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犯罪心理学
447600000014

第14章 报复与毁灭—报复型犯罪

谁来为你失败的婚姻埋单——婚姻恋爱需求受挫

婚姻的爱,使人类延续不绝;朋友的爱,使人类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淫邪的爱,则使人类败坏堕落。 ——爱默生

我国某市的“换妻案”曾一度被媒体及大众的广泛关注与争论,22人的被告阵容,亦创造了1997年《刑法》修订13年以来,以“聚众淫乱”罪名起诉的最高纪录。我们不禁好奇于“换偶”群体到底是一伙怎样的人,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下面让我们走近这起案件的主要涉案人——马某。

2003年,一个网友将马某带入了换偶圈子。他陆续遇到了若干个这样的网友:开放大胆,乐意一起尝试。马某说,他和那些网友之间彼此是相互愿意的,不存在威胁和利诱。从2003年至2009年,长达6年的时间了,马某间断性地参与了网友间的“性游戏”。

马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原是中国某大学的副教授,曾有过2次失败的婚姻。第一任妻子带着儿子去了美国,而第二段婚姻也在10年前走到了终点。事实上他的第二次婚姻也只维持了2年。对前妻的怨恨,经常让马某陷入不能解脱的精神困境。

除此之外,马某家中的近亲有4个是精神病人。

直到被警察以“聚众淫乱”罪带走时,马某还依旧认为自己的这种行为只是一种没有任何负担的性,不带感情色彩的性,而且对于游走在精神疾患边缘的自己而言,是一种解脱。

后来,在审讯的过程中,马某交代说,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大多婚后性生活不协调或者经历过婚姻失败。而他将自己的原因归结于两次的婚姻失败。

这一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自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聚众淫乱”宣判的案例很少,不具备普遍性;其次在法律确定上具有一定难度。但是,本案的众多嫌疑人包括上文中的马某还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现在,我们来尝试分析分析本案的主要涉案人马某的犯罪心理。

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马某受过高等的教育,他本人也是教育工作者。“聚众淫乱”这样的恶性事件为什么会将他这样的人牵涉其中呢?前文中,我们提到过,马某的家中有4个精神病患者,虽然马某没有患病,但亲人的遭遇对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再说2次失败的婚姻,两任妻子都带走的孩子,并且第二任妻子还使得马某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从其言谈中我们知道,他对于第二任妻子是心有不满的。由此可知,婚姻失败才是马某性扭曲换偶的主要原因。而且马某换偶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性生活愉悦。

总的来说,马某是因为婚姻恋爱需求受挫,才实施了犯罪行为“聚众淫乱”。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像马某一样缺乏正确的婚姻恋爱观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对婚恋中遇到的挫折缺乏客观的认识,往往会狭隘地将责任归咎于他人和社会,觉得是他人的言论、社会的制度导致自己婚姻破裂的,所以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满和敌视。这种情感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绝望、激愤的情绪,产生报复性的攻击行为,例如挑战社会、报复社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与不甘。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他们很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这里我们要告诫大家一句,婚姻的失败在于婚姻的双方没有办法将婚姻延续下去,其中的原因或许有很多,千丝万缕,但归根结底还是在自己身上,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逃避责任、推卸责任,更不能因为婚姻恋爱的失败而心理失衡,产生犯罪的念头。

知识链接

有关挫折—攻击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多拉尔德、梅尔、米勒等人提出。

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具体说来,他认为,从经济情况看,穷困者的挫折要比富裕者的挫折大,因此,穷困者的犯罪率也大;从年龄看,青少年要比成年人的挫折大,因而,青少年违法的比例要大;此外,家庭地位低下的、身体有缺陷的人、“劣等种族”的人等都挫折较大,所以攻击行为也多。

梅尔则提出“挫折固执理论”。他认为,犯罪一般由两种心理动力所引起,一种是心理欲求所引起,这种犯罪有偷盗、欺诈、拐骗、偷税漏税等。这种犯罪一般在行为前要考虑得失,得大于失才去犯罪。另一种犯罪是基于挫折而起的,有性犯罪、杀人犯罪等。这种犯罪往往不考虑以后的惩罚,不计得失。这是因为,挫折使人情绪显著激昂。这时的攻击行为是刻板的、固定的,甚至是无目的的。

