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30

第30章

武则天从一个弱女子一步步攀上权力的顶峰,一代女皇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然而,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那就是她的“多权谋”。这其中,她的制人与权力制衡之术尤值得领导者和管理者借鉴。

武则天的制人之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为了巩固政治,不惜施行铁血政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大肆杀戮了许多不为她所用的能臣;局势稳定下来后,为了补充国家智力,发展经济,振兴朝纲,她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因势用人的思想可见一斑。

武则天对权力的制衡更是令人叫绝,两大势力被一个女人轻松操纵于股掌之间,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权谋天赋。

当然,无论是制人还是制衡,都是建立在她对信息的全面掌握之上的,这是她能够在众多男人之间游刃有余的前提与基础所在。

从“告密”制度到“铜匦”纳言——铺就个人信息网

武则天能够从后宫中脱颖而出,并长期傲立于后宫争斗的制高点,和她建立的遍布各处的信息网不无关系。这些信息网为她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力地避免了对自己的打击与颠覆。

武则天十分重视对信息的掌控,因为信息意味着降低决策的风险性,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所以她想方设法打通各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一旦掌握了信息,无异于利刃在手。武则天就是借此纵横后宫的。

在后宫诸多佳丽中,论美貌,武则天不及萧淑妃;论端庄,她不及王皇后;论背景,她是出身木材商的庶族女子,是服侍过前朝皇帝的才人,又是出过家的尼姑,与萧、王二人的显赫背景毫无可比性;论心计,萧淑妃、王皇后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然而最终只有她被敬为九五之尊,那两人却被剁去了手脚,然后装在酒瓮中美其名曰“骨醉”。这样的结果,得意与失宠全在信息二字。武则天十分重视与皇宫里侍女的关系,平日里对她们都极好,后来,那些侍女对她百依百顺。于是她便在深宫内拥有了上千双耳朵,上万双眼睛,注视着宫廷里的一举一动。每有动静,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得知,然后迅速地作出下一步的部署。

因为不愿再被武则天挟持,唐高宗曾秘密地拟过一道圣旨,想休掉武则天,可圣旨还没发出,武则天就从侍女那儿得到了消息,立即与唐高宗展开对峙。高宗在武则天面前举棋不定,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在实行恐怖政策时,武则天为了加强统治,收集到更多的情报,她将告密受理权揽到自己手里:有告密的,臣下不得过问,官吏不得斥责。武则天成了帝国的大检察官,接见所有告密者,这样,武则天才能掌握更多的官民信息,便于及时改变策略,控制局面。

在此后的国家治理上,她同样重视信息的畅通。她主张广开言路,让群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集思广益。公元685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击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公元 686年三月,她又令巧匠鱼保家做铜匦四枚,共为一室,“四面置门”,分别为青、红、白、黑四色,置于朝堂,以收天下人的表疏奏章。

武则天此举不失为伟大的创举。为帝王之尊直接受理臣民申诉创造了条件,可以听取百姓对于治理国家各方面的意见及陈诉各种冤屈。

武则天的敕令中说:“宜以青匦置之于东,有能告朕以养人及劝农之事者,可投书于青匦,名之曰延恩匦。宜以丹匦置之于南,有能正谏论时政之得失者,可投书于丹匦,名之曰招谏匦。宜以素轨置之于西,有欲自陈屈抑者,可投书于素匦,名之曰申冤匦。宜以元(玄)匦置之于北,有能告朕以谋智者,可投书于元匦,名之曰通元匦。”又令正谏大夫、补缺、拾遗一人充使,于朝堂知事者,“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于是她得以“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深入了解民情,为她此后一系列得力的改革措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鉴于告密制度残留下来的不良影响,为了保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武则天经常派太平公主在暗处监视铜匦,以期得到真实的情报,避免出现执法违法的现象。

其实,无论是告密制度还是“铜匦”纳言,武则天都是在铺就自己的情报网,以便自己能即时准确地把握各类信息,使得自己的统治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武则天的这些措施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的色彩。现代的管理者为了更及时准确地掌控下属的状态,更多的是采用让下属主动汇报或直接与下属交流沟通的方式,当然,也不乏类似“铜匦”那样的意见箱和检举箱。

【管理王道】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无论是对于公司内部员工等“己”方,还是对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等“彼”方,要达到“知”,就需要搜集足够的信息。高明的领导者善于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渠道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总裁意见箱”、“绿色通道”、“公司内法庭制度”等。对内,这样既为下属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又掌控了更多信息;对外,起到了及时把握市场与竞争对手动态的作用,以便迅速改变策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当然,在这个搜集情报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信息进行筛选,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以避免因错误或虚假信息导致决策失误。

驯人如驯马中的用人哲学——塑造忠诚员工

对于用人,帝王将相们既有其相通之处又兼具鲜明的个体色彩。庶族出身走向权力焦点并最终登上帝位的武则天的用人哲学则是——驯人如驯马。

武则天虽然出身大木材商家庭,但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仍然属于出身寒微的庶族。宫中的皇妃和九嫔倚仗着门第的高贵、皇帝的宠爱,一个个盛气凌人,横行霸道。残酷的现实塑造了武则天刚烈的性格。

