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444000000002

第2章 怪现状的前世今生(1)

二十年风雨历程

光阴易逝。1978年至今,中国大学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国大学生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大学生,注定要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有许多独特的优秀品质。他们的这些品质为人称道。

时间最是无情。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给中国的大学生群体留下深刻的岁月印痕。毫无疑问,大学生群体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思想的浪尖。这是大学生群体的幸运,也是大学生群体的不幸。幸运的是,他们因此而拥有无数的辉煌;不幸的是,时代因此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到了大学生群体快要承受不了的地步。

如今“天之骄子”早已不是大学生的代名词了。这曾闪耀在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如今光彩不再。时代变了,社会变了,生活变了,人们的观念变了,大学生也变了。二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社会涌起多少潮流?有多少卷进校园?又有多少大学生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回应着社会?追寻这潮起潮落的轨迹,回眸大学校园20年,大学生能够从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学校,世人也能更为冷静、客观地理解今天的大学生。

纯真岁月

1978年2月,中国大学校园迎来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录取的第一批大学生。教室、饭厅、宿舍,三点一线,是他们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新中国历史上,这一群大学生的成分最为复杂,年龄差距也最大。他们当中许多人当时已过了而立之年,曾经上山下乡,进过工厂他们珍惜迟来的学习机会,求知如饥似渴。自习室里经常找不到座位,星期天揣着两个馒头在图书馆呆一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大学书。这一届大学生是学习热情最高的一届。

然而,大学不是真空的象牙塔,反思“文革”,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快冲击着大学校园,给大学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

“潘晓”讨论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中国人在反思“文革”噩梦的同时重新开始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通过这场讨论,80年代的大学生经历了一场价值观的重大转折,宣告过去那种“全体人民只有一个理想”时代的终结和自由选择人生道路时代的到来。

参政热潮

1980年9、10月间,北京17所高校近百名大学生宣布参加区人大代表竞选。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诸如演讲、辩论。他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涉及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对中国现状的理性分析,也有哗众取宠的高谈阔论,还有不少偏激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积极参加区人大代表竞选,表明了他们努力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一些学生以出格的言论刺激掌声和赢得选票,对“文革”历史缺乏理性分析,把一些不满情绪发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上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再次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1980年开始,到1989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国家前途会更加美好。

西风压倒东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大学校园。在1982年,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变得非常突出。这一年,中宣部《宣传动态》转发上海团市委研究室关于西方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材料,称西方学术译著在大学校园流行是继青年穿喇叭裤,听邓丽君歌曲之后的第二次冲击波。当时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书。因其文笔流畅,通俗易懂,深受大学生们欢迎,四次重印仍供不应求。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大学生写信请父母代买,而且一买就是十几本,吓得两位老布尔什维克疑心自己的孩子脑子出了毛病。西方思潮强烈冲击着大学校园。

天之骄子

“80级”走了,“84级”来了,他们的年龄结构比较简单,来源也不复杂。他们是年轻的一代,全新的一代,他们带来了鲜明的个性,他们以一种骄傲的姿态审视着大学校园。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历届大学生相比,他们被认为是赶上了好时候。能考上大学的人的数量并不多,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也很大,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他们自信,骄傲,令人羡慕。与此同时,中央提倡干部队伍年轻化,众多新老干部交替使大批青年人走上领导岗位,更使得大学生们雄心勃勃。从当时的校园流行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大沉重的优越感:“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是一名年轻的总统;我骄傲,我是中国的大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年,中国大学生的优越感最强,社会地位最高。

“张华”讨论

1984年,大学生张华为救落入粪池的老农民献出年轻的生命,引发了大学校园又一次人生价值的大讨论。这次讨论与以往不同。在新中国成立的35年里,人们的思想比较统一。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只有一种声音:为人民服务高于一切。而今两种观点鲜明对立:一种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另一种认为人生价值在于以奉献为手段,以索取为目的。还有的同学思想特别偏激,他们质问用一个年轻的有文化的大学生的生命,换一个老农民的生命值不值得。这种观点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想到也没有人敢提出来,现在被大学生们鲜明地提了出来。这场人生价值的讨论,表明大学生们探索中的困惑。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35华诞,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标语。大学生衷心拥护改革开放,尽情拥抱这前所未有的时代。

热、热、热,浮躁病

从1985年开始,中国大学生的内心不再平静,他们感到无比的困惑,他们开始躁动。这一年,我国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城市改革也逐渐展开。改革浪潮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夹杂着各种热潮:改革热、从政热、文化热、理论沙龙热、党章学习热、入党热、参政议政热、特区热、读书演讲热、西方文化热,等等。学生社团比比皆是,各种新观点、新思维、新名词如走马灯似的。热点变迁、观点更迭之快,常使人顿感今是而昨非。大学生们忙于逐潮,急于求成,既表现出大学生的热情,也反映出大学生在当时特有的浮躁情绪。

意气风发

对中国大学生来说,1986年是天真的一年,也是梦想的一年。这一年,大学生的满腔热情与冰冷的社会现实显得格格不入。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社会矛盾和问题暴露得少。由于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涌入。看发达国家,比比自己,大学生们更多关心的是国民素质、中西文化对比等。因此,他们平时读的书大多涉及文学、历史和哲学。他们对未来充满种种幻想,做事脱离实际,更多的是天真、浪漫。他们不仅自信,而且有着比较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更强调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有的学生提出“改造社会靠我们”的口号,甚至有同学说,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改造它。

第一次危机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不再吃香了。1987年,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全国5 500多名毕业分配到工作单位的大学生被退了回来。工作单位给出的理由是不能理论结合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过去几年里,青年人只要进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国家统包分配,而且去向多是政府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事业单位。这5 500多名毕业生被退回来,无疑是在大学校园扔下了一颗原子弹。

读书无用论、校园经商热

1988年,大学生群体分化趋势日益明显。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认识,多元化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主题。全国高校考研人数大大下降。用人单位的拒绝、社会的评价,对大学生影响很大。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去思考,去学会适应。他们曲解了改革的成果,以幼稚的做法去模仿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大学校园中出现了经商热,超前择业,转系,退学,在校谈恋爱等成为时髦。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学生怪现状开始大量涌现。

不该发生的学潮

1989年,暴风骤雨席卷中国大学校园。这一年,中国大学生再次成为社会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大学生再次走上政治的风口浪尖。矛盾、浮躁最终导致了那场不该发生的学潮。大学生们出于良好愿望打起民主大旗,然而他们忘记了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大多数国民的文化与科学素质还比较低,在中国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学潮被坏人利用,使大学生的热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热

90年代初,在经历了大的政治动荡之后,大学生进入思考、反省时期。他们已经不再迷恋西方的价值体系。刚巧在这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大学生们发现,不同于欧美文化的东方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有意义。最让他们惊奇的是“亚洲四小龙”所倡导的文化核心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讨论中,反映出他们没有被自己的幼稚拖住,仍然在积极进取,继续探索。

沐浴市场经济的春风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揭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序幕,大学校园,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大学出现了新一轮经商热。学子经商了,教授下海了。坦率地说,现在评价这一理象还为时过早。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观念在社会中的普及起了领先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