成心中充满了对党和八路军的无比热爱,对延安的由衷的赞颂,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高潮时期,《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大合唱》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乐曲从他笔底下迸发出来,在古老的延安城里回荡。

【英雄无悔】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个十字路口,由于不知道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可能会令人感到彷徨、迷惘和痛苦。事实上,在人生中的抉择几乎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一些东西。在困境中,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郑律成做到了,他在两个国家和祖国与家庭之间进行着抉择,他选择了用音乐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