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56

第56章 消费经济学(3)

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不会既是最好的又是最便宜的,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而要想真正做到令自己满意,首先要对所谓的“好”有一个切实的标准。比如装修居室,商店里的木地板价格便宜的每平方米30元,但贵的也有100~200元的,其质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时就不要仅凭价格,而是根据自己房屋装修的档次、规格、颜色等,选择较为满意的木地板。这里的“满意”与装修的好坏程度及个人的审美标准有关,而不是单指东西好坏。然后在满意的基础上再选取价廉的。如果在这些木地板中,觉得中等档次的与自己的装修水平相适应就叫“满意”,那么可以在这一类里进行选择。当然,你会发现同样符合条件的木地板,每平方米45元的比60元的合算。

买东西还要选择购买时机。

什么是最佳购买阶段?花最少的钱,买的东西又不落伍,那就是最佳购买阶段。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总要经历开发、研制、小批量生产、大量投产、萎缩等阶段,然后是新一轮的开发、研制……在最初的开发、研制阶段,产品的性能还不稳定,但十分新潮,产品的成本高、售价贵,市场销量逐步上升但升幅不大。这个阶段的商品不宜购买,应等到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时商品的性能、质量逐渐趋于稳定,生产批量大,价格有所下降。假如不是特别急需使用,最好再等一等,因为其价格还未降到最低谷。接下来是“维持量阶段”,市场已接近饱和,形成买方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这时才是最佳购买阶段。这个阶段不但价格合算,而且产品质量进一步完善,厂家竞争也趋于白热化,消费者正好坐收“渔翁之利”。这说起来好懂,但真正做到“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李特别喜爱手机,刚参加工作就花四千元买了一个最新款手机,谁知还没过一年,市场上这款手机的价格已降到不足两千,不能不说损失惨重。可见,找准最佳购买阶段是把钱花到实处的重要一环。

买车买房要勤打算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买车目标,有人买车作为挣钱的工具,有人买车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的方便,有人把车当成社会地位的标志,但是每个人都想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适合自己的车。市场上的车的品牌和型号五花八门,使不少想买车的人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买车的决策所使用的计算方式是很简单的,只要在正确的数据基础上,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作出是否买车和买什么车的决策。因此为了买车,要在取得各种数据上多下工夫,这些数据有一些是感性的和舒适度方面的东西,有一些则可以得出具体的数字或可通过数字表现出来。为了得到这些数据,要倾听他人的意见、看有关资料、去车市看车、进行具体的咨询,等等。

买车需要的数据包括:

1.个人方面:经济实力,自己的需要,家人的偏好等。

2.车的质量和服务方面:动力性能、安全性能、车的配置、外观、内饰、舒适程度、品牌、服务等。

3.购置方面:不同车型和经销商的价格、付款方式、在拿到车前的其他必需花费、卖方的服务和可信度等。

4.购买之后的有关数据:买了之后还要付养车费,包括保养、维修、保险、养路费、汽油等费用,还必须有合适的地方停车,又有停车费。这些方面可以咨询一下他人,看看他们的养车费是多少,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计算一下费用的大致数据。

为了很明确地比较这些数据,你可以将你所选择的不同车型的数据,列成表格的形式。需要作出判断的问题主要包括:要买车吗?愿意花大约多少钱买车?相适应的自己喜欢的车型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付款方式是什么?

在作买车判断时可以和不买车作一下比较,将自己多花的费用和给自己带来的方便相比较,看看自己愿意做什么选择。不要忽略一些小的数据或问题,有些事情好像是个小事情,其实是决策是否买车的重要依据,如没有合适的停车位,你的汽车安全就很难保障,保不准被刮被擦或者被偷,那么还是缓一缓再买车吧。当然有些不是特别重要的数据也不要太计较,比方说车的配置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好,如果是用不着的东西价值也不大。配置多了,要修理的东西也多了,会能增加养车费用。

买车的感觉很好,但是过上几年,你或许就厌烦了,想换一辆新车有的车主一段时间后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将车卖掉,所以在买车时考虑一下车的保值因素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汽车消费十分成熟的欧美国家,保值率早已成为选购汽车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保值率,指的是某种车型在使用一段时期后的易手价格与原始购买价格的比率。车的保值率取决于汽车的性能、价格、可靠性、配件价格及维修便捷程度等多项因素,就我国目前市场来看,夏利、桑塔纳、捷达等老品牌的保值率还是不借的。对于在几款新车中拿不定主意买哪款的消费者来说,可以了解一下旧车市场的行情,研究一下自己喜欢的车型哪一种保值率最高,也许有助于你买一款最中意的新车。

