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458600000065

第65章 向大师弗里德曼学经济(1)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核心观点有哪些

当弗里德曼第一次在演讲台上宣讲“货币主义”主张的时候,台下一片哗然,他的观点在当时的人们看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他对自由市场、通货膨胀、失业的看法独树一帜,他关于货币和货币政策的某些论断也仿佛在故作惊人之语。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特立独行的“小众思想家”后来能左右美国这艘经济航母的方向,并且成为与凯恩斯比肩的经济巨人——他们两人的经济学观点是完完全全背道而驰的。

弗里德曼提出的经济学观点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弗里德曼到底有哪些经济学观点?

1.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他用全新方式阐述了货币数量的变动,并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又提出了自己关于通货膨胀等的观点。可以说,他这部分关于货币数量的内容,对后世经济学研究和探寻货币的运动规律和作用影响很大,所以有人说,现代货币理论的提出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场革命。

2.自由市场理论

弗里德曼毕生以宣扬自由市场理论为己任,他的主要观点就是要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降到最少,让市场自由发展。因为他认为,政府的过度干预不但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反而会加剧经济波动。

3.消费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1957年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在书中,他否定了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凯恩斯理论认为,消费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由于人的欲望逐渐得到满足,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弗里德曼则指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旧的欲望得到满足,新的将随即产生。

4.“自然率假说”理论

1968年,弗里德曼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菲尔普同时提出“自然率假说”,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为了降低失业率就放任通货膨胀率上升是愚蠢的做法。失业是人力资源调整配置不可缺少的途径,只要有人力资源的流动,失业必然存在。

当这些内容全部铺陈在美国人民面前时,弗里德曼用开创性的理论、严谨的论述征服了多数人。于是,一个理智的先锋经济学家形象逐渐在公众心中树立。到1969年,弗里德曼的照片开始出现在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

什么因素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商场里,每种物品的标价各不相同,例如香皂、卫生纸、洗衣粉等,虽然同是生活用品,价位却高低不一。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价格?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同我们息息相关,它的波动带动着我们消费金额的波动。一般,当价格上涨的时候,我们手中的钱能买的东西就少了。当价格下跌的时候,我们所能买的东西就多了。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为价格的上涨抱怨,为价格的下跌欣喜,但大家是否仔细想过,到底是什么在背后影响和决定着价格?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但在西方经济学界,弗里德曼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强调,既然谈到供给和需求,就不得不提到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于经济学理论来说,这几个词语是最为基础的。不过,时常有人将它们混淆。实际上,供给和供给量、需求和需求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将它们区分清楚。

弗里德曼指出,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是研究价格同供给量、需求量之间关系的重要规律。

1.需求规律:在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同其价格有反方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在研究和运用这两个规律时,要清楚一点,这两个规律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影响商品需求量(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因为现实中,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因素很多,而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只研究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为了屏蔽其他因素对研究的干扰,就必须先假设其他影响需求量(供给量)的因素都不变。

另外,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需求和供给规律都是适用的,因为这些规律是根据大量的经济现象的观察而得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不过也有个别特殊商品并不遵循这种规律,例如吉芬产品,但这并不影响这两个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

根据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一文中的分析,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商品在市场上的一般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接下来,我们就来看需求和供给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形成均衡价格的。

弗里德曼认为,在市场上,首先要了解需求和供给是如何变动的,然后才能研究两者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所谓需求的变动,指的是某商品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外,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更具体地说,根据需求的定义,需求变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有了变化。

一般,可以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有收入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

而供给的变动是指因为产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同样,也是根据供给的定义,供给变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有了变化。

一般,影响供给变动的因素有生产成本的改变等。

实例分析:

2007年,由于国际市场上部分地区因受灾几乎颗粒无收,而增加了对大米的需求(即在各个价格下,消费者需要的大米数量都增加),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即大米的供给不变),则将使得大米的数量供不应求 。

现在,我们将它们结合起来考虑,看它们是如何决定市场上一种物品的价格的。

弗里德曼在分析这一问题时, 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处于自发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以商品甲为例,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对商品甲有不同的需求量,而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有不同的愿意提供的商品甲的数量。

若在某一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多于消费者所要求的需求量,结果就会出现过剩,这些剩余的产品没人买;而在另一价格上,如消费者的需求量多于市场上生产者能提供的商品量,结果就会出现商品的短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甚至浪费。

