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卫宁看到赵曼红、沈一一、刘以豪还有卫源他们几个在那里一起忙得热火朝天的样子,心里有一点点的无奈。自己是一个军人,哪怕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沈一一,在这种专业知识的领域,他还是没有办法帮上忙的。在这一刹那,彭卫宁感到自己可能这一生在这个领域都无法接近沈一一的内心。
此刻的彭卫宁是孤寂的。因为在这个房间里的其他人都不会有心思去考虑他的感受。大家已经被即将到来的研究上的突破给占据了所有的精神。
沈一一细细地察看了机枪上的那些机关。那些机关在她第一天接触的时候并不存在,全是在这几个星期的时间里面在赵老爷子的指导下,小伙伴们一点一点地往上添加出来的。而这些机关可不是空在那里的,往往一个机关上都连着好几根电线或者是钢丝,连接到其他在地上的几个箱子里面。在那里面,存放着“终结者”系统的控制和作动单元。
因为整个系统的几个单元目前还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铺开工作面,各个单元的联接还是用了电线而不是整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设计在试验研究阶段的效率是最高的。因为一来可以负责不同模块的人分工合作,同时展开多个工作面;二来这样的设计万一发生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只在出了问题的那个区域进行局部的改动,而不至于影响到其他的地方,造成整个研究课题的延宕。
这会儿赵老爷子和刘以豪两个人正一人拿着一把钳子,在机枪的两个不同的位置调整着上面的钢丝呢。
是的。为了保持整个“终结者”系统的灵敏性,在设计的时候,除了主要的承力部件之外,在非电控的部分,沈一一和刘以豪商量之后都采用了钢丝幅条的连接形式。这就像是钢琴的驱动一样。因为使用了钢丝的连接,实际上减小了整个系统的机械惯性,同时辐条的设计又能得用细长钢丝的大力臂,大大减小了操作时的能耗。而对于长直的条状结构最害怕的失稳状态,又因为整个钢丝辐条在作用时是受拉的状态而不是受压的状态,压杆失稳在这里不可能发生。
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完全由两个还没有毕业的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给设计出来,在这个项目上应用,而且重要的是从研究开始到现在,整个机械部分的设计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在赵曼红赵老爷子发觉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赵老爷子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已经不是第一次给这一次从清华大学来的这个团队竖大拇指了。而这样的大拇指累积得越多,赵老爷子那曾经熄灭的火热的革命热情又重新活了过来。他甚至已经动了给上面打报告,要把这两个学生给定向分配到他这里来的念头。
老爷子在部队里面呆久了,所以认识已经和社会有一点脱节。他还不知道整个国家的大学生分配已经和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国家对于大学生已经都不包分配了,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再指定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了。所以老爷子的想法可能只能成为一个奢望了。
当然,真的具体到沈一一和刘以豪这两个人的话,一定要把他们给要来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要动动脑筋,转上一个弯来。别的不说,沈一一当初在沈建国同志的强烈要求之下,她可是一个国防定向生。作为国防定向生,就是说毕业之后是要参军的。这同样是参军,把她给弄到首都军区来当然就不是不可能了。而赵老爷子在首都军区里的威信还是很高的,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这个小丫头给弄到自己这儿来也不是难事。至于刘以豪,他可不是什么国防定向生。人家是正正经经能过统招进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所以直接把他给弄来是有点问题的。不过可以通过特殊渠道把刘以豪给征召入伍之后,再把他给拉到首都军区来。这样转的圈子大了一点,但是总还是可以行得通的一条路。当然,咱们不是国民党,不搞强拉民夫的那一套,但是单单凭着沈一一毕业后肯定会入伍这一点,利用刘以豪那一颗红心向一一的艾慕之心,要他自愿参军也是可以的。
只是以上这些理论上可以行得通的让沈一一和刘以豪来到首都军区的道路,在一个对于目前的形势并不清楚的赵曼红老爷子这里是没有什么指望可以实施了。老爷子还活在过去的那种行政分配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对于目前这些行得能的渠道有什么研究。真正实施的时候一定是困难重重。再说,老爷子的威望再高,那也只是局限于首都军区的这一亩三分地。而要落实上面说的这些渠道,哪里只是首都军区内部的关系可以摆得平的。那可真的是要动用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关系啊。这样的关系,在军营了可以说是“宅”了一辈子的赵老爷子当然是门儿都摸不着的。
当然,此刻的赵曼红老爷子最多也只能说是动了这样的心思而已。他现在的全部注意力还是在自己“支援”或者说是“协助”清华大学的这个团队搞的这个全自动机枪的上面。老爷子和枪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还是他第一次把枪给改造得无从下手呢。是的,所有那些之前使用的时候可以用手摸到的地方,现在全都被一根根电线或者是一根根钢丝辐条所占据了。那密密麻麻的样子,要是这会儿手伸上去,扎手是一定的。当然,因为用了辐条驱动,本来也不能用手去摸。因为一摸就可能会造成连击,从而发生意外事故。老爷子对这一点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只是单单从这已经和枪改动得相当大的还冠之以“机枪”之名的武器上,老爷子就有了一种十足的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是他在军营这么多年之后第一次才产生的。自诩为对于现役的陆军武器已经十分熟悉,闭着眼睛都可以把枪械拆卸后复装的赵老爷子,这一次对着自己和这几个小家伙们一起捣鼓出来的这个新式的武器,可不敢再夸口说自己同样可以闭着眼睛也完成拆卸复装了。因为这个武器可是自己之前从来都没有见到过的武器啊。
越是这样,老爷子对于完全后的这个全自动机枪的期待感就越是强。他就是想看看,这个自己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从来没有摸到过,甚至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式的机枪,真正完全了装配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它的威力真正发挥的时候,是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
老爷子放下了手里的那个钳子,看了看四散的那几个加到了几个大盒子上的电线,心里既兴奋又担心。兴奋是因为眼看着离最后的答案揭晓的时间已经剩下不多了,自己的期待很快就能够得到回答。而担心则是因为,看看这地上的那些零散的电线,自己之前看到过的武器都是十分紧凑的,哪里会有这样松散的外观?这样的全自动机枪,真的能够达成它的作战使命吗?
