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责任胜于能力(公务员读本)
457300000010

第10章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价值观是一个人责任心的起点,也是他能力发挥的方向。作为一个公务员,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走岔路,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服务。

谨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价值观

“为人民服务”,简简单单五个字,却蕴涵了一个公务员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抱持这种信念投入到工作中,你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公务员”,才能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讨论公务员的核心价值观之前,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种事物或现象是否具有价值,主要看它对评价主体的需要能否满足。

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个人主义者来说,只有自己的私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具有最大的价值,因而将其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但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说,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因而也最有价值,并将其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

因此,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就以他们为价值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就是以他们为评价主体,以符合他们的意愿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世界各种对立价值观之间的根本区别,归根结底是“为什么人”的区别。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层次,而其核心内容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有着深厚理论根基和丰富实践依据的概念,它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客观的价值标准,把人民的意愿作为主观评价的依据。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否则就会犯错误,就会出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管制传统的国家,“官本位”思想造成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当官的高高在上,对平民百姓颐指气使、重利盘剥,百姓起初敢怒不敢言,继而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会爆发革命,将残暴的政府推翻,“官逼民反”这个成语形象地体现了封建政府与平民之间的这种严重对立。

秦始皇在位时大兴土木,不仅大量征集民俘修建长城,还动工建造巨大、豪华的阿房宫。到了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大规模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同时,还继续建造阿房宫,结果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209年,两个军官押着阳城的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去防守,到大泽乡的时候,赶上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淹了,没有办法通行。按照秦朝的严酷法令,如果被征发的民夫误期,就要被杀头。在这种情况下,陈胜、吴广召集众人,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朝灭亡的序幕。

鉴于历史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早在建国之前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时至今日,这一宗旨已经发展成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公务员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就是结合新时期的条件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深入全面地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所以,公务员一定要勇于从高位上走下来,从思想深处把自己真正看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不怕苦不怕累,拒绝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福利。不过,一个公务员是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个人说了算,也不是单位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

2008年11月的一天上午,有几个年轻人来到上海市某工商分局综合科,说他们被老板欠薪了,并拿出一份有关部门要求打印欠薪公司相关资料的信函。当时正是小廖在值班,虽然打印企业资料并不是他们科的工作,但小廖并没有用几句话把这几个人打发走,而是立即领他们到注册大厅的6号窗,破例优先并免费打印了一张他们急需的资料单。临走时,这几个年轻人不住地对小廖和窗口工作人员说“谢谢”。

一张小小的资料单,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对处于弱势的几个打工仔来说,却足以对他们追讨血汗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就要像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具体问题。这样才能从老百姓口中得到“为人民服务”的评价,而不是公务员整天挂在嘴边的“理论”。

总之,公务员的价值观直接关系着行政行为的效果、政府的形象以及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多少和优劣。作为新时代的公务员,具备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行政思想,确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提高行政行为的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牢记“八荣八耻”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因而也是每个公务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主席的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务员,肩负着国家方方面面的管理、疏导和调节等责任,只有时时刻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约束自己,才能在利益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切切实实为老百姓服务。

2007年5月2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湖南省桑植县人民法院民事一庭庭长向恩林名列其中。

1967年,向恩林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虽然识字不多,却教给他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向恩林于1987年考上了吉首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优厚待遇,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1991年9月,由于工作出色,他被选为河口乡团委书记,第二年当上了副乡长。

1995年,县里撤区并乡,并增设乡镇法庭,当时组织上已经拟定向恩林出任河口乡乡长,但向恩林再次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抉择:他要当法官,不去当乡长。面对亲友的质疑,他说:“现在老百姓差的不是乡长,而是传播法律知识的法官。我认为我的抉择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于是,向恩林从河口乡法庭的一名普通书记员开始,踏上了用法律为老百姓服务的道路。他重新拾起书本,认真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并最终拿到了法律自考本科文凭。

自1995年以来,向恩林共办理2100多起案件,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980余起,解答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防止民转刑案件158起,防止自杀案件25起,制止械斗、群众斗殴160起,使345对即将离婚的夫妻重归于好,他所负责的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进京、省、市上访案件,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包青天。

为了方便群众打官司,向恩林背着国徽走村串寨,在乡村农舍、田间地头立案、审案。他常常身穿制服,背着一块十几斤重的国徽,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有时为了赶在村民出门之前开庭审理案件,往往不得不摸黑赶路。

在办案过程中,向恩林也曾受到过恐吓、威胁,甚至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过当事人的误解而被伤害。对此,向恩林总是一笑置之,他坚信,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

向恩林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姊妹多,生活也不宽裕。在办案过程中,也有送钱、送礼求情的,他给自己约法“三章”:说情不领,送礼不收,权势不从。为此,也得罪了一些亲戚朋友,向恩林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如果我和当事人之间形成了不正当的利益关系,我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法官作为社会各种矛盾纷争的裁判者,只有超越小我,才能成为正义的化身、公正的使者。”

于是,向恩林的“流动法庭”成了老百姓信得过的法庭,向恩林也与他们结下了鱼水深情。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个简单而朴实的道德标准,即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