相传,在武则天还是唐太宗身边的才人的时候,西域进贡了一匹神骏狮子骢,此马性暴难驯。一天,唐太宗和李治等群臣在御花园赏马。太宗问:“如此神骏,诸卿谁能驾驭?”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对。只见武则天拨开人群,站出来自请驯马。太宗为其胆略和气魄所惊慕,笑着问她驯服的技巧。武则天一本正经地说:“臣妾只需三样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先用铁鞭子抽它,不服,就用铁锤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刺断它的咽喉!”。

从这件小事中不难看出武则天的铁血暴力的思想和她的权威人格特征。而一旦当她成为一国的统治者时,这种思想更是表露无遗。武则天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显现出驯马的影子。

在从李唐到武周的过渡时期里,武则天完全按照驯兽的方法,用暴力与血腥成功地实现了政权的交接。而在这个过程中在人才的选用上,她也充分贯彻了驯马的指导思想:能听命于我的,我坚决起用,无论你是清官廉臣还是贪官酷吏;不听命于我的,我坚决除去,无论你有多大的才能。

众所周知,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除了想方设法地惩治百官、制造冤案别无他能,然而他们为什么能得到武则天的重用?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听从武则天的指挥。

而才能卓越如褚遂良、上官仪等,之所以被武则天逼死,也是因为他们不为武则天所用,或是对她的统治指手画脚,阻碍了她的前途。

武则天对于前朝旧臣如此,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子亦是毫不留情。

公元687年五月,宰相刘祎之对武氏临朝称制不满,虽未公言其非,却私下与人说出“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的话,结果被告密。武则天大怒,她说:“刘祎之是我起用的,居然有背叛我的想法,岂不是辜负了我对他的恩宠。”武则天是把刘祎之当成私仆的,所以才给他权,现在私仆有了二心,是决不可留的。于是找个碴遣使推按刘祎之。

当特使宣敕后,刘祎之坚持“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也说是不接受未经中书、门下两省宰相机关法定程序处理的圣旨。按太宗的成例,这个逮捕他的诏书是要经过他自己批准的。但武则天以女主临朝,势必要破坏成例,如此才能破茧而出,如果守而不变,决不可能自立为帝。于是,武则天另给他安了个抗拒天后专使的罪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武则天对于一国之辅的宰相也是如此。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临朝称制起,武则天威权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创举。这75相之中,有69个可以查知,其中有19人被杀,起码有22人被流贬,合起来折扣率已逾总数的一半,且大多因政治因素招祸。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也轻易不敢有所作为。75相在这21年里,任期短的如武承嗣与武三思,仅任了九天宰相。诸相的平均任期大概只有三个半月,比太宗时的更换数高出三倍。更换频、任期短,维持政府稳定、政策延续已经不易,还说什么拓展。

公元691年,狄仁杰第一次拜相。他发现有个叫王循之的太学生要请假回家,居然得上表求得武则天的亲自批准。他就以此为由上谏说:“皇帝只该管生杀予夺的大事,如果连太学生请假都下敕书,那还有不发敕书的事吗?”武则天表面赞扬了他,事后照样我行我素。公元699年,陆元芳拜相,武则天问他外廷的事,他说:“我居宰相之位,有大事即上奏,人间细务,不敢扰烦皇上。”结果惹得武则天大怒,罢了他的宰相。武则天把宰相也看做她的私臣,要你做耳目,打听外朝小事,你就必须去办,否则就免你的职。

武则天仅把权放给她的私臣。什么人才有资格做私臣呢?打个比方:武则天是头脑的话,私臣就是手臂,以头脑指挥手臂,手臂自己不能妄动。私臣不能有野心、有想法,甚至不能有自己的好恶,完全是一个忠实无脑的奴仆。这就是武则天的驯人如驯马的用人哲学:忠诚第一。臣子行事,必是主子意志的体现,否则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其实,武则天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剔除不忠诚的臣下,笼络一批死心塌地的下属,从而获得一定的安全感。而对于这个目的的达成,武则天采取的不是循循善诱、逐渐渗透的文化影响,而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铁血手段。这样固然会汇聚一帮忠于自己的下属,却也会导致下属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丧失许多优秀人才的加盟机会。因此,选用忠诚员工的初衷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铁血手段却值得领导者仔细斟。

【管理王道】

现代企业在用人时也多是把忠诚放在第一位的,当然这里的忠诚不一定是忠诚于某个领导者,也可以忠诚于集团,忠诚于企业,还可以忠诚于职业,这样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对于怎样塑造员工的忠诚,铁血的权术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但这种唯暴力与权力论决定了这种忠诚肯定不能持久,早晚会随着暴力与权力的流失而众叛亲离。而从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待遇等方面来增强他们的忠诚度,才是如今的大势所趋。同时,在用人的标准上,也不应当仅仅采用严苛的忠诚唯一标准来一刀切。

伫天下之才,成国之羽翼: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武则天驯人如驯马的用人哲学在江山社稷顺利从李唐过渡到武周后终止,取而代之的则是“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的广纳人才的策略。而且不拘一格的程度甚至造就了许多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