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
444800000012

第12章 主持人语言表达艺术(5)

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我接过来一看,(可不是嘛!)行是行,竖是竖,补得就是不错!”

(4)引起注意

引起主持人注意是提示性内在语的功能之一。即主持人用关注、关切,引起注意、警觉的语气播出时加上以提示主持人在播下句时体现出关注的色彩的短语。这种提示性内在语有的可以由前句引申、概括出来,如“请注意”、“要注意的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容忽视的是”等,用这些短语来过渡上下句,引发主持人相应的表达语气。

(5)情感性提示

提示性内在语主要用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人物语言,或需表现某种特定感情色彩的句子前。其可以提示主持人用语气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有时前后句的感情色彩转换较大,为准确表达下一句,可在两句之间加一提示性内在语,如:

“砰”的一声,张某一脚踢开炊事班的门。(怎么回事?)炊事班战士小梁见这情景,先是一愣,接着上前询问。

第一句表现的是怒的色彩,第二句表现的是疑的色彩。用这个疑问短语过渡,就可以提示主持人转入疑虑的语气。

一言以蔽之,激活主持人语气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加提示性内在语。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种类的内在语,对主持人都是一种提示和引导。

5回味性内在语

在稿件文字段落间和全文结尾处设立相应词语,提示节目主持人的语气,或回味、或思考、或想像、或憧憬,给人以语已尽、情尚存的印象,这就是回味性内在语。下面分类详细地讲解四类回味性内在语,并举例说明。

(1)线索式回味

当主持人面对一些反复出现语句的文稿时,线索式回味会经常用到。如广播通讯《桌子上的表》,在文中和结尾三次出现桌子上的表“滴滴答答地走着”,与战士们几进几出,不曾动它,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使主题思想得到深刻揭示,使人们对那块“滴滴答答”永远走着的表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主持人面对这类文稿,必须结合文稿主题与感情色彩,运用相应的回味性内在语,这样才会将文稿的真正内涵表达出来。

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具有较强的引导、教育和说服功能,播出的任何一篇稿件都是有的放矢的。恰当地运用好回味式内在语,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的引导、教育和说服功能,使受众在回味、思索、遐想和憧憬之中受到启迪、熏陶和教育。

(2)氛围回味

氛围回味既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况,又是没有什么确定性的内容,仿佛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引导受众或思考,或想像,或憧憬,或感叹,或遐想。这样的表达不仅是前句语势及所表达色彩,分量的引用和传送,而且也仿佛是稿件主题思想的升华。有时甚至用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也可以使主持人运用恰当的语气造成相应的意境和回味的无限空间,例如: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寓意式回味

主持人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语营造个人回味的气氛,并将语句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这种形式的内在语与那种用于语句、段落中的寓意性内在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体现语句深层的内在含义。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寓意式回味内在语处于段落、层次或全篇的结尾,它不仅体现这句的内在含义,往往还负有统括上文和结论全篇的责任。而且,它还可以营造一种耐人寻味的氛围。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会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它常常催我向上!)

“这张照片的主人已经不在人间了,照片本身也在一场浩劫中化成了灰烬,但是,当时的情景却永远留在我和妻子的心里。”(彭总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4)用反问加强回味

主持人要善于在某些文稿衔接处加一些反问句,诸如:“听众朋友,您同意我的观点吗?”“您说对吗,听众朋友?”“您听懂了吗,听众朋友?”这种反问式回味内在语实际上是对前句语意或全篇结论的肯定并有强调意义,同时,对前句句尾语势所表现的色彩具有引申、指向和推送作用,能够进一步沟通传受双方,深化“双向交流”。如:

“小朋友,要想掌握和运用我们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就要学好语文,学懂、学通,一点也不能含糊。”(你们说对吗,小朋友?)

“虽说现在生活好了,可离‘小康水平’还差得远呢。咱们能只顾眼前快乐,忘了大目标吗?”(您说是不是呢,听众朋友?)

