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458300000066

第66章 政治生活经济学(1)

不良需求呼唤政府调控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那就是猴子捞月的故事。故事说,树上的猴子们一只只都拉着前面一只的尾巴,形成一条链子,把最后一只送到水面,让它在水中捞月。大家看了觉得好笑,现在看来,这些猴子的探索精神还是很不错的,通过实践,它们自会明白,那水中的月亮不过是天上的月亮的影子,并非实体,从而增长知识。倒是我们人类,往往把投影当做实体,而把实体抛在脑后。例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创造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不知道当时的人的贪欲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折射,是社会不公正的投影。这无异于企图从水面上抹去月亮,又比捞月的猴子高明多少呢?

猴子认为,月亮在水中,可等它们真正去打捞时,月亮却破了、碎了。水中的月亮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影像而已。在经济学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今的泡沫经济就如水中的月亮一样,它由投机活动产生,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是经济崩溃。

所谓的“泡沫经济”是指经济过热,虚假膨胀,最后像肥皂泡沫一样破灭的形象化说法。其主要表现是不动产和股票的市价超常规急剧上涨,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信用混乱,资产骤然收缩,经济陷入危机。

最早出现的“泡沫”事件,是以郁金香这种观赏植物为投机对象,而不是以房地产和证券为投机对象。

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西欧,是在16世纪中叶,传入后不久即在荷兰获得较高的评价。特别是变种郁金香栽培成功之后,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开始异常上升,进而发展成投机对象。郁金香交易市场除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市场内诞生外,在鹿特丹和莱登等地也先后出现。随着价格的上涨,与郁金香栽培无直接关系的人也参与了交易,于是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为富翁。富翁们的出现又促使更多的人倒购,球茎的价格则扶摇直上。随着买卖的日趋活跃,现货交易已不敷需要,期货交易开始产生。期货交易又使郁金香球茎买卖中的投机性迅速加大。

好景不长,泡沫的破裂,终于在1637年2月4日这一天到来。这天,希望出手的人挤满了各地的交易所,价格急剧下落,市场迅速崩溃。许多靠借款进行买卖的人,突然间变得身无一文甚至负债累累。没有预料到的事态使城市陷入混乱,直至发生国家经济危机,这也成为一次著名的“泡沫事件”。

“泡沫”破灭,经济显现后遗症,其主要特征是:股价、地价大幅下落,不动产业萧条,股市长期低迷,证券公司收益剧减;欠息欠账等不良债权膨胀,偿款负担增大,企业对价格风险大的产业投资热情下降,资金转向短期投资和债券;股价下落损害一般中小企业和家庭消费,资金需求不旺,迫使中央银行贴现率下降。概括地说,“泡沫经济”的后果:一是社会分配不公。有的土地所有者个人资产骤然升值,而另一些高价买入股票、地产者则损失惨重,贫富差距拉大。二是金融信用危机。不动产抵押贬值,债务拖欠破产案件增多。

另外,“泡沫”破灭后,经济恢复滞缓,经济调整难度增大,“泡沫”高潮时企业借贷增多,“泡沫”破灭后企业收益恶化,负债加重。因此,各个国家都会积极防止“泡沫经济”发生。

对资产的狂热需求会引发经济泡沫,泡沫崩溃导致经济萧条,但不良需求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走在大街上,经常看到一些美女手臂上的花纹:一只色彩鲜艳的大蝴蝶。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文身,其实不是文身,这是一种贴纸,贴上去有文身的效果,还可以洗掉它,非常方便,免去了文身造成的许多麻烦。现在的人真是聪明,连这样的事情也想到了。

现在的人聪明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力量太大。的确,只要市场上有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又能够给商家带来利润,就一定会有这种供给,即使这种需求未必文明,这种供给未必合法。比如由对毒品的需求导致的对毒品的供给就是较极端的例子。即便是文明社会用尽各种办法,但因为满足对毒品的需求的供给可以导致暴利,毒品供给者就是冒着上绞刑架的危险也要生产并贩卖毒品。惩罚只是抬高了毒品的生产与销售成本,但生产者与贩卖者转而又将这种风险成本以提高价格的方式转嫁给毒品消费者了。这就是需求的力量!

人的欲望是产生各种需求的源泉,而欲望又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中国俗语就揭示了这个道理。中国传统道德观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之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正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物质产品或劳务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但是,自然赋予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人们的欲望,资源量总是不足的,物质产品或劳务也总是不足的。人类欲望的无限性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人们常接触的物品可划为两类:一类是像空气这样可以随意得到任意数量的物品,它们是不用付费的自由品;另一类是必须通过交易手段获取的,称为具有稀缺性的经济物品。得到这些经济物品总是要付出某种代价的。

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并不意味着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费得到。因此,通常所说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的无限欲望,某些资源与物品总是有限的,也即这些资源与物品是稀缺的。要得到这样一种物品,必须自己生产或用其他经济品来加以交换。

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当穷国政府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发愁;当穷人为一日三餐担心时,富人正在考虑是打桥牌还是打高尔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个经济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在使用经济物品中不断作出选择,如决定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在稀缺的消费品中如何进行取舍及如何用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些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只有当物品稀缺时,才能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

从人类可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似乎还没有什么限制。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已经够大的了。

鲸鱼油的使用以及后来的匮乏,没有难倒人类,却使鲸鱼几近灭顶之灾;煤的使用以及匮乏,没有难倒人类,却把一个好端端的地球挖得百孔千疮,地质构造的变形引发了无穷的地质灾害;石油的利用与最终可能的匮乏,也许还难不倒人类,但其后果除了地质灾害外,人类将更贪婪地扑向下一种可能出现的替代品……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所谓没有极限的增长,目前只发生于这个世界上的少数中心国家。而支撑这些国家没有极限的增长的假象的,却是大量的其他国家日益面临实质性枯竭的资源。

森林是另外一个例子。1990年到2000年,世界森林的面积平均每年减少940万公顷。

有人还算了这样一笔账:占世界人口二十分之一的美国,耗费着世界三分之一的资源。即使将全世界可能开发的资源都利用起来,并且重新分配资源,全世界人也不能按照美国人的方式生活。

看来,需求的力量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不断创造着供给;但也是一种毁灭性力量,使人类在表面进步的同时正面临因资源的最终匮乏导致的大崩溃。人们不良的过度的需求需要政府加强管理。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经过对美国农业经济问题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投入的大量增加,而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的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如果按照以前传统的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经济增长取决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是很难解释清楚这种增长的实质所在。

为此,舒尔茨于1960年在其《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中,首次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来解释这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金投入效应,并提出了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这一新观点。这个新观点突破了只有厂房、机器、存货等有形物质才是资本的传统观念,转向强调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所在。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中,强调了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