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成功智慧经典
448800000028

第28章 工作中的智慧 (7)

即在某项松散活动进行期间同时开展另一项活动。例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卡恩特在看一部片子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然后自己设想,假使这个本子叫我来编,我该怎样介绍人物、怎样介绍时代背景、怎样展开情节、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等,心里打下一个腹稿。而在电影开演之后,一边进行艺术欣赏,一边进行学习。青年编辑王国忆,利用点滴时间勤奋学习多门外语,甚至碰到说话口罗嗦的人就在心里思考着如何将此人的空话译成外语,辛勤耕耘自有收获,他熟练地掌握了10多门外语。

4遇事三问法

这种方法的要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从时间中节约时间。具体方法是对遇到的事情提出三个问题:一问能不能取消它?首先找出有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有些什么事做了也全然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如果有些事不做,也不会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件事便该立刻停止。二问能不能与别的合并?就是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三问能不能代替它?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而同样能达到目的,当然是最佳方案了。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有次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

他见个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李比希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由此看来,遇事三问,从而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改变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实在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从时间中找时间的妙法。

5“按质用能法”

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他把自己的每个工作日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2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2点到晚上6点。在这段时间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做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6点到夜里12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这种“按质用能法”启示我们,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应顾此失彼,而应以珍惜全部时间为前提。在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低效的时候,怎么度过它?任它消耗或者坐等高效时间的到来都不可取,而是要像奥勃鲁契夫那样按质用能,合理组织时间能量利用过程,做到既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开发时间能源。

6“一箭双雕法”

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也有了显著提高。他24岁就开始写作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著有《哲学与生活》等书。

7“欲得必失法”

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关于农业,有人曾讲过3×3不如2×5。我看,业余教育也是这样,8并不如2+6,如果每天有2个小时学习,来改变不懂科学、生产效率低的状况,企业领导者就会很快发现,这正是一种投资,决不是浪费。”

8“集中思维法”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管什么事情,集中精力,才能做好。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1746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1780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30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了1000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3000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9“最适点法”

什么是学习的最适点呢?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二小时,就能学得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20个小时,那么你就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一位学者在介绍运筹时间经验时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间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佳适度点。

大事化小

卡耐基认为,无论多大的目标,都是可以量力而为,分作好几个阶段,逐步完成。

把这种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的方法,称作“因数分解法”。

卡耐基说,使用“因数分解法”,将长篇大论去芜存精,如果采用这种要领,不只长达一两年的长期目标,就连平常一小时、半小时工作或是读书的效率都可以提高。譬如,平常从一些参考书、资料中作重点摘要时,就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一般作者似乎不喜欢以条列式文体写文章。原本以条列式文体写文章,简单明了,却往往加上一些“首先”、“然后”、“接着”之类的连接词,使得文章乍看之下,并不太容易了解。这时,就可以用“因数分解法”,分解文章内容。譬如,文章里面有“首先”的地方,注明为①;“然后”的部分,注明为②;有“最后”的部分,注明为③。如此一来,一篇文章被分为三部分,①当然是重点,了解了①之后,很快进入②的部分,再了解之后,就到③的部分了。

像这样子,把文章或是资料中的不重要部分略去不读,效率可以大幅提高。无论什么文章或是资料,只有精华的部分才是重要的,其他废话都可以不必理会。然而,如果一一把这些精华部分抄在笔记本上,实在很花时间。因此,采用“因数分解法”,将重点直接记在书本上,效果也非常好。

采用系统式思考,可以很快了解全部状况。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想要了解得透彻一点,必须先知道这件事在整个事件占有什么位置?有什么关联。譬如说,研究一件历史事件,如果不着眼于整体时代,寻求其关联性,就很难掌握其意义及价值。譬如,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单纯研究该事件,倒不如从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的形成背景着手,较容易了解。为了了解一个个案、两件事件,必须全盘考虑其背景及关联性。这道理不单通用于读历史,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譬如,进行一项工作也要知道这个道理。然而,要把每一个单一事项串联成一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譬如读书,虽然想要融会贯通,但由于书中内容只是白纸黑字死板地印在书上,不作整理,很难全盘了解。

