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长寿就是这么简单
331800000029

第29章 儒家寿星的长寿秘籍 (2)

《易经》养生:面相和长寿息息相关

如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即使是双胞胎,彼此之间的面相也会不同,就算外形极为相似,但也会有气质、神态、气色的差别。因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脸上解读出他的性格、精神等信息。

《易经》中说:美好、喜悦、端庄的面相,代表快乐、幸福、平安、吉祥、健康;忧郁、哀愁、愤怒的面相,代表痛苦、不幸、凶恶、灾难、病弱。

五官美好的标准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和谐统一、生动自然。所以,当你的健康出现问题时,就会在面相上有所显示,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的面相,就可以及早预测和消除一些健康隐患。

1.面色

也就是脸色。身体健康的人面色是红润的,如果脸色一点儿都不红润,甚至惨白,就说明这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血虚导致了脸上没有颜色;如果一个人的脸色既黑又暗,还很憔悴,没有一点光泽,就是肾病的象;如果面红,并且眼珠发黄,就是心包经出了问题;如果脸上像蒙了一层尘土,就是胆气被郁,胆经生发不起来造成的。

2.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肝胆的开窍,是人精神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有了黑眼圈,就说明他体内的营养消耗过多,而补充不足,已经有了肾气虚损的征兆;出现眼袋,则跟三焦、小肠、肾都有关,是因为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属于寒邪造成的疾病,上眼皮肿是脾湿,下眼皮肿是阳虚;眼外凸,是肝经收敛不住的象,大多与饮酒过度有关。另外,眼睛及周围的颜色也可以告诉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已经发生病变:失眠病人的眼眶会发黑;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病人的眼眶下会出现黄瘤;缺铁性贫血病人会有白睛蓝斑,等等。

3.鼻子

中医里有“上诊于鼻,下验于腹”的说法,而且鼻子有“面王”之称,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肤色泽最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疾病。比如,鼻子的色泽十分鲜明,这说明脾胃阳虚,脾胃消化功能不好;鼻头发青,而且通常伴有腹痛,则是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鼻尖微微发黑,这说明身体里有水汽,是“肾水反侮脾土”的表现;鼻子发黄,这说明胸内有寒气,脾的脏色出现在脸上;鼻子发红,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

4.耳朵

耳朵是人先天因素的表现,代表水,是肾的表征,主先天之气。耳朵的形态、色泽和纹路的变化都能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耳郭呈红色或紫色说明循环不好。要少饮酒、少吃精细食物、少吃糖、多做运动以增强循环功能。冠脉沟是耳垂上的一条纹路,是判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如果谁的耳垂上出现了这条纹路,就说明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纹路越清晰说明问题越严重。

5.嘴唇

唇是一个人的面之门,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主财气,主健康,主胃。嘴唇的变化同样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如上嘴唇肿胀,这很可能是由胃痉挛引起的,宜多吃些土豆、红薯、板栗、山芋、莲藕等暖胃的食物;嘴唇不丰满、不滋润,就是脾出现了问题;嘴巴歪斜,则是胃气被郁的象。

6.人中

人中是鼻孔与上唇的连接,是人的内生殖器官的外在表现,反映一个人的生命力,也是寿命的表征。在面相学中,人中是非常有讲究的,要求长、宽、深。如果人中又平、又短、又浅,好好地休息几天就可以改善,人中的沟渠会慢慢变深。人中的深浅可以修,但是长短不能改变。面相学认为,人中特长的人会做官,而且长寿,后代的发育也会比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说明你的阴阳交合出了问题,会出现腿痛或者脊背痛等问题。

孔子:万世师表,德高寿长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那么,他是如何养生的呢?