老爷子的担心如果让刘以豪和小伙伴们知道了,一定会马上安慰他的。因为其实目前大家在一起辛勤劳动的这个机枪,其实并不是最终提交出去的那个形态。就像研制飞机的时候,大家都要造一个在地上永远也飞不起来的“铁鸟”那样的试验台用于线路和管路的验证试验一样,目前大家所制造的这个分成了几块的“全自动机枪”其实也只是一个用于验证试验的“样枪”而已。在将要进行的试验后,如果试验证明这把样枪已经完全达成了大家的研究目标,之后的工作就是要把这四散的模块给整合起来了。
小伙伴们都是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大家都知道电子产品的一个特色就是集成。一代一代的电子电器设备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集成度越来越高。从第一代电子产品的那些粗大笨重发热量还高的电子管,到第二代电子产品更换的那些小巧又可靠的晶体管,再到第三代产品那一块电路板上只剩下电容电阻和几块集成电路插片,可以说整个电子技术的发展就是朝着小型集成电路的方向在发展。这样的专业出来的学生,哪里有可能会放任自己主导的项目设计最后沦落成为这样一个个如此分散又零乱的结构呢。所以最后的集成就会是那些多余的电线一定会被缩短到看不见,甚至是浓缩成为一个焊点而已。而那些现在还分散的模块则会被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箱子里面去。因为这样的一个箱子才是最终这个名为“终结者”的第一代的作战型机器人所当具备的最初的形态。
当然,刘以豪他们所计划的微缩和集成的目标,虽然也是沈一一所规划的,机械工程师出生的她还考虑了一个刘以豪他们现在还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那就是散热问题。随着集成度的提高,那些现在分散的元件和模块最终都会封装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这个时候有一个因素就不能够忽视了。从初中物理大家就学过了电流的几大性质,其中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电流的热效应。是的,所有的电子电器都会产生热。可以说,散热将永远是所有的电子电器元件在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初中时大家往往只注意计算什么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了,课本也没有给出什么电流生热的具体的公式或者说是习题,所以大家对于电流的热效应的印象并不深。而中学物理试验的那几个元器件又都是裸露在大气中,分得很开的那些元件,在安全电压的作用下,电流的热效应并不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所以同学们都对这个没有深刻的印象。
而沈一一在前生当工程师的时候,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可是亲眼见到过因为电流过大而造成的元器件损坏,甚至还有电流过大造成的短路起火的现象的。所以她对于所有的电器设备的电热效应具有十足的敏感。再加上这个机枪以后所有的电子控制元件都会集成在一起,而机枪本身作为武器,连续发射子弹本来就会造成枪管的过热。这种情况下,热加热肯定会造成机枪的故障,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的。这个问题,可能现在在实验阶段,纯粹是为了写论文而积累数据之时并不明显,但是未来在这个样机朝着实际可以应用的武器发展之时就躲避不开了。换言之,为了整个装备的功能发挥,为了整个机枪的可靠性计,散热问题都是一个回避不了,而且应该积极解决的问题。
沈一一此时有些后悔,当时还是把问题给想简单了。自己当时只是想到了整个课题的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反而忘了热分析了。想当年在沈阳搞发动机的时候,沈一一还是进行了热力学的传热计算的。可是到了这个课题当初策划的时候,自己反而一时没有想起来还要有传热分析这回事情。所以在之前的设计和计算当中都没有把这一块的工作给计划进去。现在临到了快要样机成功的时候,自己才想起来,原来还差了这么一块。自己看来还是要快点想想办法,尽快地把这一块给补上。不然的话,自己的这个“终结者”最终只为自己的论文服务了,却转化不成我们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成为不了自己和同学们的生产力,这可不是自己想要接受的结果。
当然,在样机阶段,目前这样的形态的机枪还是不需要什么散热的。单单是这样大的体积的几个分散的模块,它们的散热面积就已经足够现在所产生的那些电生热的散发了。目前阶段的重点还是尽快实现功能样枪的原理验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