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92年开始申奥,历时8年,终于在2001年得到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举办权。此后,中国又用了7年的时间,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奥运会做准备。终于,当08年08月08日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时候,中国人沸腾了,期待已久的世界盛会,终于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人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而伴随时间的脚步,奥运会已经离去了,但人们对于奥运的热情依然不减。而奥运会带给中国人的却不仅仅是印证了大国崛起的骄傲和自信,还有奥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如果说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情是出于爱国情感,那么中国政府对奥运的执着则还有经济层面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热点跟踪】奥运会如何促进举办国经济发展?
奥运会为举办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自从1984年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实现巨大盈利以来,奥运会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此前的奥运会总是让各个举办国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了展现本国风采的机会,忧的是为举办奥运会政府不得不耗费巨大财力。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改写了奥运不赚钱的历史,开创了开发奥运经济的先河。洛杉矶政府因为举办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而盈利2.5亿美元。奥运会从此成为一个诱人的大蛋糕。此后的奥运会组织者开始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举办奥运会,奥运会对举办国的经济发展开始显示出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奥运会到底是怎样为举办国带来经济效益的呢?
奥运会为举办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首先,由于近年来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成功实施,国际奥委会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的份额十分可观,一般占到组委会预算的60%。这主要来自以下两种渠道:
一是奥运会电视版权收入。出售电视版权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一笔收入。2002年以前,电视版权收入的60%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如1998年长野冬奥会组委会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因此分别获得4.45亿和7.91亿美元。为了使更多的经费用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作出决定,2004年后奥运会组委会得到电视版权的收入将由60%降为49%。但是,由于电视版权售价的上升,如2008年奥运会电视版权预计售价为16.97亿美元,主办城市分得的金额数量仍然呈增加趋势。
二是国际奥林匹克营销计划。1985年3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与设在瑞士的国际体育和余暇营销公司(ISL)签订协议,开始实施该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该计划以4年的奥林匹克周期为界,已经连续实施了4期,即TOPI(1985~1988)、TOPII(1989~1992)、TOPIII(1993~1996)、TOPIV(1997~2000)。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01~2004年的第5个奥林匹克营销计划(TOPV),实施该计划的公司由原来的国际体育和余暇营销公司改为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梅里迪安管理公司。参加该计划的均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柯达、IBM、施乐等。该计划收益可观,如TOPIV收益5.5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分给悉尼奥运会组委会。
国际奥委会从其出售电视版权及全球专营权的收入中拨出11亿美元给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占其预算的60%。
除了国际奥委会的拨款数额十分可观之外,奥运带来的商业开发利润才是重头戏。
一是出售门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1100万张门票,平均票价40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门票收入高达5.51亿美元。
二是发放营销许可证。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发证给商家,准许其在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获得该证的商家需将其产品10~15%的营销额上交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许可证主要用于纪念品领域,如钥匙链、装饰品、汗衫、遮阳帽等。历史上,奥林匹克许可证计划一般是短期的,仅限于奥运会主办国。在筹备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决定将获准的各种产品推向世界市场,在100多个国家销售,从而使这一商业活动国际化,营销额估计为10亿美元,国际奥委会与悉尼奥运会组委会从而获得5000~6000万美元的收入。
三,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邮票。1951年芬兰政府为筹办次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发行了面值500芬兰马克的银币19000枚,首开现代奥运会纪念币的先河,这也是一种无需增加税收而集资的办法,为后来的历届奥运会组织者所仿效。
1895年在筹办首届现代奥运会时,希腊政府以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为题,设计了8种图案共12枚一套的奥林匹克纪念邮票,以筹集资金。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开始,发行奥运纪念邮票成为惯例,成为奥运会主办国一项稳定的经济来源。
澳大利亚本土的营销计划,包括本国的赞助商、出售门票、发放经营许可证等,产生近11亿美元收益,超出其申办计划目标3.79亿美元两倍多。
这都是奥运会为举办国带来的直接收入,通常这些收入就能让奥运会主办国实现盈利。而举办奥运会更大的经济意义则在于奥运会为举办国经济带来的长期效应。
奥运会为举办国经济带来的长期效应
举办奥运会可以促进关联产业,如通讯、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1984年9月美国经济研究协会调查了洛杉矶奥运会对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奥运会对这一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高达32.9亿美元,远远超过1962年西雅图的世界博览会和1982年诺克斯维尔的世界博览会。这两次博览会各历时6个月,总经济效益分别为10亿和15亿美元。巴塞罗那筹办1992年奥运会时,正处于西班牙从80年代全国范围的经济危机中开始复苏的时期。筹办奥运会明显地加速了经济复苏。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6年间(1991~1997)约为51亿美元。1998年长野冬奥会,营销获得5亿美元收益,超过原来预期的5倍。据澳大利亚旅游部报道,2000年来澳的旅游者增加了11%,同年9月份悉尼的旅游者增加了15%,在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国际旅游者中有88%会成为回头客,在奥运会结束后的4年中,澳大利亚还会增加110万观光者。由于举办了奥运会,预期奥运会结束后澳大利亚2001年的出口收入会增加5600万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估计,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将给犹他州带来近20亿美元的收益,会使当地的餐饮业、旅馆业、汽车租赁业等行业的收入每年提高10%,直到2005年。
奥运对相关产业带来长期效应
近年来,对绿色奥运的强调,使举办奥运会成为环境保护的促进因素,从而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如悉尼奥运会采用循环用水系统,每年可节约用水85亿立方米,就地处理了400吨污染物,在奥运会期间减少3万吨温室气体的排放,50%的能源来自太阳能,开辟了830公顷绿地,比亚特兰大奥运会少用了1600万张纸。
奥运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筹办奥运会的七年中,各种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的营建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因此,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如洛杉矶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共2.5万个,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工作。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预计会增加2.3万个全日制就业机会。
奥运会对市政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汉城为举办第24届奥运会,扩建了国际机场,整修了公路,治理了汉江,改善了城市环境、下水道和水质管理,并开展了防止公害等工作。巴塞罗那奥运会组委会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改善城市环境和设施,约耗资362亿比塞塔,建成了5公里长的海滨沙滩,改造了港口,修建了两条环形公路、两条隧道,改建了飞机场,改建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成了提供水、电、气和电话服务的网络。1989~1992年,巴塞罗那的道路设施增加了15%,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增加了78%,人工湖和喷泉增加了268%。
由于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的特点,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于是也就带动了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
不仅如此,举办奥运会还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韩国由于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其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国际信用评价部门对韩国的信用评价指数也相应提高。
中国举办奥运会前的经济预测
正因为奥运会具备的如此诱人的经济效益,在2001年北京申奥终于成功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和一些分析师曾对对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何种好处这一问题展开过很多预测。
专家曾预测申奥成功将惠及各行各业。为举办奥运会,北京将投入2800亿元,其中有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污染,170亿元用于场馆建设,113亿元用于运营费用。这么大的投入,对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必将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这些资金如果都按计划投入,北京近10年GDP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申奥成功可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增加2至4个百分点,并创造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全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很大。初步测算,平均每年GDP将多增0.3至0.4个百分点。整个国家不仅能加快发展经济,而且也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而奥运会的举办对旅游、交通、体育等行业会带来收益,将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而高盛公司曾以胡祖六为首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报告中预计奥运会将使中国2002-2008年的GDP每年增加0.3个百分点,而后奥运经济的影响会更强。这份研究报告还预计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企业中的运输和旅游类股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