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11

第11章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在秦末大乱中,他从地方小混混到义军领袖,甚至打败了强大的项羽,登上九五至尊,令许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他一无文才智谋,二不擅武功兵法,他带兵打仗基本上是战无不败,攻无有克,而治理军中事务也是懵懵懂懂,管得不明不白,俨然一个“三不靠谱”的管理者。

这样一个资质平平的家伙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为什么他的麾下能汇聚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

为什么他们甘心为这样一个粗俗鄙陋的小混混打拼?

难道真的是因为刘邦无才便是德吗?

他身上又闪耀着怎样的特别之处,值得管理者学习借鉴的呢?

胜利后的论功行赏大会揭下了刘邦“无才”的面纱,他的一番话充分显示了领导者气质,正如韩信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善将将。”

这正是管理者应该向他学习借鉴之处。

安得猛士守四方,重才聚人得天下

自古以来德高望重、有才有识的人受尊重,“礼贤下士”更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汉高祖刘邦虽学识浅薄,同样明白这个道理,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向来尊重有加,以礼相待,并委以重任,最终赢得天下。

楚汉相争三年,笑到最后的是刘邦。按理说,实力强大的项羽应该不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禁要问,“地痞混混”刘邦凭什么战胜了“名门望族”项羽而得天下呢?有人说:“陛下使人攻城掠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此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的一席话则道破了天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正如刘邦所说:楚汉胜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在用人上的区别。刘邦重才,不计出身,并且用人不疑,能够放手让属下去独当一面,各自作战,故贤能志士多归之。而项羽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力可拔山举鼎之勇力,认为比谋臣武将都高一筹,也就不再用他们的长处,其麾下多限于亲属或所谓的“亲信”,谋臣、骁将无法施展拳脚,疑而不信,常常掣肘于左右,因此不少人愤然离去。

“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纵观人才得失与国家安危的鲜活历史,我们发出这样的感喟:对于历代统治者来说,不管其基业如何雄厚牢固,也不论其自身才华如何超群绝伦,只要他以才自恃,不重人才,那么,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自取灭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重人才者才得天下,失人才者定失天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产品市场的情况,更要了解“人才市场”的情况,及时收集人才信息。同时,还要学会寻找人才,挖掘人才,要有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引进人才。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门路,尽纳天下贤能之士。

清华紫光集团在利用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堪为众企业表率。清华紫光为了吸引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从2001年开始,将清华大学所有权益20%对应的分红权授予清华紫光集团的全体员工。在薪酬体系上,清华紫光推出了“工资+期权工资”的人力资源薪酬政策。就是原有的年工资不动,同时每年增加一个工资额度,这部分工资会在3~4年内发到员工手中,成为“期权工资”。这种管理措施对于清华紫光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约束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人才同公司的合作关系。

重视人才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才为用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观;人才管理更注重人性化;坚决克服以权势压人的现象;尽可能为人才提供真正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引入机会平等、裁决公平的竞争机制;注重人才的社会效益,而非只注重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激发出人才的全部实力,推动企业高速发展。

【管理王道】

古语有云: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众多管理者都明白人才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管理者虽然口头上大力提倡重视人才,但从其实施的具体措施来看,却不乏轻能力重形式的嫌疑。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只有真正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才会拥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效力,才会拥有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动力,才会拥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否则,即使一朝成功了,也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成功。

英雄莫论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

企业用人最忌按文凭、经验等条条框框取才,有的人学历很高,但不知变通,执行能力很低;有的人经验很丰富,却由于悟性太差,始终没有长进。重用上述两种人,就可能误事。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取才,首重能力,绝不凭出身论人,所以,他们的手下总是人才济济。

在用人上,刘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做到不问英雄出处,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刘邦的这支队伍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但是刘邦却把他们组合了起来,使其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刘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不问英雄出处。

关于刘邦的用人不拘一格,还有一个小小的事例可以说明。

陈平投靠刘邦后,有人告他的状。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投靠项羽不被重用,投靠刘邦后又收受贿赂等。刘邦找到陈平询问情况。陈平断然否认此事,并解释说这些纯属诬陷,最后说,我可以帮你打天下,但我不是圣贤,也有着常人所有的一些缺点,如果你要找圣贤的话我现在就可以离开。刘邦深明人非圣贤的道理,果断留下了陈平。陈平后来当上了西汉的丞相,在保汉室、灭诸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管理者,有两大重要责任,一是决策,二是用人。而管理者的决策,最终仍需要“用人”来落实。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发现人才,唯有不拘一格,不问英雄出处,才会获得真正的“英雄”。

