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36

第36章

今之商场如古之官场。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在某个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作为企业的老板,接下来要面临的难题往往是怎么对待当年和自己一起白手起家的草根兄弟。当然,老板不可能像古代帝王那样杀功臣。不过,能够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现象依然普遍,于是,当年情同手足如今大吵一架一拍两散 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此,我们禁不住问一句:难道事业成功之后,老板和功臣们就不能继续共事、再创辉煌吗?理论上当然可以,但现实中大多不可行。

一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年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的草根兄弟,未必还能适应大企业的职位要求;二来,中国几千年的“亲亲”社会,使得功臣们鲜有做到居功不自傲的。国内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某企业以8万元本钱、五六个员工起家,7年时间发展成本市同行业数一数二的成功企业。老板为人善良,不仅没有“兔死狗烹”,还给了这五六个老员工特殊的待遇,他们有请事假不扣钱、迟到早退等许多特权,但其他的员工哪怕已经干了三四年,也一切从严,该怎么扣就怎么扣。为了企业的发展,老板也从外面招聘了一些管理人员,有的职位在这五六个老员工之上,可薪水、待遇却不如这些老员工。日常管理中,他们也没有什么手段可以约束这几个“功臣”部下。久而久之,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老板们大多不忍心对功臣下手,总觉得自己对他们有尽不完的义务。其实老板这么做,那些老员工未必就感激。所以,如果觉得老员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老板们不如学一学赵匡胤,果断下手,一次性重奖他们一笔创业或者改行的资金,既不失仁义,又不为感情所累,还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管理王道】

“道”是无情却有情。如果赵匡胤当年没有“杯酒释兵权”,多年以后,也许随着矛盾的激化,他对当年这些伙伴最终还是不得不撕破脸皮,痛下杀手。与其如此,不如趁矛盾还没有激化之前,用充满人情味的手段,妥善解决。

使钱治国:让你的资金流动起来

在古代诸多帝王中,赵匡胤是一个懂得发挥金钱作用的人。他从不会让钱白白地闲置起来,那么他用钱来干什么呢?答案就是:流动起来,作为他扩张权力的最佳工具。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雄武之君。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只列举了五位古代帝王,赵匡胤有幸名列其中,由此可知此人绝非等闲之辈,颇有一些真本事。仔细研究赵匡胤的历史,你会发现,在古代诸多帝王中,赵匡胤是一个最懂得玩味金钱的人。他即从不会让钱白白地闲置起来,那么他用钱来干什么呢?答案就是:流动起来,作为他扩张权力的最佳工具。

江山搂入怀中后,如何保江山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江山谁都想要,而且赵匡胤的江山还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照这种推理,再被别人抢去也不是不可能,正所谓“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所以,赵匡胤不得不紧张保江山的问题。这个时候,赵匡胤没有将钱搁置起来,因为他知道,钱放出去能生更大的钱,所以,为稳定大臣的心,他用钱收购大臣的乌纱帽和权力。

赵匡胤曾许诺大将曹彬,取南唐之后即封他为使相。曹彬俘获了李煜的班师,赵匡胤找曹彬谈话,告诉他,北汉还要他去攻取,上次许的官暂不兑现,改为赐钱50万。曹彬刚进家门,就发现家里到处堆满了钱,不由得发感慨说:“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耳。”赵匡胤用50万钱与一个许诺,与曹彬就使相官职达成交易,让他的下属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捞钱,现在多给你钱,同样帮你达到了做官的目的,所以,你就不要在朝中恋权争位了。此后的“杯酒释兵权”更是把赵匡胤这种用钱收官权的意图展露无遗。大臣们摘下乌纱帽拿到钱,赵匡胤高兴,因为少了大臣谋反的疑虑;大臣们也高兴,因为不但不用再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又可以安享富贵,何乐而不为呢!宋朝初年,之所以政局安稳,没有出现历代开国之君屠杀功臣的现象,赵匡胤的使钱治国之术功不可没啊!

对帝王来说,江山越大,则势力越大,说明自己越强,所以,天下几乎没有一个帝王不希望自己的江山是最大的,即使天下全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也不嫌多。赵匡胤就是这么想的,内部稳定问题刚解决好,他又想着开拓江山了。怎么开拓呢?买!为此,赵匡胤在宫内设置封椿库(皇帝专用的银库),并源源不断往里储钱。赵匡胤处心积虑地积钱,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这一库钱去赎买幽云十六州,因为用打的办法不可行;二是如果契丹不肯做这单买卖国土的生意,就用这笔钱招募军队,用武力收回。赵匡胤的理由是:你占据一块地盘,也是为了从这块地盘上捞钱;我现在用钱买地盘,你没有受到损失,还避免了流血冲突,这方式多好啊。

除了能买大臣的乌纱帽外,钱在赵匡胤看来,还有一个用处,就是买胜利。赵匡胤曾说:“契丹数入寇边,我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也就是说,赵匡胤打算20匹绢去收购一个契丹人头,只需花200万匹绢,就可以达到消灭契丹10万名精兵的目的。这种不用派人打仗,就能用钱杀敌的办法,与先前相比真是太有创意了。先前帝王对待边塞少数民族入侵,总是采取派兵深入围剿、追击的战法,而像契丹这样的民族多游牧,发展的是骑兵,游动不定,难以全歼,单纯作战达不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灵活运用钱道,用钱收买敌人脑袋的方法可比单纯用刀杀敌强了许多倍啊,二者在目的上虽然一致,但用钱买脑袋的方法则更省力、省事,风险更小。