1.大德必寿

孔子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行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

孔子谆谆教导他的学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强调“立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所以提出“无欲则刚”的观点。无欲的人,能刚正无畏,办事公正,心地坦然,宽松泰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2.体育锻炼

孔子十分注意健身活动。他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应当“通习六艺,臻于三德”。可见在他的教学宗旨中,已经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内容。孔子喜欢钓鱼和射箭,还是一位优秀的骑手,但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登山和游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暮春时节,他常与十几个学生结伴去沂水游泳,必尽兴方罢,然后去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山歌回家去。由此可知,孔子强健的体魄是与他积极倡导并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分不开的。

3.音乐调节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感情。他本人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仍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忧愁。每当听到别人唱优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通过音乐放松精神,孔子才达到了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精通音律,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唯丧事除外)。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磬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晚年时的孔子整理诗歌300多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谱上乐曲演唱),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

现代人生活忙碌,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地听听音乐,或者去野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生活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调剂作用。

4.饮食有道

孔子一生生活俭朴,安贫乐道。他从不下饭馆吃酒食,在家中坚持食五谷杂粮和蔬菜,居住以简朴舒适为宜,反对铺张浪费。但是,孔子对饮食是很讲究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由于孔子以德养寿,健身活体,以乐养神,饮食有道,所以他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最终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

孟子:清心寡欲,善养浩然正气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代宗师,享84岁高寿,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其中包含了不少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那么,孟子是如何养生的呢?

1.终生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在养生上注重“气”的培养。他重视精神意志与人体元气盛衰,承认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关于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神态安定、意志坚强、行事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反之,就会亏损、虚耗其气。孟子把自己喻为“大丈夫”,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方法。孟子平时做事处处以“义”作规范。总之,孟子的养气法颇具导引吐纳的特点。关于对全身的护养,虽说孟子不如孔子全面,他却比孔子长寿,主要是其注意养气的结果。

2.清心寡欲

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欲望,在物欲、性欲等方面保持平和心态,不被外界所诱惑。《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少嗜欲为贵,服药十朝,不如独宿一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也就是说,人们只要在饮食、房事等方面节制自己的欲望,就可以做到祛病延年。这种说法在现代看来有些偏颇,但其指导作用仍不过时。

3.生活平淡,喜好运动

孟子平时吃饭一般只是一小竹篮饭和一小壶汤。他认为只要吃饱就行,因而是什么都吃、什么都喝。孟子还喜欢“田猎”运动,并使其成为教学的必修课。

4.乐观豁达

孟子有很高的才华和政治理想,却始终得不到各国诸侯的重用,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举出三乐:家安康,无祸患疾病;一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忘记自己的责任,做事光明正大;虽不能匡扶天下,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虽然奔波游说诸侯,身心俱疲,但精神上很放松,尽力而为,不计较成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最终活到了84岁,比孔子的寿命还长11岁,可谓古代养生的典范,他的一些养生思想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推崇。

荀子:养备而动,节制养心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其中的《修身篇》详细地论述了生命与健康的养生观点。荀子享年75岁,在当时也算高寿了。那么,荀子的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

1.制天命而用之

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则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生长是得于自然界的和养之气,并不是天的意志。因此,他反对向天祈祷,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对于自然并非无能为力,而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的这一思想,对养生学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为,人们才有可能积极养生,努力进取,争取“度百岁乃去”。

2.养备而动时

荀子指出:一个营养充足,养生有道,而又经常进行身体活动的人,便不容易生病。相反,忽略养生,而又缺少身体活动的人,就很难保持健康。

荀子平时常用导引行气的方法锻炼身体,而且他一生中,以大半生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论乘车或步行,都是一项消耗热量较大的运动,用现代医学的原理来说,对于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能力,提高呼吸肌的功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避免高血压的发生,都有良好的作用。荀子还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五官的作用,充分备齐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保持心情舒畅,生活供养都做到适宜,身体就不会受到伤害,生命就可延长。

3.节制以养心

荀子认为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但是个人欲望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于是,他提倡以“礼”来作为行动的规范,以“道”和“理”来作为节制的依据,鼓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积极进取,也要求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节制。唯有“道者”(即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才能满足嗜欲,又能有所“节求”。

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能提出这些与现代养生理念基本吻合的观点,可见其“先见之明”。此外,荀子也很注意居住的环境,这也是他得以长寿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