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哲学课
445500000014

第14章 哲学与当下经营:设计当下,不要预支明天 (2)

人生道路不同,结果自有分别。现实中的风雨总是不可测的,时而温柔如水,时而坚硬如刀,好似我们端茶倒水,总有磕碰之时,然而我们总不能因为会有磕碰而从此不端茶不倒水,坐等喉咙发干,舌头发热。“关注现实”的意义也正是让我们在不断地磕碰中丰满羽翼,壮其胆魄,以积极心态去做好每一天的事。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废墟,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顺手搬过来一个石雕坐下来。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想象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叹了一声。忽然,有人说:“先生,你感叹什么呀?”他四下里望了望,却没有人,正在他疑惑的时候。那声音又响起来,端详那个石雕,原来那是一尊“双面神”的神像。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有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汲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去憧憬无限的美好的蓝图啊。”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是你现在无法得到的。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至今才明白,我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源。”哲学家问:“为什么?”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池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唾弃而弃于废墟中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注重现在,脚踏实地,慢慢积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未来。

人生如行船,不进则退,只有那些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才能最终能到达彼岸。敢用挑战的人,生活本身不是搭积木玩游戏,可以推倒重来,行动决定我们的路能走多远,这一行动的起始就在于将我们自己放置于波涛汹涌的湖海,经历风雨才能内省不足,方能认定方向而不改其志。

与其博,不如精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英】莎士比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赋也是不同的。有些人也许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而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所以,我们最好集中自己的潜能优势,寻找一个与之相符合的发展方向,这样成功的机会可能更大。每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功。

一个名为费斯勒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霍尔的木匠,他的手艺远近闻名。老霍尔的手艺是祖传的。谁家里有儿女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就早早买好木料排在他的院里,怕到时候轮不上给新人做家具。村里聪明伶俐的男孩,都设法接近他,希望能跟着他学到一技之长,其实这是枉然。老霍尔有四个儿子,他早就想从他的4个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使他的祖传手艺继续传下去。

老霍尔的4个儿子中,四儿子最聪明,因为四儿子的文化程度较高。但是,这个儿子就是不愿做木匠,他说一听到锯子与木头的摩擦声,浑身就起鸡皮疙瘩,让他做木匠,还不如杀掉他。有一年夏天,四儿子和老霍尔大吵一架之后,背着行李去大城市谋生,把老霍尔气得浑身发抖。

四儿子一走就是3年,三年里只写过3封家信。第一封信是第一年春节写的,他说大城市到处都是机会,只要运气好,干一年顶做木匠十年。老霍尔未发一词。第二封信是第二年春节写来的,儿子说那边机会虽多,但没有一个是留给乡下人的,他依然替人打工,比做木匠辛苦多了。老霍尔还是不置一词。第三封信是圣诞节写来的,老霍尔看完信后只说了一句话:“叫他回来吧。”10天后,四儿子回来了,他是瘸着一条腿回来的。

四儿子回来后,老霍尔既不问他外边的事,也不让他干活,四儿子就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可是,再懒的人也闲不住,一段日子之后,他就主动帮父亲做零活。

老霍尔对他说:“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倒不如去把院子里那堆废料卖掉。”四儿子高高兴兴地装了一车,拉到集市上卖了100元。几天之后,老霍尔又让他去把做好的几件柜子卖掉,这次四儿子卖了1000元。又过了几天,老霍尔让他去卖一组屏风,这次四儿子卖了10000元。四儿子给老霍尔钱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老霍尔说:“同样是一堆木头,当劈柴,它值100元;做成柜子,它值1000元;做成屏风,它就值10000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手艺。”

做好一件事,意味着集中精力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如果你知之不多,但对于一些你了解的事物能够肯定地阐释它们,这就已经足够了。人们虽然不会认为你聪明,但至少会认为你诚恳踏实。了解事物真相的人可以去冒险,并驰骋自己的想象;如果你一无所知而去冒险,那你将是自取灭亡。对于知之不多的人来说,循规蹈矩是最好的生存方法。不管怎样,确信总比故弄玄虚要安全得多。

