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长寿就是这么简单
331800000038

第38章 跟国学大师们学养生 (1)

季羡林: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季羡林,生于1911年,尚健在的“国宝”级大师。季老在养生方法上并不讲究,当被问起其得享高寿的秘诀时,季老笑着说:“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1.不锻炼

由于时间紧张,加上事务缠身,季老很难抽出时间专门进行身体锻炼,而季老更不可能牺牲写作、读书的时间去锻炼身体,所以季老说自己从不刻意锻炼。但季老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也就是那种活着是为了锻炼,锻炼是为了活得更长的比较极端的做法。

季老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永远奋斗,如果把大部分时间用于锻炼,因此而耽误了工作,那就是因小失大了。当然,要工作首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作为保证,所以季老觉得进行必要的锻炼是可行的。他年轻时也比较喜欢运动,如打乒乓球、游泳之类,老来因为觉得时间紧迫,所以很少运动。

2.不挑食

季老的这个好习惯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候家里穷,吃得不好;二战后期在德国留学,恰逢德国民众陷入大饥饿,季老在那里饱受饥寒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文革”中受迫害,季老也是缺吃少穿,所以,季老一生在吃喝上遭受的苦特别多。

季老很反对吃东西挑三拣四,吃鸡蛋不吃蛋黄、吃肉不吃内脏的人。他在饮食上从不挑肥拣瘦,只要符合口味,什么胆固醇、高脂肪的食品,一概通吃,只要自己觉得好吃的就吃。

季老讲过一个笑话,说一化学教授,吃饭时仔细计算卡路里、维生素的数量,一顿饭所用的公式几乎等于一次实验,最后饭费比别人多几十倍不算,人还瘦得像电线杆。吃顿饭都能讲究到这个份儿上的人,人生也失去了乐趣。因为倘若戴上显微镜,看见的就只能是细菌。

季老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都能吃,但因为季老平常主要吃素食,间或吃点牛羊肉,胆固醇自然也不会太高。

3.不嘀咕

季老对生老病死很看得开,因此心中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更不会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

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很容易出毛病,所以一般会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哪个地方失灵,这也是老年人喜欢嘀咕的原因。有些老年人,身体有点儿不舒服,就觉得自己不行了,患了小感冒就觉得自己熬不过去了。季老反对这种嘀咕。他说:人应该顺其自然,老了,难免会有些小毛病,闹些不舒服,我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爱怎样就怎样,心里没负担,身体自然好。

季老的不嘀咕也指说话不拖泥带水。有的人上了年纪,说话不仅总是重复,而且一说起来就停不下,季老很替这种人着急。季老的时间观念很强,因此说话一向干净利落,90岁以后依旧如此,这说明他的思维能力和控制力很强。

虽然季老的“三不原则”并非是为了养生而特意为之,但在养生方面功劳不小,季老说自己没有养生秘诀,实际上正是“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在看到季老的国学光芒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南怀瑾:微薄清淡的饮食养生法

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和禅学的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华人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南先生生于1917年,至今年过九旬,仍每天讲学、写书,工作繁忙,到底是什么样的饮食保证了他充沛的精力呢?其实只有四个字,即“微薄清淡”。

先说“微薄”。南先生的饭量很小,中午只用少许自家厨房炒的、略放些盐的花生米,晚餐一碗稀饭,碗很小而且盛不满。稀饭通常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天气凉了,南先生便喝小米稀饭。在美国旅居的3年,南先生中午吃点面包,晚上食面一小碗,仅此而已。曾有人问南先生:“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先生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太满了,胃部稍稍空了一点,它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但量要少。”

我们再看看南先生在饮食上是怎样做到“清淡的”。南先生是禅学大师,饮食上受佛教的影响,以素为主。晚餐最常用的是稀饭,有时用些小菜佐餐,或辣白菜,或桂林豆腐乳,或镇江酱黄瓜,或湖南的酿豆腐和宁波的盐水笋佐餐。南先生的学生和家人也会想法给他换换口味。

南先生是浙江人,却喜欢北方的面食,他喜欢吃水饺、馒头、花卷、烙饼等面食。当然,南先生也不是完全吃斋的,他说:“戒律有开、遮、持、犯。说来惭愧,我本人持戒也不严谨。不过持戒最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否则容易惹烦恼。”

