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459900000010

第10章 大庆经典故事(7)

这回,躺在病床上的宁第淼,也意识到应当换件棉衣了,不然总是冻病多影响工作。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块家织的蓝布,还有组织上曾补助过的两斤棉花,被服厂有个师傅也答应过帮他做棉衣。这样一想,小宁又高兴起来,开始谋划着怎样自己想办法给自己做件新棉衣。

深夜退款

1964年5月8日,是采油一部四矿五队发工资的日子。老工人张宗福白天随大伙铲了一天地,晚上7点才回到队里,接着又参加了职工大会。散会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工资员把工资交给他时,劳累一天的张师傅数也没数,往口袋里一揣就回了家。

回到家里,张宗福把工资交给爱人,自己洗了洗就上床睡了。深夜12点左右,他爱人给孩子缝完衣服,临睡前顺手拿过工资数了一遍,发现多出9元钱。她怕自己数错,又认真地数了一遍,还是多9元。这时她赶紧把熟睡的张师傅推醒,问他:“这个月你咋比上个月多发9元钱,是不是多加了几个夜班?”“没有加夜班呀,是你数错了吧?”张师傅揉揉眼睛说。“我数了两遍,那还能错!”“真的?”张师傅呼地一下坐起来,“那一定是工资员发错了,我得给他送回去!”他爱人忙说:“现在都半夜了,人家都睡了,算了吧!”“睡了我也得给他送回去。”张师傅一边穿衣服一边说。他爱人又说:“你累了一天了,好好休息吧,明天送不是一样吗?”听老伴这样一说,张师傅认真地说:“咱得替别人想想。工资员少了9元钱,还不知急成啥样子呢!”说完披上外衣,向队部跑去。

进门一看,工资员正在满头大汗地东翻西找。张师傅把钱往桌上一放,说:“你找的是这个吧!”工资员一看,正是9元钱,问清情况后说:“你看我这个‘马大哈’,自己没尽到责任,还把你折腾得休息不成!”张师傅赶忙说:“我要是休息好了,你不是一宿都睡不着了吗!”这句话把工资员逗笑了,张宗福自己也笑了起来。

放心管家

由于会战取得了更大的成绩,1964年春节比往年更热闹。工程指挥部一大队一中队管理员兼炊事班长李毓,和炊事员们从凌晨3点钟就起来给大家包饺子。用食堂自产的肉菜包的饺子馅香皮薄,一个个银元宝似的十分诱人。忙到早上8点,饺子包好了。等大家都吃上以后,炊事员也给李毓端了一盘,对他说:“管理员,今天你也尝几个!”可李毓说什么也不吃,忙着换衣服准备回家。大家见此情景实在不忍,劝他说:“平时我们不劝你。今天是春节,就破个例吧!”李毓说:“同志们的情我领了,可饺子不能吃。我的粮食关系不在食堂,吃了就占了大家的。这个例一破,以后就不好办了!”

望着李毓匆匆离去的背影,往事历历浮现在大家的眼前。

李毓在食堂工作3年,从来没吃过食堂的东西。他把户口落在家里,不管在食堂忙到什么时候,也不在食堂吃饭。他不仅严于律己,还教育自己家属、子女和炊事员不准搞特殊化。有一次,他6岁的儿子小明来食堂找他,他不在,炊事员就拿了一块饼给小明吃。李毓知道后马上拿了1角钱和2两粮票交到食堂。还有一次食堂掰苞米,李毓9岁的女儿小英子来帮忙,炊事员给她两穗让她拿回家烤着吃,也被李毓制止了。

李毓的廉洁奉公感动了大家,人们送给他一个荣誉称号——“我们放心的好管家”。

风雪高空扶油管

1964年冬,以“攻克101,拿下444”为主要目标的井下作业冬季会战全面展开。

一天,西北风猛烈地刮着,天气异常寒冷。在北区某井上,井下作业六队的职工正在紧张地进行分层配注施工。由于风大,作业机吊起的油管被吹得东摇西晃,每起一次油管,每上一次丝扣,都要费很大劲儿,耽误不少时间。

刚刚洗完井口的老工人、共产党员樊明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望着在大风中来回摇动的油管,心想这既影响速度,又不安全。他立即爬上修井用的固定井架,用双手扶住油管。油管稳住了,施工进度加快了。

在14米高的井架上,寒风一吹,樊明成感到透心凉。一双鞋在洗井口时被打湿了,现在已冻得硬邦邦的,两条腿都已麻木了。

这时天又下起了雪,风夹着雪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下面的同志争着要上来换他,樊明成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员就应该站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去完成艰巨的任务。”他顽强地坚持着,不让别人替换他。

