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459900000006

第6章 大庆经典故事(3)

一滴油迹也不放过

1965年4月的一天,青年徒工姚希先来到水电指挥部变电站上夜班。一上岗,他就按照要求,认真地进行巡回检查。突然,他在电容器室的电缆沟里发现有点油迹,就像边防战士在国境线上发现一个可疑的脚印一样,立即跟踪检查起来。

姚希先的目光扫描着96个电容器。一个、两个、三个……直到96号电容器,终于发现了“敌情”:在电容器的背面滴下了一滴油。为了看清楚滴油的情形,他趴在地上观察了一分钟,共有14滴油落到地上。仔细一算,他大吃一惊:一个电容器装的油本来就不多,要按这样的速度滴下去,时间一长,电容器里的油大大减少,就会发热,就可能发生爆炸,甚至要毁掉这个电站,给油田带来……想到这里,他再也不敢有半点迟疑,立刻报告领导,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消除了隐患,保证了安全供电。

为下道工序负责

汽车修理厂二级搪瓦工亢新凤搪出来的连杆瓦,下道工序不动刮刀就可以组装。大家都夸她“产品质量过得硬”。问她有什么秘诀,她说:“要产品质量过硬,首先得思想过硬。必须树立起为产品质量负责,为下道工序负责的观念。”

过去车间领导要求她保证搪瓦质量,做到下道工序不动刮刀就能组装,为提高全车间的劳动效率创造条件。可小亢认为一根头发还有7丝呢,搪出那么大一个瓦一举不差,很难办到。差那么几丝,下道工序用刮刀找一找也没啥。由于思想上没有高标准,所以领导提出的要求总是达不到。有时质检员卡得紧点,她的产品质量就好点,但也巩固不住。

在向“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油建十一中队学习中,亢新凤对照先进找差距,认识到由于自己有“低标准、过得去”思想,经常把次品滑过去,不仅给下道工序增加了压力,也影响了全车间的工作。从此,她下定决心提高搪瓦质量,宁要一个“过得硬”,也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绝不给下道工序找麻烦。她工作中非常精心,反复核对图纸尺寸,没有把握不开机器,保不住质量不吃刀。加工完的活,再反复检查,直到自己满意才交给质检员。从那以后,她搪的瓦下道工序再也不用刮刀刮了。

亢新凤搪瓦质量有保证,为全车间顺利完成车辆检装任务创造了条件。过去3人1天才组装3辆车的连杆总成;现在1人1天就可以组装4辆车的连杆总成,而且每辆质量全优。

一公分见精神

1963年6月14日凌晨,射孔中队值夜班的共青团员、助理技术员金世英接到大队转来的一份射孔测井图。经过认真查对,发现上面标的井口四通高度是43公分,比惯常高度少了1公分。这时他想:“射孔虽然允许有一定的误差,但那是在地下真正无法防止的情况下才允许的。而这1公分可能的误差是在地面上,不能马虎,一定要搞清楚。”

金世英立即到大队调度室去查对井号和射孔时间。这才得知作业队已经上井,这口井当天就要射孔。他心里更着急,赶紧又跑到地质室叫醒地质员,翻出射孔设计书和汇报记录本,查出测这口井的是测井七队。但这个队了解情况的人也到井场去了。

跑完这几个单位,已是早晨8点钟了。一天一夜没合眼的金世英饿得肚子咕咕叫。怎么办?他想,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让差错从自己手里放过。他立刻带上图纸和卷尺,徒步赶到井场。这时射孔工作已经就绪。他说明了情况,立即在其他同志帮助下,对井口四通进行实地测量。实测结果是44公分。

就这样,金世英先后跑了6个单位,询问了9个人,往返奔波了40多公里,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终于消灭了这1公分射孔深度的差错。

约法三章

1964年初,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同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报告》的通知。中央和各地报刊、电台连续报道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事迹和经验。国家计委和经委还成立了“工业学大庆办公室”,组织各省大型企业负责人到大庆学习。在成绩面前,为防止骄傲自满情绪,会战工委及时组织职工学习毛泽东同志1963年12月13日发表的《加强相互学习,克服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讲话精神,号召广大干部、工人以“两分法”为武器,对照先进找差距。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同志认识到,抓基层、抓队伍要从领导干部抓起。