南先生没出家,而且经常要和客户吃饭,所以并没有断荤腥,偶尔也会饮点酒。他认为所谓的吃斋、吃素,真正的意义却是斋心、素心的意思,就是随顺果腹,好比你虽然不吃荤腥,但挑三拣四,如喜欢玉米、讨厌豆腐,就算不上吃素,大有济公“修心不修口”的味道。

除了“微薄清淡”之外,南先生的好客是出了名的。不管贫富贵贱,他都热情款待,甚至是上门来修电器的、送水的,只要到了时间,他必定会留人吃饭。

席间,南先生不时招呼大家夹菜添饭,而他只拣几样浅尝而已,用点红薯小米稀饭。只要客人吃得好,他就觉得非常高兴。

南先生也因为好客而被许多人称为“奇人”,犹如他的饮食之道虽然简单,但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金庸:绿茶防病,围棋养生

金庸先生虽已年过八旬,但依旧风度翩翩,这得益于他豁达的性格和正确的养生之道。

金庸先生始终保持着一份顺应自然的心态,万事不强求,能有所作为当然好,做不到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寻求内心的闲适,要获得内心的满足。金庸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到北京来,看到一个朋友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一位香港的朋友虽是家财万贯,却烦恼缠身,不得安逸。他说还是北京那个朋友过得好一些。

金庸先生喜欢品绿茶。绿茶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使人获得长寿。金庸先生对绿茶颇有研究,他说:“最好的绿茶茶叶是鲜嫩的,清明之前便要采下。饮茶与养生是相通的,茶可以怡神健脑,这一功能恰是养生所需要的。但他指出,喝茶的量不要太多,就如我每日的食量亦很少,尤其是淀粉、蛋白质食品均会吃少一点。我认为人遇上困难事,愈轻松愈容易应付,愈紧张便愈难应付。无论看书还是写书法,都会令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金庸先生还喜欢下围棋。他的小说里也多次写到围棋,如《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下围棋,用棋子做暗器;《笑傲江湖》中的黑白子痴迷围棋;《天龙八部》的珍珑棋局等。金庸先生说:“我一直对围棋很有兴趣。我的老师是聂卫平,我向他鞠躬拜过师,可惜的是聂卫平没有时间好好教我,我也没什么进步。目前,我是业余围棋六段。中国棋院所有的职业棋手都与我下过棋,教过我,所以教过我的老师的段位加起来,可能是世界最高的。”

冯友兰:天人合一,哲学养生

冯友兰(1895~1990),享年95岁,他不仅拥有顽强的学术生命力,而且毕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冯老认为,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尤其是哲学道理,若无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的。而“浩然之气”能使人立于宇宙间而无惧,因此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冯老可以说是把养生和哲学结合起来,就是把严肃和超脱巧妙地结合起来。

超脱而严肃,使人虽有“满不在乎”的态度,却并不是对于任何事都“满不在乎”。严肃而超脱,使人在尽道德的责任之外,对于有些事,可以“满不在乎”。

他认为,要有儒家、墨家的严肃,有道家的超脱,才是真正从中国的国风里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是“中国人”。他说要忘却成败,如果把成败看得太重,就会有许多痛苦。

冯老在演讲《人生术》时特地谈到了控制情感的方法,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如《说岳》中的牛皋捉住了金兀术,把金兀术气死,牛皋乐死了,这都是情感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太太吵架,就气得把碗都摔了,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是应对情感的最好办法。

在冯老的养生中,诗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经常引用《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青青陵上柏,磊磊涧间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冯老也写诗,有一首是:

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

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

冯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并以薪尽火传的精神对待学术传承。他说自己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当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学术精神相传,代代不息。

当别人问及冯老的长寿秘诀时,对中国传统哲学深有研究的他只有三个字:“不着急。”这也是冯老哲人本色的体现。冯老全天按时作息,睡眠充足而质量好,动静结合,劳逸相配,没有不良嗜好。他曾经习武练习童子功,祛病延年二十式是冯老晚年坚持的健身项目。

对于冯老来说,天地境界是生命追求的最高层次,他一生都在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境界。所以,冯老常说“人与天地参”,在他的心目中,人是与天地等同的。这种不为一己私利而钻营的精神,让冯老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开,也是冯老高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