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63

第63章 职场经济学(1)

职场关系是利益关系

小红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冤的人,比窦娥还冤。

小红曾经是电视台的美女加才女,她被一位著名媒体投资人看中,请去筹备一本都市期刊。小红非常投入,把自己的很多朋友也拉来一起做。期刊上市了,经营慢慢步入正轨,小红有一天突然发现,她的一位好朋友——被她请来做编辑部主任的小T,竟然背着她和老板(投资人)密切接触,而且说了很多她的坏话。老板则表示出一副公平竞争的态度:小红很能干,小T也很能干,至于小T能否替代小红,要看她们各自的表现。

小红非常郁闷,找朋友聊天。

朋友问她:“小T和你是什么关系?”

小红:“朋友啊。”

朋友:“现在呢?”

小红:“同事啊。”

朋友:“如果以前不是朋友,是单纯的同事,她想往上升以取代你,正常吗?”

小红:“嗯……正常。”

朋友:“同事关系,即工作关系,更准确地讲,就是为了利益在一起做事的关系。并且,每个人其实都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多利益,对吧?”

小红:“我明白了。”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职场是生意场,在职场中,人和人之间最终只有一种关系:生意伙伴关系,以利益交换为基础的生意伙伴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是创维集团的老板黄宏生。

黄宏生给人的感觉相当厚道,听他讲述创业的故事,就是带着一帮弟兄打江山的感觉。结果,黄宏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是他非常倚重的陆强华带领整个销售团队集体跳槽;第二次,也是因为身边人举报,在香港惹上官司。其实,如果黄宏生不是用对待家里人的方式对待这些人,利益、规则都讲得清清楚楚,大家有什么期望的变化随时摆到桌面上来谈,可能也就不会遇到这些突然性的“背叛”。

职场人际关系,也是按照价值链的方式串联起来的,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者、竞争者、可能的替代者、潜在的对手和同盟者,等等,这些人都是你的职场生意伙伴。因为期望和人际关系会发生变化,你今天的平级同事可能是你明天的上司,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明天的客户。所以,在职场人际经营中,对各种人都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

自古以来,就有“祸从口出”的说法,既然职场关系是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那么就不能乱说话。同事之间,如果彼此信得过、合得来,就可以多谈一些,谈深一些,但也不能信口雌黄。如果是关系较疏远的同事,在交谈中你就要谨慎一些。因为同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谗言、流言、毁言、诬言,一旦你口无遮拦,什么都说,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而深受其害。所以,最好是“逢人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一定要记住,不要在人前随意议论他人的长短以及兜售自己的某些隐私或亮出自己的某些底线。这样,就不会因口无遮拦而吃亏上当。

择业与跳槽的机会成本

生活中不乏博弈思维的警语。“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便是这样的警语。它告诫人们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要慎之又慎,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

对于男士来说,选择职业对于一生的发展是关键的。对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来说确实如此;而今天,女人和男人以同样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因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步入社会、选择从事工作时,要谨慎选择行业。因为,抛弃原有职业的成本太高。

抛弃原来的职业重新选择职业的成本来自于多方面。一方面,一旦你从事了某种职业,如果半途而废,重新择业,以前所花的时间等于白费。当然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具有继承性,能够对新的选择有所帮助,抛弃旧的职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浪费。但人们从事新的职业,毕竟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任何时间上的浪费将使你处于不利的境况。

另一方面,成本来自于他人对你的判断。你的经历构成了别人对你的判断,尤其是在中国更是如此。你从事过某种行业,“意味着”你可以做某种工作,同时也“意味着”你不适合从事其他工作。对于你要从事的新的行业,除非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证明了自己的资格,否则其他人对你在新的行业的能力不认同。

这是人们的常规思维。我们不能责怪人们的这种常规思维。我们每个人也是这么思维的。

这里,不是说人们不应当换行业,也不是说人们不应当离婚。如果人们选择的某个行业没有出路,或者他不适合该行业,在某个新的行业里发展可能更有前途,那么他应当选择改行。我们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关键时刻——择业,我们要谨慎为之,因为此时的选择,虽然不会构成“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覆水难收——如果所做的选择是错的,要消除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比较高。

我们来看一篇报纸上的文章《跳槽的机会成本》。

有一位朋友的朋友,年前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职务是销售总监,董事会还应承了一定的期权。临行前,他在我面前信誓旦旦,准备大展宏图,并邀请我抽空去看他。结果前几天,他又告诉我,他要离开那家新公司了,理由是那个企业的文化氛围实在太差,而且他不适应权力斗争。这才不到5个月,我感到有点儿惊讶,便问他,下一步打算怎么办?他说:“我在家里等着原来的公司找我回去,因为我在那里的业绩很好,而且我走时他们是极力挽留的,只是我走得太毅然决然。”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在经济学看来,是因为回头也是成本。首先,你怎么去阐释你的这段跳槽历史呢?想办法把这件事说清楚,是一笔成本;其次,“离婚”之后再“复婚”,身价是不是要降一些,这又是一笔成本;再次,回去之后要重新获得信任,还得有时间,这还是一笔成本。既然又付出了这么多的成本,今后若要再自由地选择,就更困难了,因为再选择的成本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次选择确实要慎之又慎。

