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责任胜于能力(国企员工读本)
457100000021

第21章

陈素萍才30多岁,却已经是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质量总检员。她16岁初中毕业后进厂,当过磨工、车工,一干就是10年,为从事质量检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她身上,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一股男子汉的硬气,而她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一番苦劲和韧劲。

初进公司的时候,陈素萍深知自身文化水平低、阅历浅,利用业余时间,跑资料室、进书店,到高等院校拜师学艺,还报名参加大专学习。她觉得只有不断学习与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从而赢过那些高学历的人。公司推行ISO/TS16949质量体系后,陈素萍更是翻阅了大量质量书籍,潜心掌握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迅速成为一名质检高手,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有一年,公司开发在国内尚属空白的发动机气门挺柱时,零件技术含量和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尤其是关键工序球面R38M的加工,要求跳动公差仅为0.002毫米。公司成立攻关小组,把这一最难的任务压在陈素萍肩上。陈素萍从此不分昼夜地钻研分析,反复试验上百次,终于在一个月内攻克了球面加工难题,为新产品开发赢得了时间。这一项目还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有一年年底,一客户要求公司改进挺柱产品,要求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改进,否则取消订单。为使公司不受损失,陈素萍对产品仔细分析,第二天跑到省城向专家咨询后,又连夜返回,与攻关小组成员一起跟踪热处理试验,连续工作90多个小时,攻克了难题,使公司避免了200多万元损失。在公司里,陈素萍是公认的“顶梁柱”,具有“以一当十”的战斗力。

陈素萍这样好学上进的精神也赢得了日本客户的赏识。当时,隆中公司寻求与日本一家全球最大的两轮车制动盘生产企业合作,这家跨国公司正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由于要求苛刻,历时3年都没有结果。外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隆中公司下了1000只产品试制订单。

为了争取这一难得的机会,公司安排陈素萍负责。陈素萍全身心投入,又开始查阅资料、熬夜,两个月内修改、编写的资料厚达40厘米。日方对产品要求非常严,光一个制动盘,仅厚度一项就要求检测8个点,但陈素萍一一做到了。两个月后,当日方看到完备的资料、13项技术要求、近5万个数据检验记录时,终于折服了,顺利签署了合作协议。然而,陈素萍为此却瘦了5公斤多。员工们说:这次合作成功,陈素萍一人就立下了一半功劳。作为一名“以一当十”的员工,陈素萍也逐渐得到重用,带领众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在企业里,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各级管理者,只有像陈素萍一样做到最好,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卓越的人生。任何一名员工都不要这样想:“反正国企的工作是铁饭碗,我只要在最低限度内完成工作就可以了,企业是好是坏,都不会分我一杯羹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什么性质的国企,也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以一当十的员工,而不需要安于现状的人。在工作面前,你只能全力以赴,因为除了做到最好,你别无选择,而放弃进取的结果只能是平庸。

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二处修配厂钳工王永林入行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有锲而不舍的钻劲。他深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不被企业和时代所淘汰,甚至成为“一个顶俩”的优秀员工。

为了在理论上提高自己,王永林从当时仅有的30多元的工资里节省部分资金,先后订阅了《国内外内燃机》、《汽动与液压》等杂志和书籍,利用空余时间刻苦自学。此外,他虚心向内行人学习,在修理机械方面精益求精,迅速由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技术标兵,被大家称为“小博士”,连外国人见了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他一听说哪里机械出现故障了,马上背上工具包出发,做到“手做病除”。他还多次受邀到外单位去做技术服务,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有的单位愿出高薪聘用他,有的以丰厚的资金和住房挽留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钳工变成技术精湛、人见人夸的“小博士”,甚至做到了许多技术工人没法做到的事情,靠的是什么?就是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是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负责能力的使命感。

时代要进步,需要一批锐意进取的人;国企要发展,同样需要一批锐意进取的员工。无论是为了国企的大好前景,还是为了个人的美好未来,员工都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一名以一当十的优秀者。

“工厂有困难,我们怎么办”

在国有企业中,我们会不时看到一些对企业漠不关心。员工与国企的关系就像船员与船的关系,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是这条“船”上的主人。作为船的主人,你不能让自己做一个旁观者,而要树立起“企业发展我发展”的意识。要看到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用责任心和行动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在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工厂有困难,我们怎么办?”