赵匡胤的使钱治国术是一种柔和的、非武力的政治策略,目的是让自己的铁算盘打得最如意,保证朝廷利益的最大化,结果他也达到了这个目的。试想一下,如果赵匡胤把钱全都存起来,不舍得花,不舍得给,那么,他的江山还能做大吗?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外有契丹等族的入侵,内有大臣的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赵匡胤连觉都睡不着。可是让钱流动起来,却起到了神奇的作用,不仅帮助赵解决了内、外部纷争,还帮助他拓展了江山版图,如此一举多得的好事,换成谁都会去做。

【管理王道】

培根说过这样的话:“不要爱惜小钱,钱财是有翅膀的,有时它自己会飞去,有时你必须放它出去飞,好招引更多的钱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都懂得,越是让企业资金流动起来,让钱生钱,财富才会来得越快。有些人认为,钱得来不易,应当紧紧拴在荷包里,这种看法其实是泯灭了钱的本性。钱具有流动性,它就像山中清澈的泉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成为一股“活水”。企业的资金亦是如此。

败军之将的“活”用:没有无用的人,只有不懂用人的领导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长短互见,用其短处他就是个庸才,用其长处他就是个贤才。古代帝王阅历丰富,见人较多,在这一点上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赵匡胤用“活”败军之将陈承昭的事例是对这一认识的最好注解。

陈承昭原是南唐的一名将军,在南唐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曾做官做到保义节度使一职。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大王授予陈承昭重要权力,并派他前去同后周军队作战。

当时,赵匡胤率领的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陈承昭率领的军队在淮河相遇。两军打了起来,由于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在败逃中被赵匡胤生擒活捉。后来,陈承昭归降后周,在后周做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从此没了兵权。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打算兴修水利,开漕运以通四方。然而赵匡胤手下虽然有精兵干将几千人,却没有一个精通治水的,于是他四处求贤,物色治水的能人。 败军之将陈承昭虽然知道自己在打仗上不是多么优秀,可是在兴修水利方面却很有研究。这次赵匡胤寻找兴修水利的人,不就是老天在给自己一次难得的重振雄风的机会吗?想到这里,他就毛遂自荐。赵匡胤看他虽打仗不行,但治水或可以,于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试试。这一决定遭到了赵匡胤身边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陈承昭是败军之将,并不值得信任,如果将如此大的国家大事交给他办,难免会有什么闪失。赵匡胤思考了几天,并在此期间对陈承昭进行了仔细的考察,最后果断作出决定,让中使疏浚惠民河,陈承昭督监。

陈承昭知道这一次机会来之不易,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于是他一上任就跑到惠民河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量太小,即使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四处寻找水源以补充惠民河的水。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都向东南流,但是如果稍加疏导,就能使其流向东北方向。这一勘察所得的结论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于是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到新郑汇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使二水相通共同注入惠民河。因此,惠民河水量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颍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陈承昭在兴修水利方面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胆任用他。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令他去疏浚五丈河。五丈河河内淤泥很多,以致船不能穿行,而且只采取将河中淤泥挖出来的办法是不行的,必须寻找水源,使水能够注入河中,于是一时间为五丈河寻找水源成为关键。陈承昭接到赵匡胤的命令后,仍是察地形、导水源,以增加五丈河的水量。经过实地勘察,陈承昭发现在汴京东面,荥阳虽有汴河水东流,但还有两条北流但没有什么用处的河,水都白白地流入了黄河。这两条河一条是京水(春秋时期,郑国北部有个地区叫京,郑庄公曾封其弟弟段于此。段当时在京地建了一座国都,而且有条河从城旁过,便是京水),另一条河为索河,向北流向大索城(今莱阳市)。经过对实地的一番勘察,陈承昭认为京、索二水都可以引来注入五丈河。因此赵匡胤决定,自荥阳向东开渠百余里到汴京,将京、索二水东引入汴京城西,向东注入五丈河。自此,五丈河水满,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陈承昭既然能治水,赵匡胤就乐而用之。他不仅派陈承昭疏河通漕,还派他治理黄河。赵匡胤在位期间,黄河屡次决口,危害众生。赵匡胤迫于无奈,每有黄河水患,总派陈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担治河之责。陈承昭也不负赵匡胤之望,为治理黄河立下了汗马功劳。陈承昭是贤才还是庸才?其实主要看领导者任用的方式。领导者用其短处,他就可能是个庸才,领导者用其长处,他则可能是位贤才,个中微妙,与领导者用人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管理王道】

刀枪剑戟,各有所长,高手眼中没有无用的兵器。短则一寸短一寸险,长则一寸长,一寸强,即使是信手拾来枯叶,也是强有力的暗器。管理亦如此,用人如用器,当用其所长,无论贤愚都能人尽其才,这样的管理者才是高明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