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帝王将相管理启示
447500000051

第51章

现代管理中,大多数领导者都会用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有不少领导者错误地将奖励局限在物质奖励上,而忽略了对员工思想和价值观的精神激励。要知道,靠“发红包”、“加工资”、“给补贴”等方法即使能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却激发不出下属对企业的忠诚,也起不到促进整个团队以优秀员工为标杆的作用,更不会形成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因为,物质奖励只能让人满足一时,而且随着人欲望的增加,物质奖励的刺激会越来越小。而精神奖励则能在心理上形成荣誉感和自豪感,而且这种感觉持续作用很长,甚至在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能令人心潮澎湃。因此,善于运用精神激励,就能以小成本博得员工死心塌地的拥护和跟随,创造出丰厚的利润。

有位销售公司的老板做得更绝,他对手下那些销售高手的奖赏别出心裁。他深知对于这些人来说,物质奖励都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荣誉,于是,他一方面为他们进行宣传造势,又是安排杂志、电视等媒体采访,又是联系出书,同时,为了满足他们的荣誉感,特意安排了许多虚位,例如业务副经理、业务总监、业务副总等,每人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门口安排一位秘书,充分满足了那些销售高手的荣誉感和虚荣心,而且他们不用去管理别人,只需要把自己的业绩做好就能拿到提成。如此一来,这些人铆足了劲,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其实,相对于发给他们的巨额奖金,这样的安排根本花费不了多少钱,但效果却远远强于前者。这就是精神激励的巨大作用。

此外,领导者在进行表彰、奖励时,切不可有傲慢和轻率的举动,这样会让员工感到他们作出的成绩和应得的奖赏在领导心目中无足轻重,从而大大降低他们的荣誉感,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领导能像曾国藩赏赐腰刀那样郑重其事地举办一个颁奖大会,则无疑会使受赏者感动异常、激动万分,同时这也给其他与会人打了一支强心剂——自己好好干同样可以获得如此殊荣——从而使得他们更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地投入工作。

【管理王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虚掩的“荣誉之门”,都渴望被“肯定之手”推开。这是人心理层面上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的人性作用使然。优秀的领导应该是解读人性的高手,这样才能看透员工心灵深处的需求,灵活地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法,就能起到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之效,把员工的心牢牢地抓在手中,让团队紧跟着自己的步伐前进。

薪尽火传培育鸿章:投资人才,用养结合

俗话说“你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领导者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兼顾一切,有远见的领导懂得用人,更懂得对人才进行投资,培养人才,代替自己去管理团队。当然,智力投资或教育投资会花费一些成本,但如果因此放弃育才,则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曾国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风格不仅体现在治军上,更体现在对中级管理人才——将官和幕僚的任用和培育中,他提出了“广收、慎用”的用人策略和“勤教、严绳”的育人策略,从细微处影响教导人才,成绩斐然。这其中,他对李鸿章的精心培育、着意栽培最为典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是有“同年”(同一年中进士)之谊。李鸿章与其兄李瀚章都曾以“年家子”身份投靠曾国藩门下,拜曾为师,学习八股文、诗词和“义理经世之学”,后来李鸿章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常向曾请教。曾国藩认为李鸿章“其才可大用”。1853年,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帮办团练,镇压太平军,结果兵败庐州,于是,再次投奔曾国藩。

李鸿章觉得凭自己与曾国藩的师生之谊,肯定会备受青睐,委以重任。然而,曾国藩却以军务繁忙为由拒之不见。满怀希望的李鸿章耐心等待了数月也没等到任何消息,心急如焚,便托人去说情。曾国藩说道:“李鸿章现在是翰林了,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还没打开,只是一条浅溪,容不下他这条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职?”