1999年9月26日,江西宜春供电局正式挂牌成立了,年仅35岁的谭永香也就在这一天正式被任命为宜春供电局局长。但是跟别的供电局不同,这个新成立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电量少、人员多、底子薄,设备陈旧,供电可靠性低,工资福利赤字达168万元,多经(多种经营)企业亏损120万元,行风评议在全市倒数第一……大量的问题堆积在眼前,让包括谭永香在内的所有员工倍感压力。

谭永香意识到,上下团结一致才是供电局唯一的出路。他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定下了一个思路,那就是带领全局广大职工团结一心,认真负责,走发展之路。首先,他在建局后的第一次全局干部会议上喊出了“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口号,告诫全局中层以上干部,“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每一个干部都应该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他要求全局中层以上干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要抓好管理,又要深入现场,深入班组。

在谭永香的影响下,供电局上上下下达成了共识:企业有困难,大家需要比以往更加负责!在局长谭永香的领导下,全局开展了下基层、下班站、下现场“三下”活动,每一位局领导每月必须到生产一线班站参加一次“挂点”安全活动,督促安全活动开展情况,大家的责任心被空前调动了起来。

多年以来,供电企业有一个固定的运行模式,即用电营业在市场营销部门,配电运行和维护在送变电部门,业扩安装在多经公司,分成几大块,涉及部门多、协调工作量大。客户到供电局办理用电业务时,往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审批,有时工程较大,还可能会出现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的现象。中间运转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又耽误了客户的时间。建局后不久,谭永香就在全局几次会议上提出要打破这旧框架。经过较长时间的集思广益,2001年初,谭永香大胆地将营业、配电运行、业扩安装均集中到了市场营销部,实行一口对外,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结束了那种谁也不负责的局面,让客户确实享受到一条龙服务。

宜春供电局的飞速变化令宜春百姓瞩目。三年多来,该局资产经营稳步发展,每年均超额完成省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电费回收年年结零,2002年上缴利税1384万元。谭永香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浇灌出宜春电力这一朵奇葩,在宜春市民中也越开越芬芳争艳,他本人也因此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和各项荣誉。回想起这一路的发展历程,谁也不能否认,是责任,让一个几无希望的企业迎来了繁荣的春天。

身处国企当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勇于负责,企业才有可能战胜挑战、脱离困境,甚至避免再次陷入困境。职工必须心怀企业,关心企业的发展,心忧企业兴衰,与企业一同成长。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满怀主人翁精神地问一句:“我们怎么办?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

士光敏夫在担任东芝株式会社社长时对员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了事业的人请来,为了工资的人请走。士光敏夫认为:因为事业的价值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把事业做大,即使企业面临困境,这些人也会和企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那些只盯着个人得失的员工永远不会成为国企的中流砥柱,更不用说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了。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员工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主动为企业的发展负责,企业这条大船才能平稳前进;如果每个人都把责任推给对方,那企业这条船很可能会遭遇倾覆的危险。

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国家需要创新,作为企业和个人同样需要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谈发展。

当今世界,知识爆炸,技术更新,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市场上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一日快过一日,让消费者应接不暇。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国企唯有努力创新,紧步跟上,才不至于被市场抛弃,被时代淘汰。对于国企的众多员工来说,创新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一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职工不仅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也能够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每一个立志于优秀的个人都应该树立“不创新,就落后”的理念;所有发展中的企业都承担着由“中国制造”跨向“中国创造”的重任;创新是一种生存方式,只有在成功的基石上创新,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与突破。

2005年7月2日,当装有“信芯”的彩电在青岛海信集团“破壳而出”时,中国彩电产业掀开了一页新篇章。

这个引人注目的成就背后蕴涵着海信人1600个日夜的辛苦探索,以及3000万元的资金投入。

海信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打造这颗“中国心”呢?

在2005年之前,海信彩电的年产能已达800万台。每年制订生产计划时,原材料“集成电路”的采购量都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这笔支出全部是给国外企业的,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海信自己没有芯片,中国企业都没有芯片。

而且根据公开的数据,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境内共有彩电企业68家,实际年产量达7328.8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生产国了。然而,这7000多万台电视机中所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均为进口。

据商务部统计,仅200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进口价值就高达262亿美元。2003年,我国芯片进口累计416.7亿美元,贸易逆差340亿美元,超过当年全国进出口25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值。

为了拓展海信的发展之路,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意识到必须打造一颗属于中国人的彩电之“心”。

为此,海信在2000年设立了“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所”。历经4年自主研发,终于在2005年2月制造出了可以完全替代国际同类产品的芯片,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了“信芯”的数万台海信电视已经上市。海信计划在更大规模的海信电视上以自有芯片替代外国芯片。

海信用自主创新为自己发掘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并已经开始迅速获取利润。

也许,有人会说:“创新太难了!我只是一名普通员工,根本不可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成功的机会,只是我们容易被平淡的生活所淹没,陷进了固定思维的囹圄之中不能自拔。思维的框架让人容易产生怯懦心理,终因没有勇气去尝试而流于平庸。

我们在看到很多创新成果时往往会是这样的反应:“这个一看就懂,没什么难的嘛。”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其实将创新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时,在你的岗位中就能找到最易创新的突破口。

张忠和是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机械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从初中文化自学到本科水平,做了30多年的质检工作,伴随他的是一次次创新。在张忠和的眼里,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事情,蓝领也可以创新,而且必须创新。

张忠和所从事的是材料质检工作,因为总是有大量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所以,他的岗位总有一种鲜活流动的氛围。在他看来,创新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再有细心的行动,反复的实验,认真落实技术,就会有一定的绩效。退一万步,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经验的累积。

平时的细心观察,让张忠和总结了检测同一个材料的多种操作方法。在日常工作中熟练应用这些经验,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检测速度,也降低了检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