很多人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目标定了很多,什么都想做,但什么都没有做到最好,这样的人真正缺乏的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没有自己的强项。集中力量发挥强项,就不可以分散自己的力量。笃定于一才是最科学的发挥自我能力的方法。人的生命和精力有限,人生发展却是无限的,千万不要做消耗式的人生规划。趋于完美靠质不靠量。与其成为一个杂家,变成一个人人口中的“大明白”,不如成为一个专家,在自己的强项上超人一等。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一技之长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资本。

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法】巴尔扎克

生活中,总有些人不断抱怨自己的不幸,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总是看到还不曾拥有的东西。其实,人生失意无南北,宫殿里也会有悲恸,茅屋同样也会有笑声。只是,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关注的,总是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这就像女人的脸,出门的时候个个都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光艳亮丽,这全都是给别人看的。回到家后,一个个都素面朝天,这就难怪男人们感叹:“老婆还是别人的好。”于是,站在城里,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围城,就会发现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有许多我们一直很在意的东西,较之别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有位哲人说过,与他人比是懦夫的行为,与自己比是英雄。这句话乍一听不好理解,但细细品味,却也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和别人对比上,应该跟自己的心灵去赛跑。

一青年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福,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了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万了呀!”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由此看来,那些老认为自己太差的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太多的负累,从而无法欣赏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

其实我们不必对自己太苛求,我们又怎么知道别人一定比自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于自己的内心感觉。那些心态平和的人也许生活中物质的享受并不比任何人好,只是他能接受自己,觉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随心所欲。你能改变什么让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变;不过,如果改变了以后会让自己不愉快的话,那么不管有多少人说要做,也不应该盲从去做。还有,即使你已经知道改变以后会很好,但自己却无力改变的话,也不应该勉强去做,原谅自己,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那些让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尽量忽略过去。毕竟,上帝创造我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个性,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谓不完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变得完美。所以,我们要用“和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愿意放下身价,观摩别人表现杰出的地方,从对方的表现看出成功的端倪,收获最多的,其实还是自己。不要与别人比华丽的服装而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提升的东西。

与自己某个阶段所取得的小成功相比,才能更好地看到自己是不是进步了,才能更好地丈量自己的尺寸,所以一定要选好可比的标准,而且让你与可比的对象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

让生活的节奏有条不紊

所有人生的现象本来是欣喜的,只有妨碍幸福的原因存在时,生命方始失去它本有的活泼的韵节。人生种种苦痛的原因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是可移去的,不是生根的。只要能有相当的满足与调和,人生便会快乐。

——【英】罗素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劳逸结合,张弛有序,这种生活的模式是依据人的生理节奏、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天体的运转节奏等设计建立起来的。它内在的根据是人对这些节奏规律的把握和顺应。

人类的全部文明实践已证明,认识、把握和顺应了这些节奏,人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人的生活才变得轻松而愉快。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在学艺的时候请教师傅:“师傅,我用多长时间才能成为真正的武士呢?”

“大概要十年。”师傅告诉他。

“如果我非常努力地练习,那将要多久?”武士又问。

“要二十年。”师傅说道。

“如果我每天不睡觉,夜以继日不停地练呢?”武士再次问道。

“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武士。”师傅无奈地说。

人生应当有一个自然而美好的节奏,只有按着这个美好的节奏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到达美好人生的终点。生命需要积淀,需要思考,需要整理,而这些都与速度无关。有时候慢是为了更好地快,快慢之间,张弛之间,蕴涵了一种朴素的辩证哲学。

当我们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时,因为从不停下来看风景,所以错过了生活的种种美好;因为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列侬所描绘的,其实是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表示,许多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精神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因为其“吝啬”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因而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进而找不到生活的具体目标和生存的意义。工作之余的“慢”生活,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品味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还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

所以说,生活不是一味地快,也不是一味地慢,有些人之所以跟不上生活的快节奏,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步调乱了,太着急“赶路”而不懂得休息,心里太躁而不知道如何让它平静下来。虽然快节奏是现代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适当的停歇是必不可少的。快和慢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学会快中有慢、忙里偷闲,才会使生活趋于平衡,保持合理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