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重生明末当皇帝
3900000260

第241章:稳定西南

秦良玉在贵州与叛乱土司部落作战,近两个月取得了丰厚的战果,歼灭了各部土司兵马五万余人,同时还擒获了不少叛乱土官。

之所以评判进展得如此顺利,主要是秦良玉在评判过程中拉拢了一批土官,提前得到了安邦彦试图反扑的消息。于是秦良玉将计就计,给安邦彦来了一次伏击战,然后就是砍瓜切菜一般的歼灭了五万兵马。

这些土司兵在如今的石柱白杆兵面前,显然是弱爆了。仅仅是装备上,就产生了巨大的碾压,更别说训练和纪律了。

不过这次大定府大捷中,却还是让安邦彦给跑了。

叛乱是基本平定了,不过显然离彻底平定还有点距离。安邦彦没死,各部土司所部还未投降,依旧还有反扑的可能。

但是这次大捷,却是让西南地区的局势暂时安定了下来。

“秦爱卿真乃大明栋梁之才,起驾去武英殿,召开统帅部会议。”朱由校高兴的说道。

“是,陛下。”

杨光连忙前去备驾,当朱由校来到武英殿的时候,统帅部各参谋也都到了。自从孙传庭被调到辽东之后,统帅部参谋长一职依旧是孙传庭担任,不过卢象升已经被朱由校给提拔成副参谋长了。

又是一个坐火箭上去的,不过新成立的统帅部其中既有武官编制,也有文官编制。其中文官品级比较低,和内阁一样,统帅部参谋长在文官集团中的品级只有正五品。副参谋长只有从五品。

不过这个部门。越来越像是内阁的翻版。只不过内阁处理政务。而统帅部则处理军务。

卢象升的军事才干却是让人挑不出毛病。在统帅部待了大半年之后,对工作流程以及各种军事战略都已经非常熟悉。

“陛下,这次秦总兵再次奏捷,朝廷应当予以赏赐。”卢象升对朱由校说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可要怎么赏呢?

“这样吧!晋升秦良玉为上将军衔,封定西伯,赏赐土地一万亩,黄金五百两……”朱由校想了半天之后做出了决定。

“皇上三思。这赏赐是不是太过丰厚了?”卢象升有些吃惊,朱由校摇头道:“就按照这个规格赏吧!”

“臣遵旨。”卢象升只能领旨,他虽然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赏赐得这么丰厚,不过皇帝向来贤明,自然是有深意的。

朱由校这么赏赐秦良玉自然是有用意,一来秦良玉年纪也大了,日后就算是能再建功立业,也不可能出现赏无可赏的尴尬局面。毕竟伯爵上面还有侯爵、公爵两个阶梯。再则上将之上还有一级上将。

至于钱财赏赐多少都无所谓,而赏赐出去的土地,则是从以股票的方式进行赏赐。并不是从老百姓手上抢一块土地来赏赐给秦良玉。

朱由校现在手上不缺钱,也有大片的土地产权。

军衔、爵位、财富。只要能为朝廷立功。赏赐的时候大可不必吝啬。

至于拥兵自重的问题,秦良玉毕竟是马家的媳妇,马家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后裔,这样的忠良之后倒也不用太过防备。

再有一个就是历史证明,秦良玉对大明也是忠心耿耿,朱由校自然不会去多加揣测和防备。

中国历史上也就是明代才出了这么一个女将,也算是一代佳话。

重赏秦良玉也能给新军将领释放出一个信号,只要能建功立业,就能封爵拜将。

“现在贵州叛乱土司兵力损失惨重,只能躲在山里苟延残喘,之前制定的作战计划显然不适用了。统帅部接下来制定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出来,争取尽快平定叛乱。”朱由校对众人说道。

“臣以为,不必等两个师的新军编练完成再对土司进行进剿,以石柱土司兵的战力,主动进剿应当问题不大。不过重点在于,如何将平定的地区稳定下来,不让那些土族降而复叛才是关键。”卢象升对朱由校建议道:“朝廷应当在前方一旦剿定,立即划分州县进行管理,在叛乱区域全面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却是关键所在,立即派人去内阁找人过来商议此事。”朱由校吩咐道。

“是,陛下。”

内阁和最高统帅部随后又召开了一次联合会议,商讨改土归流的问题。军事和行政上必须紧密配合才能成功。

最终拿出了一个改土归流的方案,即军事上分片、分区围剿叛乱土官所部,剿灭之后立即成立州县官府对这些叛乱部族纳入官府管理。

这个计划可信性还是比较高的,毕竟这些部族在大明统治下生活了两百多年,其部族对大明官府并不陌生,官府要将他们纳入统治的难度也不是太大。毕竟人总是要过日子的,那些叛乱土官没办法给他们安定的日子,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民众基础。叛乱土官的部族民众,实际上也没有太强烈的民族意识,官府只要一视同仁进行对待,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平定叛乱了。

集中优势兵力分区域进行进剿,然后稳住平定区域局势,不然叛乱复发。一步步的就能压缩叛乱土官们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空间,最后就能将这些叛乱土官彻底消灭。

当然财政上是要有不小的投入的,作战经费和行政管理费用都要朝廷承担。而行政管理的方式同样也要考虑清楚,要是官府横征暴敛、欺压少数民族,也很容易造成叛乱。

“设置州县管理地方土族,当以教化为第一要务。农业税方面山区免税,其余十税一即可。现在朝廷正好在贵州有足够兵马,可以用平叛财政紧缺为由,在贵州征收商业税!”沈潅提议道。

“准。”朱由校眼前一亮。这是个好办法。尽管贵州商业税可能征收不了太多。但是维持地方官府开支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教化的手段,朱由校随后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设蒙学。让少数民族的孩童能够接受教育,不用两三代人就可以将少数民族同化。