济南济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选拔人才上就是不拘一格的。曾经有一位普通的员工刘松,学历不高,性格又很沉闷。对他来说,在这家人才济济的公司里,能谋得一官半职已经是万幸了。由此,刘松根本没抱什么升迁的希望,只打算默默地干,用勤奋来保住这份难得的饭碗。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刚进公司还不到一年,他就被提升到了车间主管的岗位。对此,公司总经理解释说,正是刘松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公司上下的欣赏,虽然他的学历在众员工中属于最低的,但是公司需要的是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而非以学历论英雄。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如果不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话,依然得不到重用。

在济生这样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中,高中都没毕业的刘松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其个人的努力外,更得益于济生“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观。

【管理王道】

英雄莫论出处。企业用人,用的不是人才的背景,不是人才华丽的外衣,而是人才的所学所知,最终要的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才能。所以,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务必要做到以“与岗位的契合”为标准,而非外在的头衔。可喜的是,当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选人实践中逐渐成熟,结合实际不断修正选人条件,并将一些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软条件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实,只要企业客观地制定选才条件,获得满意的人才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与天下齐利”中的人才激励

“与天下齐利”就是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员工的成果其实就是老板的收获。无论员工的功劳多大,最大的得利者还是老板。把员工的劳动成果与他们共享,对老板不会有丝毫损失,对员工则是莫大的激励,他们的工作也会更积极主动。因此,一个乐于同员工分享成果的管理者,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成功者。

在企业里,不夺功的领导者才可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要有“与天下齐利”的精神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楚汉争霸之时,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领大军,一路上战无不胜,先项羽一步入主关中。刘邦初进咸阳,秦宫室、宝物、美女尽收眼底,刘邦均不取。那他取什么呢?他的谋士萧何赶到秦王朝的宰相府,把图书、档案全收起来,以此尽知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哪里强、哪里弱,为日后的战争需要搜集了大量材料。更为重要的是,刘邦和他的谋士做了如下决定:废除秦王朝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准许秦王子婴投降,并安抚降吏,安定民心。这两项决定,表现了刘邦顺天时,与天下黎民同利益的决心,使秦民大喜,唯恐刘邦不为王,因而争取到了人民的拥护,为他取得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而项羽进关中后,又如何呢?他一路上杀死秦降军20多万,屠杀咸阳人民无数,杀死秦降王子婴。烧宫室,杀兵士,抢夺财宝和妇女,使秦民大失所望,由此也埋下了他失败的种子。从刘邦项羽不同的利益分享方式而引发的不同人生结局,管理者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设法让员工分享现有的劳动成果,别忘了,分享才是对员工的最大激励。谁都喜欢晋级,谁都喜欢加薪,管理者这样,员工也如此。当管理者晋级加薪之时,别忘了为你打下江山的员工们,设法让他们分享你的利益,让他们也有所晋升,或得到一些奖励,这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关心。此可谓“己所欲,施于人”,“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当你加官晋级时,同时也把你的成果与手下的员工分享,可以想象,员工会是何等的忠诚,这样的企业也必然是上下一心,动力十足,也必然会使效益如芝麻开花节节升高。

陈立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公关部经理,由于在与外商谈判中,压低了商品价格,为企业节省了几十万元。因此企业总经理决定为陈立加薪一级,同时大幅度增加了他的提成。

获得奖励后,陈立首先想到的就是和自己一起奋战几昼夜商讨谈判方案的员工们,于是慷慨解囊,宴请诸员工,随后又请他们周末一起去度假。这样一来,陈立不仅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还得到了员工的爱戴。其实宴请费用并不多,却大大赢得了员工们的一片忠心,今后他们更加卖力地为陈立和企业效力了。试想,长此以往,对陈立来说,下次的加薪晋级还会远吗?由此,对领导者来说,让手下的员工分享你的劳动成果,不仅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也是让自己再创佳绩的基础和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管理王道】

对员工来说,企业领导者与其分享成果是对自己的一种最大的激励。同样一个乐于同员工分享劳动成果的企业领导者,员工也乐于为企业的发展拼命效力,这样企业和员工才会在某种意义上达到双赢的结局,双方共同的创业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顺。所以,企业领导者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务必要牢记此训,做到适时地把劳动成果与自己的下属共享,这样自己的管理工作才会得到有效进行,才会在日后取得更突出的业绩。

武将取天下,盛世用儒生:因势用人的智慧

古人云:“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意思是说,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提供不同的智谋,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时变,只靠某一个或某种类型的人提供的智力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因势用人,应时势的变化而起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不同的智慧资源,这是用人艺术最精微,也是最玄妙之处。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管理学上,“使民以时”可以引申为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做到因势用人。在因势用人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可谓是做到了极致,他通常能根据不同的时期与形势,不同的人才特点采取不同的用人策略。

刘邦是以霸术而得天下的。在西汉未定时,他依靠韩信、萧何、英布等人的辅助,东征西讨,屡战屡胜,最终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即史书上所载“居马上得之”。此时的刘邦,对于所谓“迂腐”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并曾对儒生作出“解其冠,溲溺其中”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