这一天,作业六队创造了起油管的最高纪录。

父女井场相会

1965年麦收之后,采油女工王淑芳突然接到电话,说她的父亲今天要从老家来看她,王淑芳甭提有多么高兴了。她从1962年9月离开家乡到大庆学习和工作,已经整整三年没和家人见面了。但不凑巧,她今天正好值白天班,只好叫爸爸到中区6-17井来找她。

老父亲找到中区6-17井,一进值班房的门就喊了声:“淑芳!”听见爸爸叫,王淑芳多么想一跃而起,甜甜地喊一声“爸爸”。可是,不能!她正坐在绞车旁清蜡。岗位责任制中有规定,清蜡时必须集中精力,不许同别人说话。王淑芳深深懂得遵守制度的重要。她像没听见一样,仍全神贯注地盯着钢丝一圈圈往滚筒上盘,严密注视着窗外,防止顶刮蜡片事故的发生。当听到爸爸喊第二声时,她把自己坐的小凳让出来。徒弟小王把小凳挪到桌子边,让老人坐下。

王淑芳管着两口井,一个班次每口井要清两次蜡,每隔两小时巡回检查一次。上了班师徒俩忙得一刻也不停。这不,清完中区6-17井的蜡,赶紧又得去清中区6-16井。因此,她不敢稍有怠慢,向父亲交代几句就赶到中区6-16井。她想,爸爸是老林业工人,女儿遵守制度,他能够理解。等回来再好好解释一下。可是等她回到17井时,已经人去屋空,只剩下爸爸坐过的那个小板凳还在桌边。这时王淑芳眼睛潮湿了,心里有些酸。爸爸都54岁了,第一次来大庆,就……徒弟说:“去找找大伯吧!”王淑芳说:“不行,上班时间人不能脱岗!”她狠着心不去想这些,继续做井上的工作。

日头偏西,下午4点班的同志来接班了。交接完毕,王淑芳才想起去找爸爸。当她跑出值班房时,迎面看见爸爸正站在那里。她喊了一声“爸爸”,一头扑进父亲的怀里。爸爸推开女儿,表情严肃地说:“你不是不认爸爸了吗?还叫什么?”王淑芳忙解释说:“我们制度规定清蜡时间不准说话,清蜡时间不管谁来都不能说话。”这时徒弟也从旁帮着说:“17井是参观井。就是大首长来了也是这样!刚才你来时,师傅她正在……”

“甭解释了,我在别的井打听明白了。你们大庆的‘三老四严’可真严啊!”爸爸的脸再也绷不住了,笑着说,“给,这是爸爸给你买的奖品。”说完从背后拿出两样东西来。王淑芳一看是鲜桃和甘蔗,高兴地笑着说:“爸爸你可真好!”说完同徒弟一起,一边一个搀扶着老人向队部走去。

换螺丝刀

1965年的一天,工具房李师傅到各班组发放工具,来到车工侍广州的车床前,看他那把螺丝刀太旧了,就给他换了把新的,把旧的收走了。可是等他刚回到工具房,侍广州就急三火四地赶来,把那把新的交回来,非要把那把旧的换回去不可。李师傅从柜子下边的木箱里把那把旧螺丝刀拿出来,仔细打量起来:这把螺丝刀,刀头已经短了半截,磨成扁的了,木把油漆已经剥落,就对他说:“旧成这个样子,不能使用了,使那把新的算了。”侍广州说:“不,我这把旧的还能用,等刀头磨没了,实在不能用了,我再来换也不迟。”李师傅还是不想换。跟来的徒工也说:“这把螺丝刀是我师傅的心尖子。我们好几次要扔都没扔掉,你还给他吧!”

侍广州是总机厂加工车间二工段的车工,对车床和工具特别爱惜。本来一把螺丝刀在当时也就值两三角钱,使坏了换个新的也是平常事,可侍广州却认为不平常。他说:“工具不分大小,都是生产中需要的,国家把一把螺丝刀交给我,我就要充分使用它,让它在生产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他在1962年领的一把螺丝刀已经用了3年还在用。每当刀刃磨秃了,他就用锤子砸扁,磨平,打出刃口,继续使用。3年中,磨秃7次,他砸了7次,虽然只剩一半长了,但还和新的一样好用。徒弟们看见他一天干活就够累的了,还得花时间修理螺丝刀,很心疼,就对他说:“换把新的得了,别费这个劲了。”侍广州说:“办工厂也像居家过日子,能省点就省点,绝不能大手大脚。”有个徒工曾偷着给他换过一回,惹得他发了顿脾气。