1964年8月会战工委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文件,制定了《大庆油田领导干部约法三章》。一是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永不特殊化;二是坚决克服官僚主义,不能做官当老爷;三要坚持“三老四严”作风,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永不骄傲,永不说假话。领导干部约法三章,进一步推动了油田干部队伍建设,对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寻常的座谈会

1960年4月9日至11日,会战领导小组在安达县铁路俱乐部召开了石油会战技术座谈会。会上余秋里部长发了火。原来刚组织会战时,石油部党组织就意识到了长垣北部只有一口井出油,地下情况还不清楚,而长垣南部已打了近二十口井,控制了相当大的可采储量。为此,会战第一阶段以南部为开发试验区,既能减轻北部会战的压力,又比较有把握。但是,会议一开始,汇报人员挂出的图表,就很难令人满意,余部长站在这张图前,端详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出其中油、气、水的内在规律。余部长非常恼火,但还是耐着性子对大家说:“我们打探井搞试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火力侦察。结果呢,地下的情况没有搞清楚,就像浪费了很多子弹,也没弄清敌人有几个碉堡,这能行吗?”讲话中,他几次提高声调想发火,但还是忍住了说:“长垣南部地下情况不清楚,毛病出在哪里?就是出在打井和试油工作粗糙,所取资料不全不准,反映不出油田真实情况来。”余部长的这番话引起了到会所有人的深思。这个收获远比单纯研究南部油田情况意义大得多。所以大家决定会议总结时,扩大范围。

总结这天,会场布置的朴素大方。主席台的桌子蒙上了毯子,上面放了两瓶纸花,每位领导桌上摆着名签。可余部长刚进会场,就发起火来。他用仅有的一只胳膊,一下子就把主席台上的桌子掀翻,桌上的花和名签撒落满地。余部长怒吼:“搞什么鬼?前线职工在冰天雪地里会战,没吃没住的,我们开个总结会还讲什么排场?摆什么花?摆什么名签?我是会战的一员,是指挥战斗的,用不着摆什么谱。”在场的人全都惊呆了。接着,余部长宣布,改变会场,到火车站候车室去开会。由于候车室的长椅无法移动,室内的吊灯高,光线很弱,所以前来开会的人只能蹲着,让眼睛紧贴着膝盖上的笔记本。这个特殊的总结会为树立会战作风开了个好头。不久,领导小组决定:会战领导机关全部搬到萨尔图办公。余秋里和康世恩也与群众同甘共苦,住在牛棚里指挥石油大会战。

改造“夏伯阳”部队

1960年10月1日,大庆会战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了展示五个月来的会战成果,向国庆献厚礼,指挥部在“万人广场”召开了两万人的庆祝会。入场仪式上,钻井队伍身着整齐的工服,头戴铝盔,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主席台。台上的领导一致称赞:“钻井队伍真有铁人精神,不愧是火车头。”当采油队伍走过来的时候,主席台上的领导个个惊呆了,原来采油队不但队列不整齐,服装也不统一,特别是行进时遇到泥水坑,有的绕着走,有的跳过去,还有的蹦起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注水作业大队走到主席台前的时候,队伍中突然有人把帽子歪戴起来,有人还故意把上衣脱下来搭在肩上,还有人吹起了口哨,把台上台下的领导弄得莫名其妙。

石油师政委出身的张文彬看了,火不打一处来,立刻把采油副总指挥张慧智叫到台上来,劈头盖脸地训斥道:“你是怎么搞的?把队伍带成什么样了?”庆祝会结束后,张慧智连饭也没吃,就跑到注水作业大队找党支书记曲继仁算帐。曲继仁说:“我昨晚发烧三十九度多,团委小刘替我带队。谁知弄出这么大的纰漏。”张慧智立刻派人把小刘叫来。小刘正为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没想到一进门就被张慧智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一顿:“你为什么要让队伍做出吊儿郎当的样子?”小刘胆怯地说:“我看电影上夏伯阳部队就是这样,但都很勇敢,能打胜仗。”经他这么一解释,张慧智反被逗乐了,他说:“我们是野战军正规部队,不是地方游击队。你先下去当一年作业工,看游击队作风能不能打硬仗。”