米勒认为,挫折并不都引起攻击。有的人受到挫折后反而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有人受到挫折后变得紧张、倒退、无动于衷或陷入空想等;还有的引起攻击行为。他认为,一般挫折是否转为攻击,还要视环境中是否存在着引起攻击的线索。

“面子”大于人命——尊重需求受挫

什么地位!什么面子!多少愚人为了你这虚伪的外表而凛然而生畏。

——莎士比亚

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产生了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社会尊重自己,否则,就会产生不满、抵触的情绪和挫折感。有的人虚荣心过强、固执褊狭、冲动好斗,因此受挫后易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非攻击、报复而不能心理平衡。也有的人,由于基本的尊重需求受挫,而在冲动之下铸成了大错。

小亮今年25岁,在幸福小区当保安已有3年,他人老实,脾气又好,小区里的人都对他印象不错。

一天,小亮正在值班,这时小区里的一名男子张某指着他的鼻子问:“乡巴佬,我放在你值班室外面消防柜上的钱包是不是你拿的?”小亮连忙解释说不是,自己没看见消防柜上有钱包。没等小亮解释完,张某就一拳挥了过来,打在了小亮脸上。看着小亮的嘴角和鼻子里开始流血,张某也没有收手,而是又踹了小亮一脚。小亮有点急了,说:“你怎么能随便打人呢?”张某恨恨地说:“打的就是你这样不老实的看门狗。”

这时,保安值班室聚了不少人,几个保安上了劝架。张某叫嚣说:“你们这些外地狗还想人多欺负人少啊?以为我没有人是吧?”保安队长上前了解情况,也被张某狠推了一把。了解了情况后,保安队长说:“张先生,你是本小区的住户,既然你觉得我们的保安偷了你的钱包,那我们不如报警处理好了。”张某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一听要报警,赶紧说:“算了,这件事我就不追究了。就当是施舍给你们这些外地看门狗买骨头啃了吧!”小亮气不过,站起来想争论,被保安队长拦了下来。临走,张某还用手指着小亮说:“你等着瞧,外地狗,以后别让我看见你,不然有你的好果子吃。”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亮还是像往常一样勤勤恳恳地上班。可是那个身为小区住户的张先生进出小区门见了他不是喊:“外地狗上班哪!”就是喊:“哟,外地狗,偷了东西还能接着干保安哪!”日复一日,小亮总是忍着。有一天,小亮新交的女朋友过来看他,正巧那位张先生出小区门,他又冲着小亮喊:“外地狗,你也能找到母狗哪?不会也是个偷儿吧!还真是天生一对的破锅烂盖啊!”说完,阴阳怪气地笑着走了。这时的小亮脸涨得通红,他受不了了,要不是女朋友拉着他,他早冲出去了。

当天晚上,小亮拿着一把水果刀,站在小区一拐角处,他在等那位张先生回来,他知道这里是对方的必经之地。远远地看见张先生走过来,小亮冲上去就往对方肚子上扎了一刀,接着是第二刀、第三刀、第……直到张先生再也不能呼救,再也不动,再也不口不择言。接着,小亮慢慢地走回保安值班室,拨了“110”自首。

事后,小亮向警方交代说:“他一直喊我们这些外地人外地狗,又因为我们是干保安的,所以他后来又喊我们是看门狗、外地看门狗,我们都不跟他计较,谁知他越来越过分了。他诬陷我偷他的东西,老是找我麻烦,还骂我女朋友是母狗。我自己受辱,我也就忍了,可是看着心爱的女朋友跟着自己受辱,我实在是不甘心,外地人怎么了?干保安怎么了?我不偷不抢,为什么就瞧不起我啊!”