很多人可以不买车,但大部分人是会去买房子的。

有些人是为了住而买房,有些人则为了炒房。需要住房子的人和炒房的人,加上谋求高额利润的房产商,这三者把房价抬得越来越高。现在房价相对于一般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来说,真是个大数字,购买不能不慎重。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买房子是否合算呢?很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其实买房人大可以找些相关的资料看一看,不过不要被里面的数字吓着了。购买决策主要应取决于对未来房价涨幅的预期,价格的涨跌和社会心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在这方面人是不能作出精确的估计的,所以关于房子价格升高幅度的问题,你不要指望会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判断,即使作出预测,也是一个概率判断。投资不管风险是大是小,总是有风险的。

边际效用递减:大饼不能连着吃

消费者行为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收入状况,但是收入一定时,消费行为则主要由人们的文化—心理素质决定。

因此说,消费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由文化—心理素质决定,并同时反映这一素质的经济活动。高收入伴随高消费,一个月薪1万元的人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月薪只有1000元的人的消费水平。当人们收入水平提升时,无论消费的数量、质量,还是品位、范围都会提高或扩大。

但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效用最大化或福利最大化。提高的消费水平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并不一定随着你的消费支出的增加而等比例递增,或许还相对递减。

2002年3月4日,贵州某地一名4岁的儿童因食物过量死亡。

当天是李某的生日,他的妻子特地炖了两只猪蹄准备庆祝一番。炖熟之后,4岁的儿子嚷着要吃,李妻便盛了一碗给他。随后,李某夫妇外出,回家后发现儿子死在高压锅旁,锅内七八斤重的猪蹄全被儿子吃光,只剩一锅汤。

据了解,李某的儿子平日就喜欢吃肉,而且胃口惊人。当年春节的年夜饭,他独自吃完了两大碗肉,约有两三斤。

看完上面的新闻报道,你可能会觉得惊讶:吃东西居然也会死人!其实食物过量导致病痛或死亡的原因并不奇怪。

在炎热的日子里,喝一杯冰饮会使你感到神清气爽。喝第二杯,感觉也不错。但如果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觉会怎样?如果说第二杯冰饮带给你的满足感跟第一杯一样的话,第三、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冰饮,给你的满足感还能跟上一杯一样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一口气吃了三张大饼,吃完第三张饼后感到饱了,并心满意足。但仔细思量,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那就是,早知第三张饼就能吃饱,前两张饼实在不该吃。

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哈哈大笑,笑那个人愚蠢的可笑、可爱。很显然,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就是指“边上的、最后的”部分。效用,就是给人满足的效果和作用。递减,就是越来越小。

这个规律不光存在于饮食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消费。例如,每个月给你一件新衬衫,你会很高兴,给你第二件、第三件可能也是。但如果不停地给你,多到一定数量之后,新衬衫对你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就算你每天都想换新衬衫,你的衣柜也装不下——就像你吃东西的时候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如演唱会,偶尔去听一次,你会觉得很兴奋、很过瘾。但如果天天听演唱会,你就会厌烦起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效用价值论者用来解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物品对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因占有的顺序不同,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或效用也不同,从而价格不同。在效用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内,随着所占有的物品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然而边际效用,即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当总效用达到极大值时,边际效用等于零;超过极大值继续消费时,边际效用为负。如果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上述吃大饼的故事,其可笑结论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到理论上的依据了。对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第一张饼的效用最大,或者说在十分饥饿的状态下,他会以较高的价格去购买一张在平时看来价格昂贵得多的饼。然而,当第一张饼下肚后,即使没有填饱肚子,对饼需求的迫切程度也会远远低于第一张饼。以此类推,每增加一张饼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会低于前一张饼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当吃得很饱时,总的满足程度最大,最后增加的那一张饼的效用,即带来的满足程度,几乎等于零。这时,如果再继续吃下去,并且导致胃痛或呕吐时,那么这最后吃下去的一张饼,即“边际饼”的效用就是负,因此带来总效用水平的下降。

俗话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意思是说,身上出现第一只虱子会痒得难受,但如果有101只虱子,就不会比100只虱子痒多少;人在第一次欠债时会惶惶不安,但债台高筑时再添一笔也就无所谓了。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可而止,因为批评一次会令人羞愧,要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学生就可能“破罐子破摔”。再如,人们常说 “久病床前无孝子”等,背后都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