小刘走后,张慧智对曲继仁说:“老曲啊,我看要打硬仗,就得先把队伍作风培养好,来个军训,怎么样?”曲继仁说:“我看行!”从此,每天早晨作业队都要进行军事训练,经过半年多的摸、爬、滚、打,他们练就了非常过硬的本领,成为油田上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书记下食堂

1960年冬,全国缺粮问题波及到黑龙江省。会战职工也要继续减少粮食定量,本来就不多的定量还要继续减少,加上一万多名家属从重灾区跑来,粮食户口都没有落上,所以就出现了“五两粮食保三餐”的困难局面。由于营养不良,许多职工出现了浮肿现象。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各单位的一把手都亲自下食堂做饭、卖饭,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油田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季铁中同志到食堂帮厨。他看见饿急了的工人,端起饭盒,大口一张,人还没离开卖饭口,粥就没了,就再给添一点。没想到,一下子很多人都拥到了他的卖饭窗口。急得炊事员又打手势又递眼色,结果还是造成粥不够卖。炊事员和他都没吃上饭。

有一次,食堂改善伙食蒸馒头,工人很早就挤到食堂,有人还敲起了碗筷。季铁中问一位青年为什么要敲?青年回答:“肚子饿。”季铁中问:“你能吃多少?”青年回答:“你给多少,我吃多少。”季铁中为了验证情况,就拿出自己的钱和粮票,买了八个馒头、半斤苞米粥和两份菜。时间不长,这位青年就全吃完了。这位青年向季铁中深深鞠了一躬说:“季书记,谢谢您让我吃了一顿饱饭。我保证拼命会战,对得起领导的关怀。”季铁中感慨很深:他知道工人饿着肚子会战,多么需要理解和支持啊!他向会战工委领导汇报了情况,自愿到原工作单位沈阳军区求援。领导同意后,他连夜直奔沈阳,要来了一车皮黄豆。黄豆运到后,按总部规定,浮肿职工每人发一缸子,一般工人每人发半缸子,让大家在加班加点时,一粒一粒地数着吃,顽强地渡过难关。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除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抓食堂外,还挑选了一批党员和标兵当炊事员。大部分食堂都做到了一清(帐目清楚)、二无(无贪污浪费)、三热一暖(饭热、菜热、汤热,餐厅暖和)。群众称赞:“书记进食堂,伙食大变样,虽然定量少,吃后心舒畅。”

光杆处长

1960年3月16日,漫天大雪。刘文明等十多名处、科级干部,接到挥师北上的命令,立即乘卡车,从高台子村出发,到萨尔图报到。一路上寒风刺骨,再加上他们坐的是敞蓬卡车,到萨尔图后,一个个冻得腿都打不过弯来。三探区指挥宋振明见来了这么多的“干将”,非常高兴。他拍着刘文明的肩膀说:“老刘,你当行政处长吧!”刘文明说:“行,你给多少人?几间房?多少东西?”宋振明回答:“人先算你一个,房子和东西一点没有。”一听这个答复,刘文明一拍大腿,喊道:“老天爷,啥都没有,你让我当一个光杆处长,我咋办啊!”宋振明说:“这我不管,五天时间,要准备五千人的吃和住,完不成任务,再找你算账。

”这时,刘文明还想解释,却被刚任命为三探区党委书记的李云拉住了衣角,小声说:“听说石油部的唐克司长现在安达,快去找他。”刘文明得到了这个消息,就像要见到救星一样,转身就去火车站,买票上了安达。刘文明到安达找到了唐克司长。唐司长问:“你是哪儿来的?找我干啥?”刘文明说:“我是萨尔图三探区来的,找你要锅、碗、瓢、盆,还要帐篷。”唐司长说:“行,给你。”刘文明见唐司长答复的痛快,就用手一指桌上的茶具说:“还要这个。”唐司长一愣,看了一下刘文明回答说:“行,你把这两个暖瓶拿去。”刘文明说:“这怎么行,一天有好几百人,上千人前来会战,两个暖瓶能干啥?”这下唐司长才明白刘文明的来意,接着说:“你要这么多东西,我解决不了。要钱,可以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