这则故意杀人案中的受害人张先生,因为丢了钱包怀疑是保安小亮偷的,曾与小亮发生过肢体冲突,他殴打并多次用脏话辱骂小亮。犯罪人小亮在张先生的一再挑衅侮辱下,最终举起水果刀杀死了对方。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小亮是由于张先生一直侮辱他,不尊重他,甚至恶意挑衅,才最终实施了犯罪行为。等待小亮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可是,换个角度看,张先生从头到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他没有经过调查就片面地认定小亮偷了他的东西,因为在他的心里,像小亮这样干保安的外地人,都是“狗”,都是偷儿,都是低人一等、不值得尊重的。老实又好脾气的小亮在尊重需求一再受挫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毕竟在很多人的心里都认为,“面子”是大于命的,小亮也不例外。只不过他选择了用错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所以他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待机。反观,张先生何尝不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呢?

知识链接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尊重需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

1.自我尊重

2. 信心

3. 成就

4. 对他人尊重

5. 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积怨深深深几许——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要受挫

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安然,走也方便。

——民谚

2000年1月4日下午4时许,××市××镇的出租车司机王某载客来到该镇分界处时,被人殴打致死。警方很快成立了专案组。

因案发地点比较偏僻,经多次调查走访,警方没有发现十分有价值的线索。至今年2月28日,经过艰难的调查取证,警方发现该镇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林某是王某的同事,也是出租车司机,两人平时不合,素有恩怨。早年王某横刀夺爱,抢走了林某的心上人。林某因此一直恨着王某。工作上,两人旗鼓相当,平日里难免被领导拿来比较。1999年底单位评先进时,王某评上了,林某没有评上。林某觉得一定是王某在背后中伤自己,给自己小鞋穿,自己才没评上的。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林某真是恨死了王某。

于是,林某找自己儿时的两个玩伴——虞某和廖谋,帮助自己教训教训王某。2000年1月4日,由虞某和廖某打电话叫了王某的出租车,两人谎称去正分界处,待王某将两人送至目的地时,两人再与在那里等候的林某一起将王某殴打致死。

世人都说世上最大的仇恨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林某早年被王某横刀夺爱,抢走了心上人,对王某一直不谅解。加上在日后的工作中,两人除了常被领导拿来比较外,也免不了多生嫌隙。多种矛盾冲突令林某走不出仇恨的圈子,他的心理被禁锢了,于是变得极端。这时,工作上的失利成了他心理崩溃的导火索,被积恨长期压抑的他,一下子爆发了,他要报复,所以找人一起杀死了王某。

本案中的犯罪人林某是由于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要受挫而产生犯罪心理,并实施犯罪行为。这都是由于他过于偏激,无法缓解长久以来的压力,在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犯罪,用以报复所谓的仇人。其实林某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宣泄窗口的,但是他的社会适应性差,分析能力也不是很强,加上个性偏激、一意孤行,没有向领导证实的情况下就主观地认定是跟自己积怨很久的王某陷害自己,从而生出杀人动机,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实例分析

【实例简述】2009年,62岁的康某,因生活琐事与其丈夫争吵,竟将灭鼠药放进丈夫的饭碗,导致被害人廖某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后来地方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未遂),依法判处被告人康某有期徒刑五年。

被告人康某与其丈夫廖某关系不睦,经常为琐事争吵、打架。2009年8月份,个性偏激的康某在地摊上以2元钱购买了一瓶老鼠药。2009年10月4日上午,康某与廖某发生争吵后意欲以鼠药将毒杀丈夫。晚7时许,康某趁廖某去门外走廊换煤火之际,将鼠药放进丈夫的盛满饭菜的碗里。廖某吃饭后中毒,次日晚被其女儿发现后送往医院治疗。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康某以投毒的方式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未遂),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康某的犯罪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案发后,康某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庭审中亦自愿认罪伏法。据此,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案例分析】由于夫妻感情不是很好,常为琐事争吵,犯罪人康某情感需要受挫,加上个性偏激,便对丈夫产生了杀机,并最终实施了犯罪行为。虽然丈夫并没死亡,但康某依旧得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