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成功人生经典
448600000047

第47章 人生的把握 (9)

在要求行动的长篇演讲里,你可以有三个,最多四个论点。当然,这些论点念出来不会超过一分钟。但若只是背诵要点,听众一定觉得枯燥无味。如何使这些论点变得活泼生动呢?这就看你使用的支持材料,这是使你的演讲变得精彩有趣的关键。由于利用经验中的事件比较和示范,你可以把自己的主要概念变得清晰、鲜明;由于利用统计资料和专家的见证,你不但可以证明自己言之有据,更能强调这些论点的重要性。

5要听众采取行动

你演讲的最后几句话,正是要求听众采取行动的时刻。所以,不要迟疑,把你的要求讲出来!告诉听众如何参加、捐助、投票、写信、打电话、购买、抵制、募捐、调查、行动或其他你要大家做的事。但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要清楚地告诉听众要他们做什么。

2)请求的事,要在听众的能力范围之内。

3)尽可能让听众方便去做。

语言的场景驾驭艺术

在两个人对话或语言的交锋过程中保持场上主动有效驾驭语言场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通过如下几种语言方法技巧实现:

1及时插话

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的交流中,为保持主动,你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

一个谈话能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把握场上主动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二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二句话来疏导:

“你一定感到很气愤。”

“你似乎有些心烦。”

“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驾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二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意。

“你是说……”

“你的意见是……”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谈话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立场上。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何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将失去主动性,有陷入谈话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方向和意义。

2适时打断对话

在争论的场面,对难缠的对手,应该采取“打断战术”,即扰乱对方的思路,或故意把话题转到别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充分准备好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而又正式开始叙述时,若在不被任何人打断或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你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完成你的演讲。反之,若有人三番五次中途打断你的话,你讲话就会变得杂乱无章。

在日常生活中最难说服的就是那些思路清楚的人。若想以理论对付这种人,反而会陷入对方的圈套,可是如只是默默地听他说话,又会使他在心理上占了优势。

所以,对于这种难缠的对手,应该先扰乱他。如可以频繁地说着:“嗯,有道理。”以打断对方话语的流动。有时也可以将头转向别处。当话语的流动被打断后,对方的理论思考自然就会受到影响,露出弱点,使我方有反驳机会。

3适当说“不”

当我们想拒绝别人时,心里总是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等等,可是,嘴上却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

这种口不应心的做法,一方面是怕得罪人;另一方面,过于直率地拒绝每一个问题,永远说“不”,也不利于待人接物。

说“不”也有窍门。

1)用沉默表示“不”

当别人问:“你喜欢阿兰·德隆吗?”我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之,别人即会明白。

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帖,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2)用拖延表示“不”

一位女友想和你约会。她在电话里问你:“今天晚上八点钟去跳舞,好吗?”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约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你的同事约你星期天去钓鱼,你不想去,可以这样回答:“其实我是个钓鱼迷,可自从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没收啦!”

3)用推脱表示“不”

一位客人请求你替他换个房间,你可以说:“对不起,这得值班经理决定,他现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块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很想买。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带钱包。”

有人想找你谈话,你看看表:“对不起,我还要参加一个会,改天行吗?”

4)用回避表示“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后,朋友问:“你觉得这部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点的片子。”

你正发烧,但不想告诉朋友,以免引起担心。朋友关心地问:“你试试体温吧?”你说:“不要紧,今天天气不太好。”

5)用反诘表示“不”

你和别人一起谈论国事。当对方问:“你是否认为物价增长过快?”你可以回答:“那么你认为增长太慢了吗?”

你的恋人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6)用客气表示“不”

当别人送礼品给你,而你又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你可以客气地回绝:一是说客气话;二是表示受宠若惊,不敢领受;三是强调对方留着它会有更多的用途等。

7)用外交辞令说“不”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

还有一些话可以用来搪塞:“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等。

当我们羞于说“不”的时候,请恰当地运用上述方法吧。但是,在处理重大事务时,来不得半点含糊,应当明确说“不”。

4转换话题

会话中,话题往往不会一以贯之,中途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如下面的交谈:

甲:我昨天买了本三毛的书。

乙:好巧我也买了一本。哦,我还买了盘童安格的磁带。

甲:你买到童安格的磁带啦?我早就想买了,总买不着,你能借我翻录一下吗?

乙:可以。不过,可别说我小气,你可别弄坏了。

甲:你放心,我可不像有的人,不把别人的东西当回事,上次,我借了本书给人家,肉包子打狗了!

这一段会话,从“书”到“磁带”,再到“翻录”,再到“人品”,话题频换。

话题的转称,通常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属于随意转换,交谈者意兴所至,话题自然游移,一如水银泻地;另一种属于有意转移,即交谈者为了控制交谈方向,以一定的方法主动更换话题。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有意转换话题呢?一般说来,有这样几种:

会话出现冷场;

谈话内容枯竭,会话难以维持;

有人失言或出现意外的尴尬局面;

产生不同意见,不便争论、不必争论或不想争论;

原话题无积极意义、低级趣味,或可能伤及他人;

交谈一方对正在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情绪;

需要避讳,如话题触及他人隐私、隐痛的时候。

转换话题有许多方法:

1)交谈中出现危急状态时

三国时,一次,曹操与刘备饮酒。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持箸,不觉落于地上。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刘备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之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刘备。刘备在惊慌落箸之后,机敏地利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2)交谈中为达到一定目的

明初,有一知府姓曹,自称曹操后代。一日,他去看戏,正逢演《捉放曹》。扮演曹操的赵生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惟妙惟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差役传赵生治罪。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

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何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

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

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

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3)利用好奇心理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谈话中,提出一个新鲜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就岔开原来的话题。

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把话题岔开:“你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照片,好吗?”孩子看到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讲不清楚,你可以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你去姥姥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多半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说起去姥姥家的事。

4)顺水推舟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来达到自然引渡话题的目的。

比如,甲在交谈中夸耀自己的孩子:“我儿子这次数学考试又得了满分!哎,你女儿怎么样?”

乙的女儿数学较差,如果他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就可以说:“哦,满分?你的儿子真聪明,语文一定考得不错吧?”

听到人家夸奖自己的儿子,甲喜不自胜,又开始介绍儿子的语文成绩,一个交谈中的“暗礁”就这样被乙躲过了。

5适时反问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用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1)机智型反问

根据交谈情境和对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问对方,机智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首次公演,获得成功。结束时,肖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肖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2)幽默型反问

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礼貌与扯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3)讽刺性反问

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再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干活能看见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对手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4)肯定型反问

反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