我是这样对他说的。临了,我还加了一句:“好在你年轻——刚刚30岁。”

放下了他的电话,我不由得想起,我是35岁选择辞职“下海”的。那时候,还没有学什么经济学。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本不是理想火花四射的年龄,但当时还真是被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鼓舞得热血沸腾,看看那些已经“下海”并卓有成效的人士们的那种派头,内心真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如果在体制内接着干下去,60岁是个啥样儿,已是一目了然。收益既然已经是可预期的了,那么花25年的成本是不是值,就需要认真权衡了。“下海”的诱惑,是那个年代的特点,令人神往的高收益预期,吸引着当时无数的想换一种活法的人,所以,“跳槽”的成本在这种收益预期面前显得微乎其微——还是成本收益分析。不过,如果我当时已经40岁,或者既得利益再多一些,我想我的成本收益分析或许会是另一个结果。

昨天,一位朋友到北京来看我,了解了公司发展情况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如果听你的,跟你出来干就好了,现在,待在单位里,虽然图到了一个清闲,却无所成就,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才42岁,总不能这么混下去吧?但如果真要换一种活法,确实是一件难以痛下决心的事,因为放弃目前自由自在的生存条件,也是一种成本。”

我知道,他并不是舍不得眼前的一切,而是支付了这笔成本之后,不知道还有什么收益能比这个成本更值得。于是,我就劝他:40多岁的树,就不要再挪了,风险太大,拔了老树种新树,时间也来不及了,还是想想办法能不能在枝干上嫁接出一根新枝,找到事业的新的增长点,这可能是成本最低而收益却有保障的选择。

这番道理其实也就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的: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作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作比较,也就是说,把成本与收益放在一个天平上,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的小,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进一步说,由于生命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所以,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上时间成本的损失。因此,尽管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偏爱,但它永远垂青那些有着执著追求的人。

最近,我的另一位朋友离开了他服务了11年的企业,领取了一笔相当于他在该企业两年的收入(按那家公司规定,在创业期进入公司并干满10年的员工,一般不辞退,但可以在享受相应待遇之后离职),另找新的机会创业去了——他今年48岁。他告诉我:“离60岁还有12年,如果‘耗’下去,将一事无成,终会成为一只被煮死的青蛙。而有了企业给的两年收入垫底,未来两年中的每一分钱收入都是利润,那么,两年之后,我的新起点一定会比今天高得多。”我知道,这是把时间当做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

我十分敬佩他的这种选择,也为他将获得的成功祈祷——让真正懂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活得更有价值。

人的生与死已经无可选择,所以,有权力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为有权选择生活,才能自由地生活。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为了我们今天能够享受这种自由吗?但是,话还是要进一步说透:真正赢得了这种自由之后,每个人为自由而支付的机会成本,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是爱莫能助的,因为经济学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原载2003年8月8日《经济学消息报》)

职场应该怎么“混”

“智猪博弈”这一经典案例早已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商业竞争中,特别是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职场办公室里的人际冲突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因此,办公室里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做“小猪”,舒舒服服地躲起来偷懒;有人做“大猪”,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但不管怎么样,“小猪”笃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

张力可以说是所谓智猪博弈中的“大猪”。每当张力下班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他每次打电话都是向周围的好朋友大吐苦水:“我要疯掉了!把所有的工作让我一个人来做,难道把我当成机器人了?”

张力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门发展部工作,每天都是这项工作还没做完,就有另外几项工作等着他去做,整天没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虽然公司规模很小,但是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却只有3个人。而且这3个人还分了三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很不幸的是张力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的一个级别。

张力总是抱怨说:“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他是‘管理层’嘛!上面交给他的工作,他一句话就打发掉了:‘张力,把这件事办一办!’可是我接到活之后,却不能对下属阿冰也潇洒地来一句:‘你去办一办!’一来,阿冰比我年长,又是经理的‘老兵’;二来,他学历低、能力有限,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给他?”张力只能无奈地叹息,然后把自己当3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上级的任务。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渐认准了:只要找发展部办事,就找张力!甚至老总都不再向经理派任务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张力的桌子上。张力的办公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说,而且,连阿冰都敢给他派活了。这天,阿冰把一叠发票放在他面前说:“你帮我去财务报一下。”张力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方问:“你自己为什么不去?”阿冰嗫嚅了一下答:“我和财务不熟,你去比较好!”尽管心中怒火万丈,但碍于同事情面,张力最终还是走了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