其实,曾国藩当时身边正缺人手,他又何尝不想接纳李鸿章,他这么做自有他的一番良苦用心:他深知李鸿章心高气傲,因此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一磨他的棱角。在自己幕僚的反复说情下,曾国藩见李鸿章的锐气也折杀得差不多了,便接收他入幕。此后,曾国藩更是对李鸿章的棱角着意进行了打磨,以使他变得老成世故,为立足官场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一点,从以下小事中即可见一斑。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每天早起查营,黎明请幕僚共进早餐。而且,按照曾国藩定的规矩,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后才开饭,缺一个人也不动筷子。李鸿章出身富豪之家,身上还有不受拘束的文人习气,落拓不羁,贪睡懒散,对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很不适应。一次,他谎称头疼,卧床不起。曾国藩知道他偷懒装病,便派人去请,他还是不肯起来。之后,曾国藩又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他,说“必待幕僚到齐乃食”。李鸿章没想到这点小事竟惹得曾国藩如此大动肝火,连忙披上衣服“踉跄前往”。曾国藩吃饭时一言不发,饭后严肃地教训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说罢生气地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曾国藩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他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故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尽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养其道德。李鸿章回顾这段日子时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磨炼不仅在操行上,在治政和治军上也悉心培育。李鸿章最初掌管文书事务,后有帮曾国藩批阅公文,撰写文牍,颇为得体,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后来曾国藩又让他招募淮勇,训练水师,提高他的军事才能。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但人才的珍贵也正体现在这里。曾国藩深知人才之难得,育才之艰难,因此才对李鸿章花费心血“勤教”、“严绳”。李鸿章能够以一介书生而成为晚清重臣,拜相封侯,权倾朝野,主持清廷内政外交达数十年之久,固然与时代环境和个人才识有着密切关系,但曾国藩对其精心培育、着意栽培提携的作用不可低估。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用”,用人犹如投资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产生利润。有些领导比较急功近利,对于人才总是喜欢只用不养,或者重用不重养,只要马儿快跑,却不让马儿吃草。这种只用不养的行为,无异于涸泽而渔。唯有精心培育,才不至于出现“人”到用时方恨少,发出“自古少人‘空’余恨”的感慨。

国内某知名企业已发展至高峰期,当年从成长期跨越到成熟期时相当顺利和迅速,这就得益于他们平时对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虽然在成长期时,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但他们丝毫没有放松对人才的发掘与锻炼,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上,都积极地投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潜力的人才,在不断锤炼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从不吝啬将新项目给予他们执行,这种以养练结合的策略很快为公司培育了大批具有独立运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当企业发展的契机到来时,迅速将这些人才分派到各地市场,从而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国内极具规模的IT企业之一。

【管理王道】

企业要发展,对中层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育必不可少。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是为了更好地用,为了让他们能够肩负起公司运行的重担,必须对他们进行培养。因此,领导者要用养并重、用养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对人才加以培养和锤炼,必要时对人才进行“时间投资”和“智力投资”,使他们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接触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使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更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用其智去其诈,用其勇去其怒:恩威兼施,因人施治

团队中,有德有才的员工固然是人才,肯定要用。然而,才德兼备的员工毕竟是少数,领导者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优劣并存于一身的人,他们也许才华横溢,但品德有失高尚;他们也许勇武善战,但行为不羁……对于这些人,应该怎样驾驭呢?

曾国藩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秉持的是“广收”的搜罗人才的方法,他的幕府下总有百人左右的人才,手下将官更是人才济济,但这些人才都各有优劣,有的才华横溢,但品德失之高尚;有的勇武善战,但行为放荡不羁……对于这些人的驾驭,曾国藩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李鸿章手下的悍将刘铭传倨傲狂妄,他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十八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其父亲与哥哥皆跪地求饶,只有刘铭传愤而寻找土豪报仇。土豪欺他年少,对他进行污辱,不料他大步跨上前去,抢过刀子割下了土豪的首级。之后便聚众为王,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了乡里有名的流氓头子。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原籍招募淮军时,第一个就看中了他。因此,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勇,名为“铭军”,并花了不少银两,从洋人手中购买了枪支弹药,把铭军装备成为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倨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因此,当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时,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熏陶、管教他一下。

果然,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曾国藩手下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争斗。怎么处理这个事端,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起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谋勇兼备,又有洋枪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以追究,使他心生悸畏。这一招果然管用,只是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了。

对于老师的办法,李鸿章心领神会,所以李照方抓药,在剿捻成功后,他向清廷力举刘铭传的功绩,使刘铭传得以委任台湾道员。正是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在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占领台湾的梦想破灭了。 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一般来说,悍将多粗鲁、莽撞,要想利用好他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们勇敢、不惜力的优点又令人不忍弃用。因此,悍将就像烈马,要想用他,先要收服他。

只有两种人能收服他,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曾国藩没有他们强悍,所以他用威严来震慑这些人。

与刘铭传发生争斗的陈国瑞,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开口即是脏话,而且想做的事,即使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