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36

第36章 你为什么是穷人:成功经济学(1)

穷人不知道怎样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想要找一份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你教育水平与经历的影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个人经历与阅历越丰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就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一份好工作。同样,普通员工没有职业律师收入高,主要是因为两者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极大差别所致。培养一名律师需要5~10年的专业学习时间,而培养一名普通员工最多只要一两个月就够了。用于学习手艺或受培训的时间及货币财富共同构成了人们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支付的全部机会成本。正是由于这种投资,人们在单位时间的生产率才会得到提高,而正是这种生产率的提高使雇主愿意起用他,并为他付出较高的报酬。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给人力资本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积淀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够投入生产中并能产生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也有人建议把它解释为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它是未来收入增长的一个源泉。

富人学东西,都是为自己学,都是主动地学,哪怕是学的东西当时看起来可有可无。无论所学的东西如何的难以掌握,他都把这件事当成乐趣,还能发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窍门。

富人无论选择学什么,都是用心来学,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精髓,并能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他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

有的穷人是不爱学习的,他们只能掌握生存必要的技能,或者接受祖宗遗传下来的、落后的生存哲学和生存理念。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对自己有害还是有益,只知道继承而不知道发展。

穷人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当然,穷人是最能吃苦的,但他们只能吃透支体力之苦,绝受不了由学习带来的枯燥之苦。他们能吃得被别人盘剥欺诈之苦,但吃不了为夺回别人手中的皮鞭而进行修炼之苦。

有的穷人也爱学习,他们愿意学习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他们之所以学,是因为别人在学,或者是大家都在学。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们甚至爱学有害的东西,比如吃喝嫖赌。他们只学富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学富人的生存方法。

穷人学的东西永远是百无一用的。因为穷人的习惯是见到佛才准备供品,也就是说,他们真正想学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看见所学的东西能给自己带来眼前利益,所以就盲目地学,学其皮毛而不学其精髓,学其形式而不学其根本。

穷人学的东西往往是用不上的,因为不是有准备、有目的地学,而是不切合实际地学。学习上的投资,只能给穷人带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甚至是伤害。

另一方面,穷人的教育观念落后。为了教育真正发挥改变人生的作用,就必须影响智力、情感、行为和精神4个方面。穷人的教育思想主要关注智力教育,传授阅读、写作、算术等技巧,它们当然都非常重要,但让许多人非常怀疑智力教育能否真正影响人们的情感、行为和精神等方面。

这种教育的弊端,就是它放大了人们的畏惧情绪。具体说来,就是对出错的畏惧,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失败的畏惧。传统学校的老师不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是利用他们对失败的畏惧,对他们说出诸如此类的话:“如果你在学校没有取得好成绩,将来就不会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穷人也像传统学校的老师那样不断地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拿个文凭,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

另外,人们在校期间,常常由于出错而受到惩罚,因而从情感上变得害怕出错。问题是,在现实世界中,出类拔萃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犯了很多错误,并且从中吸取到很多教训的人。

穷人总是与学校里的老师站在同一立场上,认为犯错是人生的败笔。与之相反,有钱人则认为:“犯错是我们进步的必由之路,正是因为我们反反复复地摔倒,反反复复地爬起来,我们才学会了骑自行车。当然,犯错而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这么多人犯错后撒谎,就是因为他们从情感上害怕承认自己犯了错,结果他们白白浪费了一个很好的使自己提高的机会。犯错之后,勇于承认,而不是推到别人身上,不去证明自己有理或者寻找各种借口,这才是我们进步的正确途径。犯错之后,不愿意承认或者推到别人身上,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罪过。

在传统商业领域,讳疾忌医、不愿意承认错误的态度非常盛行。如果你犯错,常常会被解雇,或者受到惩罚。刚开始在公司学习销售的时候,业绩不佳的销售员也常常会被公司解雇。也就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畏惧失败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积极学习、接受教训的世界中。因此,无数供职于各类公司的员工依然是一只“蛹”,永远等不到化蛹成蝶的那一天。是的,一个人如果终日生活在被畏惧、失败紧紧包裹的“茧”里面,怎么可能去翩然飞翔?

在直销领域,领导者关注的是与那些业绩欠佳的人一起合作,鼓励他们进步,而不是轻率地解雇他们。事实上,如果因为摔倒而受到惩罚,你可能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

有钱人在财务上比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经历了更多的失败。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能够领先,是因为曾经犯过很多错误。打消自己对于犯错的畏难情绪,才有可能开始飞翔。

直销领域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都具有激发他人斗志的能力,能够触动跟随者内心中的伟大之处,激发他们奋勇向前,超越人性弱点,超越自身的怀疑和恐惧。这就是改变人生的教育的巨大力量。

“教育”一词的本意是“教导、引导”,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它们往往建立在畏惧的基础上,畏惧失败,而不是积极应对挑战,从自身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我们看来,现行的传统教育只能“引导”出我们内心中产阶层的一面,让人们感到不大安全,需要找一份工作,拥有一份稳定的薪水,整日生活在对犯错的恐惧中,总是担心如果自己与众不同就会招来周围人的各种揣测。

改变人生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不同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者强调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单纯惩罚犯错的人;二是前者强调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帮助人们克服智力、情感和行为能力的任何缺陷。

穷人不知道发挥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是NBA中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能跳得比其他大多数人高,投篮也比其他大多数人准。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乔丹修剪自己的草坪比其他任何人都快吗?更进一步说,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利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来分析。

我们假设乔丹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00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伙子杰尼弗能用5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5个小时中,他可以在麦当劳店工作赚4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200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4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些活;但杰尼弗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他的机会成本低。

比较之下,乔丹不应该修剪草坪,而应去拍广告,他应该雇用杰尼弗去修剪草坪。只要他支付给杰尼弗的钱高于40美元而低于200万美元,双方的状况都会更好。

还有一些白领或双职工家庭会雇佣钟点工帮助自己打扫房间、做饭、洗衣等。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别人代替自己付出一些劳务呢?这些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人们为什么选择在物品与劳务上依靠其他人?这种选择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就可以用一种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来解释。

比较优势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比另一个国家相对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说明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存在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即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学说要求各国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国际贸易,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它奠定了自由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使得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世界正是沿着李嘉图在近200年前指出的路实现着经济全球化。

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人生产。美国人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2吨食物,但日本只是1吨食物,所以,日本人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日本人应该生产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汽车,并把一些汽车出口到美国。同样,由于日本人1吨食物上的机会成本是一辆汽车,而美国人只是0.5辆汽车,所以,美国人在生产食物上有比较优势。美国人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食物,并把一些食物出口到日本。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两国人民都可以有更多食物和更多汽车。

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比较优势反映了机会成本,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个权衡和取舍。

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系统,要想寻求有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企业也是如此。企业必须在优势最强的方向上创造最大的价值,以获取最大利润。在某一方向上做成一流的企业才可能成功,世界上著名的通用、微软、沃尔玛都是很专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