这一回又没换成,还不知用到什么时候呢。

厂长吃馒头皮

1986年10月7日早7时,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厂长关兴武采到食堂。他查看了饭菜质量,检查了餐厅卫生,又同工人们交谈,询问大家对改进伙食的意见。忽然,发现—个青年工人的饭盒旁堆了一些馒头皮,就走过去俯下身和蔼地说:“小同志,这馒头皮不好吃吗?我就愿意吃馒头皮,还是精粉的呢,扔了多可惜。”说完捡起一块馒头皮吃了起来。关兴武的神情真诚坦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在场的工人被厂长的这一举动感动了。那青年工人羞愧地把其余的馒头皮收回饭盒,吃了下去。

关兴武厂长是从会战中走过来的人,深知今天的好条件来之不易,更懂言传身教的作用。过后,工人们联想到他做过的一些事,编了句顺口溜:“关厂长他没架子,运动会上扛旗子,歌咏比赛抬台子,食堂里边吃馒头皮子。”

关井的时刻

1983年4月29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雪袭击油田。风雪就是命令。采油一厂中一队工人一大早就按照队干部的统一布置,到各口井上提火加温,加强巡回检查,保证井站正常生产。

上午9点45分,厂里来了紧急通知——因大范围停电,立即关井。停电,对采油队来说,就意味着原油即将停输,大罐就要冒顶,泵站可能出事……必须把这十万火急的通知送出去。采油工已全部上井,值班干部立即召集资料员、办事员、管理员分头上井去通知。资料员张智慧接到命令以后,立即出发,连帽子也没顾上戴,雨衣雨鞋也忘了穿。他在风雨中跑步前进,浑身湿透,冻得发抖,但一步也不停,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把通知送到井上。经过地宫门时,路过自己家门也没进去,通知完了又帮助新工人去关井扫线。

输油工子书龙回到家,屋里已积了半尺深的水。他拿起盆子刚要淘水,猛然想起站上新工人多,站长刚上任,流程不熟悉,如果出意外可怎么办?扔掉脸盆,三脚两步又跑回泵站。进了门正好赶上停电,他立即和站长一起查对流程,排油倒泵,很快处理停当。

时到中午,50口该关的井关完了,两个泵站保住了,这时人们才感到肚子咕咕叫。队长戈志学叫大家回去吃饭,但没有一个走的,催几遍也不挪窝。在这样的时刻谁能离开心爱的油井和泵站呢?井是采油工人的心,油是采油工人的命。大家在心里早就算清了一笔账:全油田日产15万吨油,关井1分钟就少产100多吨;一旦来了开井通知,不能迟开半分钟。因此,他们谁也不走,除了几个巡井的,全队工人聚在站里,心急如焚地等待开井的命令。

这情景,刘兴家、司广涛两位老师傅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们想起1960年大会战,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像老一辈一样热爱油田、心疼油井,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跑回家里,叫老伴孩子烧汤做饭。忙乱中,刘师傅把一盆汤扣在水缸里,老伴安慰他说:“你别急,我再烧。”两位老师傅把饭拿来,大家吃着米饭,喝着姜汤,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下午4点30分来电了。大家立即行动,很快把50口井开完,让两个泵站正常输油。停了小半天的井站恢复了生产,哗哗的流油声又欢快地叫了起来,人们接着上夜班,准备在黑夜里同暴风雨雪展开更激烈的搏斗。

跑步按班

1965年的某一天,身为车间团支部书记的王维军到萨尔图去开会,散会时已快下午3点了。小王心里很着急,因为他要接下午4点的班。按理,他是因公耽误,车间会安排别人替他。可他想,新装置正准备开工,要做的事很多,别人又不熟悉,我怎么能不去接班呢?他急忙奔向交通车站,但那时萨尔图到龙凤的交通车一天只有3趟,午间的车早开过了。怎么办?他想没有车还没有腿吗?只是时间太紧了,快跑才来得及,于是他飞快地向龙凤方向跑去。从萨尔图到龙凤有3条路,其中沿铁路线走最近,小王就沿着铁路急跑起来。在铁道上跑很吃力,没过10分钟就累得不行了,他真想坐下歇会,可哪能歇呢?

一定要按时接班的念头支配着他,小王咬紧牙关,一气跑了30里。下午4点整,同志们刚要交接班,气喘吁吁满身大汗的王维军赶到了。他立即站到接班的队列中,上下班的同志都为他鼓起掌来。先进集体及个人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