卡耐基认为,为了可以融会贯通整体和个体的连带关系,可采用“系统树”的方式。将整体的关系做成树状分布,所有的连带关系自然可以一目了然。起初是最基本的树干,再由树干分成两个支干,然后每个支干又各分出两个旁支。

卡耐基说,不只读书,处理一件工作,一样可以用这种“系统树”的方式。譬如,拟定一项计划时,先想想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接着,需要多少人手?多少器材?多少预算?然后,决定如何保有必要的人手、器材;如何和经理交涉,以获得足够的预算;人手如果不够,是不是要雇兼职人员;如何聘雇……像这样,把每一个环节一一列为工作的“分支”。然后,掌握全盘状况,考虑在推行计划时,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能够这样设想,整体工作计划自然可以完成。

决定工作的顺序

早晨上班时决定工作的程序,就能提高工作效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也可以作为管理者的座右铭。例如比一般人早1小时起床、早1小时上班的话,在上班铃声响起以前,至少可阅读五六张报纸。如此就能够比别人抢先获得信息,对于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早些上班的人,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决定一天的工作程序。不管是哪一种工作,程序决定不佳,将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如果你早一点上班,就有充裕的时间决定程序,工作当然也能够顺利地进行。

卡耐基认为,以“80对20法则”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把一天的计划列出来以后,接下来就得决定先后顺序。在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时,都应用“80对20法则”即巴雷多法则。

这种法则也可以运用到工作方面。其实真正重要的工作并不多,差不多只占全部工作的两成左右。只要想想这两成的重要工作是什么,即可以很快地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自然就可以制定效率好的工作程序。

对于重要的工作和次要的工作,有不少人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不但效率不高,而且精神方面的负担也将使人不胜重负。如果根据巴雷多法则进行,只做全体的20%,即可完成80%的工作,因此,在精神方面会显得轻松,效果也比较好。

卡耐基认为,决定工作次序时,不要连细节也定得死死的,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如此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有不少人喜欢详细的规定,从几点到几点做那些工作,然后才着手工作。乍看起来,这种做法似乎很合理,实际上,这并非很有效率的做法。因为一旦决定了时间,难免会受到它的束缚。例如,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时,时间一到就非中断不可;轮到工作进行得不顺利时,仍然得熬到时间到达为止。与其采用这种方式,不如趁着干劲十足时,一口气把工作干完;提不起精神时,干脆做其他的工作,这样效果就更好。首先,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如果前一天有未做完的工作,就必须把它也加进去。写完以后,全部看一遍,再决定从何处着手,以何种顺序进行。对于能够同时进行的事情,最好一次就解决掉。例如中午必须会客,就不要吃完饭再会客,而应采取跟对方一起进餐并交谈的方式。这样的话,一次就可以解决两件事,腾出来的时间,可用于其他方面的工作。

为了使一天的工作顺利开展,事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有一些管理者在着手工作以前,必须抽一支烟,或者看看报纸,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准备工作吧!不过,与其做一些跟工作无关的准备工作,不如做一些与工作内容息息相关的事。为了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地进行工作,最好能很快地制造融洽的工作气氛。例如,在会议上必须报告的话,那就先看看那些会议大纲以及内容。虽然只匆匆看了一遍,但是,比起开会时才照本宣科的做法,其效率有天壤之别。有时,由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叫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着手才好。遇到这种情形,不妨把每一项工作都写在纸条上,如此才能胸有成竹。

卡耐基认为,工作最好分为“亲自动手”和“委托他人”。一般的工作可分为“只有自己会做”和“他人也能够做”两种。考虑到工作程序,就应该把这两种区别清楚。一旦把只有你会做的工作委托给他人做,或者把应该委托他人做的事,由你动手来做的话,将招致很多无谓的损失,根本就无法高效率地进行工作。以公司为例,办公室里有几位秘书,帮主管做种种工作。正因为有了他们,管理者才能够把时间用于只有自己才能够做的事情。

一般地不可能每一个管理者都拥有秘书,只能把工作分为两大类,即可交给部属、同事、甚至家人,由他们帮你。像剪杂志的工作,只要你告诉委托者重点,连孩子们也能够做得很好。所以,你不妨请别人多帮忙,你自己则专门负责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