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200个心理健康故事
448000000001

第1章 前言走进哈佛大学—古老而年轻的校园

美国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足见哈佛的古老与哈佛的地位。的确,哈佛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同时她还被誉为“美国人的思想库”。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8年9月8日,她最初的校名是“坎布里奇学院”,即剑桥学院。据载,一位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的年轻牧师约翰·哈佛,登陆美洲后不久就开始操心精神传播问题,到处游说:“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节衣缩食,办一所大学,让我们的后代从欧洲教育的终点开始。”1636年10月,马萨诸塞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拨款400英镑租校舍,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约翰·哈佛是70名学院筹委会成员之一。1638年在马萨诸塞的“剑桥学院”正式招生。1638年9月哈佛先生因肺病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全部图书(约400本)和一半财产(约780英镑)捐献给学院,这是当时学院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1639年3月,当地议会通过决议,为纪念办学经费的主要捐赠者约翰·哈佛先生,把这所学校改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此名沿用至今。1883年,学校董事会要给哈佛立一尊铜像,但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相片或画像。雕塑家就在当时的学生中挑出一个,认定他就像哈佛,以那个学生为模特,换上17世纪清教徒的服饰,于1884年完成铜像的浇铸。

翻阅哈佛的历史,我们首先要讲的是哈佛的校训: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中文翻译: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VERITAS”刻在校徽上。正是哈佛的这种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精英。

哈佛大学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迄今为止,有7位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沃克、布什,其中不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另外她还拥有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与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

我们耳熟能详的哈佛出身的著名人士中有文学家亨利·亚当斯、约翰·帕索斯、亨利·梭罗、亨利·詹姆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新闻记者沃特·李普曼和约瑟夫·艾尔索普;天文学家本杰明·皮尔斯;化学家西奥多·理查兹;地质学家纳萨尼尔·谢勒等。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内阁成员中,国防部长温伯格、财政部长里甘、交通部长刘易斯以及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基辛格等,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

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杨杏佛、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等。

几个主要的研究生院的著名系、部有:

文理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物科学部、应用科学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地质学系、化学系等;医学院的细胞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与分子遗传学系、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药物学系、免疫学委员会与MIT合建的健康科学部等;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系;设计学院的建筑系和设计专业等;教育学院的管理、计划和社会政策专业,教学、课程和学术环境专业,人的发展、阅读和咨询心理专业等。

哈佛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曾出过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依时间排序,他们是:

理查兹,因确定化学元素中原子重量的研究成果,于191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明诺特,因致力于对贫血病的肝治疗法取得成功,于193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珀西·布里奇曼,因研究各种物质在极高强度的压力下,其内产生的变化,于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德华·珀西尔,因发现测量原子核中磁场的核共振法,于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里兹·李普曼,因证实了一种蛋白质“辅酶A”以及发现认识蛋白质的基本方法,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约翰·恩德思,因应用组织培养法,培养出骨髓灰质疫苗,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弗雷得里克·罗宾斯、托马斯·韦勒,因将组织培养法用于研究病毒性疾病,于1954年与约翰·恩德思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乔格·贝克西,因在研究耳朵对声波的反应时,发现了行波,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詹姆斯·华生,因写出了DNA即所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 于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康拉德·布洛奇,因研究有关胆固醇与脂肪酸的生化合成的反应模型的成果, 于196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朱利安·斯温格,因研究量子电子学的贡献,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伍德华,因在实验室合成络合物的分子, 于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生物化学过程取得成果,于196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保罗·萨缪尔森,因开创了经济学的数量化时代,于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库兹内兹,因提出以GNP的概念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增长变化的一种测度,于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肯尼思·阿罗,因对总体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瓦西利·列昂杰夫,因提出用于经济的计划和预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于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范弗里克,因领先将量子力学的理论用于磁性的研究,于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谢尔顿·格拉索、史蒂芬·温伯格,两人因用数字假说解释电磁场和弱相互作用,自然界这两种基本的力具有相同的规律,于1979年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鲁·贝拉塞拉夫,因发现虽然每个人的免疫反应基因各不相同,但人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遗传来传递,于198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沃尔特·吉尔伯特,因创造了制备DNA的方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戴维·休贝尔、托森·韦塞韦,两人因研究视觉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于1981年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尼利里斯·布鲁伯根,发明了激光分光镜,使人们可以在更高的精度下研究原子,于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罗·鲁比亚,发现和研究了新的逊原子粒子及其特性,于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尔纳德·洛恩,因与当时苏联人叶夫根尼·卡卓夫共同创立“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联合会”,于198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杜德利·赫巴奇,因发明了使科学家能观察到分子碰撞及其生成物的技术,于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尔曼·拉姆西,因研究了分离振荡场,使人们能够精确测量原子和分子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于1989年与华盛顿大学的汉斯·德美尔特、联邦德国的物理学家沃夫冈·保罗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埃利阿斯·柯雷伊,因发明了一套可让科学家以普通的化学方法制备新的复杂分子的方法,而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如今,在哈佛除了能有幸见到一些大师们,还能感受到她的青春与活力。校园里或匆忙或悠闲的年轻学子们构成了今日的哈佛魅力,虽然哈佛的校舍看上去很古老,但是哈佛的教授们会说:“再老的楼里住的也是新学子。”

徜徉在这样一所既古老又年轻的学府中,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走进哈佛,便是走向离成功最近的大门。

走进哈佛心理学

哈佛大学作为全世界学子向往的心灵归宿,她的存在以她独特的人文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

哈佛的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也是无人可撼动的,之所以哈佛成为一种成功与荣誉的象征,就是因为在哈佛有一群思想深刻、学术顶尖的大师们。

这些教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为哈佛的学子们带来了关爱健康的心理故事。哈佛作为全美乃至全世界高等学府综合排名第一的名校,她的心理学专业也是令哈佛人骄傲的学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一直是在前五,遥遥领先的地位也为她培养了出色的学子与教授。比如,塞德兹教授与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而后者更是被尊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正是在这样一所精英辈出的名校,哈佛学子们的心灵得到有益而健康的滋养。

正如心理教授乔治·斯格密所言:“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取成功的桂冠。”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各种压力扑面而来,许多隐性的心理问题便悄悄地埋伏在我们的心中。一个外表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也许在他的内心各种不良的心理却“卧虎藏龙”。随着商业文明的愈加发达,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我们的生理病。我们随处可见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幕幕的人间悲剧:因贪婪招灾;因嫉妒生恨;因虚荣而悔恨不迭……太多的事例向我们昭示心理问题正成为阻碍现代人健康与成功的障碍。而心理学的出现则为我们的内心世界点燃一盏不灭的明灯,诚如心理学教授哈吉·威尔逊所言:“心理学绝不是为了研究而设立的,研究心理学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造福人类。”

为此,我们编著了这本名为《哈佛教授给学生讲的192个心理健康故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哈佛多位教授讲述的心理健康故事,它们或幽默风趣,或发人深省,而教授则横跨了几乎哈佛所有院系,不仅是心理学教授,还有其他学院一些著名的大师们。

虽然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不同,但他们所讲述的这些道理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哈佛的学子们能拥有一颗健康、良好的心灵。

本书通俗易懂,不仅能为我们的心灵拨开一丝愁云,还可带来阅读的愉快体验。

真诚希望此书能帮助大家化解心头疑惑,让阳光时刻普照大家的心灵,带着健康的心去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