然而,在同一市场里,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得满意,商品甲的供给和需求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动下,自动地被推向供需均衡。直到商品甲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在某个价格上,数量刚好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均衡价格。在这一情况下,供给和需求刚好都能满足,市场不存在剩余和短缺,此时,价格也不会再变动。用弗里德曼的原话说就是:“均衡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一经确立,就将被维持下去。”

这时市场上最稳定的价格形成了,需求者和供给者都会以这个价格来提供或消费货物,结果,供给和需求最终共同决定了这个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这种均衡状态会在需求和供给再次出现变动时被打破,然后均衡价格也将重新稳定。

流通中货币的数量由什么决定

在弗里德曼眼中,货币最重要。他认为货币是一切经济波动的根源,并用这个基本观点阐述有关的经济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研究货币必然要从研究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开始。而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同价格一样,是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社会群体对货币的需求数量和所能供给的货币的数量达到均衡时,流通中货币的数量便确定下来了。

当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分别由不同的要素决定。关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西方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对市场利率对货币需求有决定性作用。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需求主要由社会上的总财富、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占的比例以及其他因素决定。

经济学理论上,货币的供给一般由中央银行的财政政策、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决定。不过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根据美国的情况,将决定的因素主要归为政府的开支情况,政府推行充分就业的情况和央行实行的货币政策。

一般情况下,弗里德曼认定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而货币供给的变动很大。他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供给引起的。在纸币本位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多寡取决于政府当局。因此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同政府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流通中货币的数量,而当货币的需求量相对稳定,货币供给的数量过度增加时,会产生多余的货币。这些多余的部分会在社会中被怎样消除掉?

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他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首先会强调一个假设,即 此种情况是发生在货币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在这些答案里,以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回答最为著名。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而使货币的数量大大增加时,(若不采取政府的干预)多余的货币将被消费或保存起来,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从而通过增加社会的产值而消耗掉。 弗里德曼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货币会通过物价上涨被消除,也就是说,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会引发物价上涨。随后,他对这一答案的详细论述形成了其代表性的理论——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该理论在完美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标志着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的诞生。

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各国经济学家同政府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经济学理论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

需求的拉动,即指总需求过度增长,远远超过总供给,引起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成本的拉动,即指生产成本过度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扬,形成通货膨胀;需求和成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惯性和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即无论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和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持续下去。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过度增加形成了物价的上涨,而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就是通货膨胀。所以,弗里德曼的观点属于第一种,即需求拉动形成了通货膨胀。简单地说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他曾在文章中提过:“如果能买到的货物和劳务的数量, 简言之就是产量能够同货币的数量以同样快的速度增加,物价会趋于稳定。而通货膨胀发生在货币的数量明显地增加,且增加速度超过产量的增加时。”此时,货币的数量远远大于商品的数量,供不应求,物价自然会提高。他坚信,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例子,即货币数量的急速增加时,不伴随着大致相等的通货膨胀率。所以,他的通货膨胀理论的基本命题就是: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

弗里德曼在这一命题下,继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形成同纸币本身的性质和政府的发行之间的关系。

1.纸币的性质同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分析,在17世纪甚至更古老的时代,几乎没有通货膨胀,而现在有。这是因为过去使用的都是黄金等贵重金属,其有一定的价值,相对资源比较有限,所以不容易贬值。而在现代,货币——即纸币和簿记项目只是一个价值符号。它可以大量的印制,而不受物质的限制。用他文章中的原话就是:“纸币的数量可以按可忽略不计的成本无限递增长;所需的只是在同一张纸上印上较大的数字而已。”

2.政府的发行同通货膨胀

因为现代社会,纸币掌控在政府手中,所以弗里德曼指出,是政府在主导货币的发行。政府会根据统治的目的加大货币的发行量,且政府发行纸币的数量是不受约束的,所以当政府发行过量的纸币,通货膨胀便发生了。因此,弗里德曼认为:“就今天的纸币来说,只有政府,只有政府自身,才能制造过度的货币增长,从而制造通货膨胀。”他相信,这才是最深层原因。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疾病,一种危险得会致命的疾病,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弗里德曼曾在文章中提到,通货膨胀对于政府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如不及时制止会摧毁整个社会。他也举过一些例子来说明这点,例如“在巴西,通货膨胀率在1954 年达到大约100%,由此产生了军人政府。比这严重得多的通货膨胀导致了1973年智利阿连德政府的倒台和1976年阿根廷庇隆政府的倒台,两国都由军政府接管了政权”。可见,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点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