要说大明各省中教化最差的地区,贵州这一代显然是其中之一。后来清代对这快地区的教化也不怎么样。

加强教化这是必须要做的,这必须是政府拨款来做。

就同化这些少数民族方面倒是简单,只要不是在山区,基本上都会被同化。只有山区里的,还会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过把山区之外的同化掉就差不多了。山区里的也很好解决。未来只要搞个义务教育,山区里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出山了。

统帅部和内阁大致上算了一下开支,一年下来估计要八百万元,倒是可以接受。

随着方案的制定,内阁和统帅部迅速将这个方案执行了下去。内阁立即选拔了一批官员,任命为贵州土司叛乱区域的地方官员,到任之后有军队配合他们建立地方行政。

同时统帅部则命令秦良玉集中优势兵力对叛乱地区进行分区域清缴,配合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

一场改土归流的大作战正式拉开序幕。

贵州土官实际上最怕的就是这个,所以他们才不肯投降。但是朱由校已经失去了和这些土官谈条件的耐心,这些土官反了一次又一次。着实让人心烦。

朝廷的赏赐发到贵州,秦良玉对皇帝的大手笔自然是十分满足。为了对得起这封赏赐,秦良玉带着石柱土司兵开始大举清缴叛乱土官所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集中优势兵力对山区展开了大扫荡。

当然这样的大扫荡并不是屠杀政策,而是剿灭叛乱分子,普通少数民族只要肯投降都赦免无罪,不过却是要迁移到山区外进行安置。

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方案,秦良玉每次进山扫荡,几乎都能烧掉大量村寨,并转移安置大批的少数民族。

大量的少数民族被安置到了山区外,并分给土地让他们耕种。随着山里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少,那些叛乱土官的民众基础正在不断的流失。

没有了民众基础,那些叛乱土官还打个屁的游击战,只能等待慢性死亡。

毕竟冲突必然造成损失,要想长久和明军对抗,那么必然是要有地方补充人员和物资的。

如今明军切断了物资供应,又进山进行大扫荡。将山区内的民众转移到山外,在物资和人员上都越来越难补充。

最后连粮食都无法获得的时候,人心自然也就散了。

这样的进剿策略显然是非常有效的,在明军的不断围剿之下,叛乱土官的实力越来越弱,并且在历次围剿中不断损失兵力。

反观明军这边,有充足的军饷和物资供应。同时装备精良,兵员充足。而被转移出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登记造册,并分到了原本属于那些土官的土地。

得到了土地,又没有了土官的剥削,顿时赢得了民心。那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大明官府的管理下,已经不愿意跟着那些土官造反作乱了。

官府又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那就是穿戴汉家衣冠,可以免除三年农业税。接着又在新设州县广设蒙学,当地所有儿童都可以免费入学。学汉字、学官话,穿戴汉家衣冠,只要两三代人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彻底同化。

这些新设州县所用的官吏,全是从北直隶调过去的。经过内阁和吏部的严格审查,在当地建立了比较高效率的行政系统,避免了少数民族群众和官府对抗的局面。

这样的同化政策,成本投入是比较大的,不过却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叛乱的问题。

为了西南的稳定,朱由校并不介意多投入一点成本。

就在平叛的时候,北直隶对贵州的行政也进行了全面的干预。首先就是以平叛饷银紧缺为名目,在贵州设立了税务局,开始在贵州全面征收商业税。

同时皇家资本也随之进入了贵州,对贵州的资源进行全方面的勘探。

结果没过多久,就让皇家矿业公司在这次叛乱最为严重的大定府发现了储量极大的铅矿。

原本皇家矿业公司是来大定府勘探铜矿和银矿的,在安邦彦叛乱之前,大定府的铜矿勘探本身就有提上案头,朱由校的铸币厂目前需要大量的铜矿,皇家矿业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铜矿勘探都在展开。

只不过还没来得及对大定府的铜矿进行勘探,安邦彦就叛乱了,打乱了对大定府铜矿的勘探进程。

秦良玉此番将大定府的土司叛乱镇压下去,皇家矿业公司的勘探人员也到了大定府。结果在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开采价值极高的铅矿。

而在铜矿、银矿方面也有所发现。

只不过发现的银矿经过土司的偷采,储量有所下降。

勘探人员随即对勘探结果进行了上报,朱由校接到报告后,便下令皇家矿业公司对大定府的铅矿、铜矿、银矿进行开采。

此时大明对铅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提升,铅的供应也有些紧张。

铅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金属材料,军事上就有不小的需求。而在制造业上,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

大定府的铅矿只要能开采出来,就很容易获得盈利。

实际上大定府的铅矿开采,在清代时期是占据很大份额的一个主产地,只不过朱由校并不是很清楚,只是误打误撞的发现了大定府的铅矿。

大定府的矿业能有所发展,就能够带动就业,安置那些山里迁移出来的少数民族也就容易多了。

天启三年,辽东战事进入盛夏之后暂时平静,全国除了辽东之外就是贵州在大动兵戈。

总体上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势,特别是北方各省,经过三年的各种努力,算是初步将糜烂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内阁在北方推行的保甲制,在天启三年也有了较大的规模。同时赈济和免税也缓和了一些矛盾。

正好局势比较乐观,朱由校便觉得彻底解决流贼这个隐患。京师正好还有四个刚编练出来的骑兵师,这四个骑兵师只是刚刚编练出来,要上战场还要训练个一年半载。不过用来对付流贼是没问题了。

统帅部很快拿出了一个流贼清缴方案,那就是调集四个骑兵师,外加陕西一个守备旅,对陕西地区的流贼进行彻底的肃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