6反语性内在语

主持人要特别注意领会这一特殊内在语,因为它表明了语句的外在含义和内在含义的对比关系。语句深层内在含义与文字表层意义相对立的叫对立型反语内在语。通过反问来表达确定意思的内在语叫反问型反语内在语。而双关型反语内在语则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内在语。语句本质与表层意思同向同质,但在表达的语气中却需渗入一定的与语句意义有别的、甚至是相对的色彩,这样的内在语叫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1)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对立型反语内在语表现为与文字表层意义相对立的趋向。如: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可怜之至。不料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里上文中的“大人老爷们”,是指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友邦人士”,是指实为侵略者帮凶的外国势力。鲁迅先生用这种表面意义与深层含义截然对立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否定的态度和蔑视、嘲讽的感情色彩。这种反语性内在语一般多出现在评论、杂文里的驳斥性、否定性、讽刺性的语句段落,它与宣传目的、主题基调、语言环境的依赖关系显得更为紧密。主持人要深入文稿内容了解文字的表层与深层含义的对立关系,这样才能在播音过程中表达出来这种对立关系。

(2)反问型反语内在语

反问是“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的修辞方法。同平铺直叙的表达相比,反问语气色彩强烈,能够激发受众的感情,引起深刻印象。如:

“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显然,也不怕!)

“过去3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完全能够克服!)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我们活得更好!)

问句带有疑问或者某种非常显然的判断,反问就是后一种情况。这种对立的结果是很明显的: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则表达否定的含义;否定句用反问句表达出来却又是肯定的意思。这反问语气的内涵就是我们所说的反语性内在语。可以说,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把握、确定反问句的内在语是比较容易的,但在表达方式上要注重反问语气的坚定与强烈感,不然就失去了反问句的力量。

(3)双关型反语内在语

利用词语的发音或语义的微妙关系,兼顾两种语义或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型反语内在语。这种修辞方法,表面上说一个意思,实际上却另指一个意思,也就是让某个词句承受两种不同的含义。这个另指的意思是语言目的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反语性内在语。但是语句所兼顾的两种事物一般并不表现为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比关系,这是与前两种形式的反语性内在语所不同的。如:

黄浦江上有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上例“江桥摇”表面是说江桥摇动,实际是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伙末日将至。言在此意在彼,一语双关,巧妙地表达了革命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痛恨,含蓄而深刻。这是一种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和句子一语双关的谐音相关形式。

(4)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

主持人有时会遇到一些稿件的句、段,即使联系上下文的语言深层含义,大体上也是一致的,同向、同质的,但在表达的语气中却需要渗入一定的与语句意义有别的,甚至是相对的色彩。例如: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这句话无论是表层意义,还是深层含义都是说马克思遭到反动统治者的驱逐和资产阶级的诽谤和诅咒,而成为“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因此表达的语气就很容易因句中较多的贬义词而带有否定的色彩。全篇内容都是赞颂、崇敬和怀念的基调,而这一句则是贬义语义,这显然不与全文相配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进一步从全篇整体,即主题、基调、目的的高度做出判断和评价:马克思所遭受到的这一切,恰恰从反面说明了马克思的事业的不朽和人格的伟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却是深深地爱戴、崇敬他的。主持人要把这段文稿内容在含义、感情色彩在全文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切身感受,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内在语与语句的本义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比关系。因此,我们把这种表面意义与本质意义大体一致而又要表现一定的反义色彩的内在语,称为“非对立型反语内在语”。这种反语内在语不会产生负面效果,这也是它必须遵循的目标,它不以语句文字表示意思的对立为标志。主持人要从文稿的内容去整体把握,另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内在语的作用发挥出来。

稿件中那些反语性语句,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主持人运用反语性内在语引发相应的语气加以准确表达,对稿件主题的深化,目的的昭示,基调的统一和感情的抒发有积极促进作用,会使稿件的表达更具色彩和感染力。

前文所介绍的六种类型内在语,初步展示了内在语的丰富性以及它在调动主持人的感情、引发贴切的表达语气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范例,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内在语的所有形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内在语方面的问题。主持人不能机械地套用,不然会适得其反。

内在语作为语句的实在意义是随着语句目的、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内在语是对稿件理解和感受的集中概括。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个内容、思想、主旨以及上下文环境中分析内在语,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确定内在语。要特别注意语句本质与语句表层意思的差异,不被文字表面所迷惑和诱导。内在语显然是很重要的,内在语的使用同样重要,它要求主持人要简捷鲜明地概括内在语,并且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内在语。

四、怎样恰当地使用内在语

1要注意内在语的概括性

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文稿中的语言环境和具体含义也是如此,因此,从孤立的语句中寻觅到的内在语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稿件中的语句,作为构成稿件有机整体的个体局部,是受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制约的。内在语具有稳定性、确定性和排他性,而且这些都取决于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的确立。语句内在语的最优化是服从于稿件的整体,即宣传目的、主题思想和整体基调的。只有深刻理解、感受稿件的主题思想,准确把握了稿件的宣传目的和全篇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才有可能确定和把握语句的内在语。没有目的的内在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在使用内在语时要注重其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