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12

第12章 经济学家看奥运(1)

奥运会带动投资、消费与就业

奥运经济是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的各类活动。中国要办奥运会了,真是一件大好事,很多普通人的思考会到此为止,而经济学家则会对奥运深入地进行正反面思考。

先让我们看看前几届奥运会的情况: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奥运会组织者开始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举办奥运会,奥运会对举办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北京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有8年的时间处于人民期盼奥运会的局面,而这8年恰恰是我国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这就给北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改造环境,同时加快了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将为我国带来巨额利润。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的:

第一,奥运会拉动大量消费。

首先是国际奥委会给奥运组委会的拨款。近年来,由于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成功实施,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的份额十分可观,一般占组委会预算的60%。这主要来自以下两种渠道:

(1)奥运会电视版权收入。出售电视版权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一笔收入。2002年以前,电视版权收入的60%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如1998年长野冬奥会组委会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因此分别获得4.45亿和7.91亿美元。为了使更多的经费用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作出决定,2004年后奥运会组委会得到电视版权的收入将由60%降为49%。但是,由于电视版权售价的上升,如2008年奥运会电视版权预计售价为16.97亿美元,主办城市分得的金额数量仍然呈增加趋势。

(2)国际奥林匹克营销计划。1985年3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与设在瑞士的国际体育和余暇营销公司(ISL)签订协议,开始实施该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该计划以4年的奥林匹克周期为界,已经连续实施了5期。2001~2004年的第5个奥林匹克营销计划(TOPⅤ),实施该计划的公司由原来的国际体育和余暇营销公司改为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梅里迪安管理公司。参加该计划的均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柯达、IBM、施乐等。该计划收益可观,如TOPⅣ收益5.5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分给悉尼奥运会组委会。

其次是奥运会组委会的商业开发方面的收入,包括奥林匹克标志产品专营权、经营许可证、门票、纪念币和纪念邮票等。

(1)出售门票。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北京奥运会门票预算收入将达到1.4亿美元,根据北京奥运会门票定价以及门票的数量等因素测评,这一目标可以完成。

(2)发放营销许可证。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发证给商家,准许其在产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识。获得该证的商家需将其产品10%~15%的营销额上交国家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许可证主要用于纪念品领域,如钥匙链、装饰品、汗衫、遮阳帽等。历史上,奥林匹克许可证计划一般是短期的,仅限于奥运会主办国。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决定将获准的各种产品推向世界市场,在100多个国家销售,从而使这一商业活动国际化。

(3)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邮票。1951年芬兰政府为筹办次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发行了面值500芬兰马克的银币19000枚,首开现代奥运会纪念币的先河,这是一种无须增加税收而集资的办法,为后来的历届奥运会组织者所仿效。

1895年在筹办首届现代奥运会时,希腊政府以古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为题,设计了8种图案共12枚一套的奥林匹克纪念邮票,以筹集资金。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开始,发行奥运纪念邮票成为惯例,成为奥运会主办国一项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二,奥运会带来大量投资。

《市场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举办奥运会可以促进关联产业,如通讯、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出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在6年间(1991~1997年)约为51亿美元。1998年长野冬奥会,营销获得5亿美元收益,超过原来预期的5倍。

奥运会对市政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的特点,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于是也就带动了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

为了办好2008年奥运会,北京倾注巨大热情,打造新北京,迎接新奥运:8000多个项目、9000多个工地、10000多个塔吊、1.4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第三,奥运会明显扩大就业。

大量的投资带来大量的就业。在筹办奥运会的七年中,各种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的营建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因此,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如洛杉矶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共2.5万个,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工作。

奥运会和世界杯、F1赛车并称为世界三大赛事。它不仅是一项体育盛事,更是一项规模盛大的商业活动。如何利用奥运会的商机为举办国赢得尽可能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更是奥运经济的魅力所在。谈到奥运经济,在其他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中,百姓最关心的并不是GDP能有多大的增长,而是奥运会的举办能给城市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在谈奥运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可忽略就业这一涉及民生的重要话题。

国际排联第一副主席、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顾问魏纪中认为,2008年奥运会一定能给北京市创造相当可观的新就业岗位。近几年奥运会举办国的资料统计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举办奥运会将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奥运投资将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1988年汉城奥运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0万个,到1999年悉尼奥运会就已经增加了15万个就业岗位。专家分析,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

首先,也是最明显的,奥运会需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给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建筑业是奥运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最先受益的行业。北京市将创纪录地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投资将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测算,奥运能使北京建筑业总产值在2003年至2008年内累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为建筑业提供8万个就业岗位。

其次,奥运会将给大学生带来不少就业岗位。因为奥运会对现代化高水平服务行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些现代化服务业在一两年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无疑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比较准确的信号,使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从长远看,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据专家测算,至2008年为止,奥运经济为将中国累计提供210万个就业岗位。这21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通过奥运会所需工程建设以及在奥运会之后永久使用需要专人管理、运行等所带来的就业;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极大地改善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新投资以及旅游,这些投资和旅游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参与奥运会工作的北京市民为举办奥运会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本,增强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对北京奥运经济利益得失的分析

奥运经济已成为近30年来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会所能够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立刻想到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首先映入视野的应该是基础设施的回报问题。从近5届奥运会的情况来看,各国在奥运会后都遇到了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问题,而且这些消耗巨大的设施是在预算超支的情况下兴建的。奥运场馆建设尤其是奥运会支出的大头。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没有逃过赔本赚吆喝的厄运。最突出的就是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出现亏空10亿美元,15天的奥运会使得其负债长达20年,掉进了“蒙特利尔陷阱”。不幸的是,时隔近30年,雅典奥运会似乎再次掉进“陷阱”。据希腊媒体的报道,2000年雅典奥运会总体费用超过100亿欧元,而先前的预算是46亿欧元,这些债务需要10年才能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