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策划那些事儿
460800000013

第13章 美国朝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后果(1)

引子:日本失去的那十年

最近网上有一个帖子,说日本原子弹爆炸是个历史大骗局,说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在广岛和长崎两地进行了土样品的秘密采集,拿回国后经化验发现这些土的土质与普通土几乎没有区别。在受到严重辐射的土地上在几百年内不可能生长植物,人在该地区生活也相当危险,这与今天广岛的事实相悖。

当然,事情的真假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就此打住,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美国朝日本投放的另一颗货真价实的“原子弹”。我们都知道,日本在战后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仅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GNP就已经是英国和法国的综合,钢铁产量与美国相当,竞争力全球第一,甚至连美国飞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日本制造的,日本的工业竞争力已超过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美国企业把产品进不了日本市场的原因归结为日本关闭国内市场,然而,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1978年为美国财政部作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造成美日贸易逆差的原因,并非日本的保护政策,而是由于美国竞争力的薄弱所致。

这种劣势,引发了美国国内“日本威胁论”的一片热潮。但是,自从一个人出现之后,这股热潮就过去了 。这个人就是罗纳德·里根。1981年,里根当选为新一届的美国总统,他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是出身于华尔街的唐纳德·里甘。

美国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逐年增加的贸易收支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就很有必要让美元贬值,通过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来减少经常项目的赤字。但是让美元贬值不符合里根政府建立“强大的美国”政策,保持美元的强势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不管美国制造企业及其利益代言人的国会议员怎样呼吁要让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和削弱国外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挽救日益萧条的国内制造业,但里根政府就是不为所动,坚持对美元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既然不能损失美国的利益,那就只能朝当时已经成为美国“眼中钉、肉中刺”的日本放颗“原子弹”了。这颗“原子弹”不是投向广岛的那颗,也不是投向长崎的那颗,而是一颗裹着糖衣炮弹、比之前那两颗还要厉害的“原子弹”。那么,这颗“原子弹”又是怎么炸毁日本经济,让日本失去了经济最有可能超过美国的那十年呢?

日本人应该说“不”

日本战败,按照战争的规律,它会走上经济萧条。并且,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在二战后又遇到了通货膨胀,重建工作基本无法开展,经济恢复速度缓慢。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2月,日本开始向对其进行托管的美国伸手求助时,才有了改善。为了抑制东京通货膨胀的局势,美国建议日本实施“紧缩通货、平衡预算”为核心的“道奇路线”。按照这个方案,日本成功地挽救了即将崩溃的经济局势,税收增长到了40%以上,为整个工业国民经济的恢复做了铺垫。

正在日本国民为努力的结果感到一丝欣慰时,一个消息传来了,朝鲜战争爆发了!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物资,双方必然会在最近的国家寻求物资支援。而根据当时战争发生的位置,日本是最佳的“军需供应”地点。也就是说,日本将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供货人。

企业家们宛若是久旱之后看到了滋润的甘露,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以抓住这个促进自己发展的良好契机。于是,日本经济因为这场家门口的战争获得了“第一次军需繁荣”,而这一切也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水岭。

依据相关记录,三年的朝鲜战争中,日本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仅在1950年,其下半年出口额就比上半年增加55%。而1950年6月至1951年底,日本对外贸易总额增长达2.8倍。等到1952年时,日本“特需收入”已经高达8.2亿美元,占该年外汇收入的66.8%。

强大的出口和军需订货,为日本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工农业生产指数迅速回升。在1950年10月时,日本的工业生产水平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而农业生产和国民生生产总值则远远超过战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朝鲜战争让日本走出了“经济阴霾”,日本开始彻底摆脱了困境, 1953年之后日本正式驶入了经济快速轨道。

日本的重新崛起,让很多国家措手不及。他们根本不相信,在一片残垣断壁之上,日本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经济的重置。而这个时候,美国却经历着周期性的衰退。特别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产品居然朝美国市场发起了猛烈的“入侵”。他们在当时非常嚣张,不但出口汽车、家电到美国,而且给美国创造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区区一个小岛国家,能够创造如此多的外汇存底,而且给美国造成这么大的经济压力,那是美国很难忍受的。而且最令美国人难以忍受的是,日本的三菱公司竟然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不是一般人可以收购的,它代表了美国精神。

不仅如此,日本在商业流通领域、运输和通讯领域、钢铁生产领域、工业设备等方面都快速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快就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日本威胁论”。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对日本的超速发展惶恐不安,甚至有人认为,日本即将发动经济领域的“珍珠港”事件。媒体成篇累牍地描写日本经济神话,经济学家们危言耸听地剖析着日本的经济野心。一个腾飞的亚洲经济大国,着实引起了欧美国家的强烈妒忌和不安。用克林顿时代的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的话来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

1989年,日本市场上开始出现一本书:《日本人应该说“不”》。该书一推向市场,即刻引起轰动。因为,其内容中写道:依据目前的日美经济形势,两国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逆转局势。日本掌握着世界上最多的资本,日本控制着世界上最尖端的军事技术,还有什么理由不强硬起来?依据目前日本占据的优势地位,政府官员应当从过去的屈从转为同美国抗衡,应当能在认为亲美的措施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对美国说“不(No)”,而不是继续再在国际事务上表现得如此软弱、如此一味地忍让和妥协。

一本对美国绝对权威质疑的书,就这样将全新的“叛逆思想”传递到每个日本人的思维当中。本书的作者日本政坛硬派人物石原慎太郎更明确地对读者说:“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完全没有必要再在美国人面前唯唯诺诺。” “我希望我们能理直气壮地拿出我们应有的姿态。该说‘no’的时候不说‘no’,这样的外交政策绝对是无益于日本的。”

“发自肺腑”的呼声得到了众多日本人的钦佩,也引发了一阵抢购热潮。东京一时洛阳纸贵,书架之上屡屡销售一空。后来,此书再版9次,并被翻译成英语等多种语言传播到许多国家。

尖锐的论调,很快也传到了美国。讽刺的是,这本书给美国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根据当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这本书的反应是十分震惊,他们没有想到一直表现“和善”、“认真”的日本人,居然将美国看成假想敌。大多数人都认为自此开始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将进入一个脆弱而紧张的时期。

自然,美国的官员们对这本书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甚至《纽约时报》将此书列为美国国会议员和国防部官员的必读书目。不过,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民众那般惊恐。相反,他们透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一个私底下真实的日本。这次,美国深深地感到,应当适时给日本一个教训,让它认清楚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者。

广场协议:结束日本经济繁荣的圈套

面对如此强势的日本,美国为自己当初的援助日本的行为后悔不已。因为扶植日本只是为了利用日本来控制亚洲的经济,挟制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倘若没有美国,它不可能如此神速地让经济得到复苏。如今,一向对美国说“Yes”的“忠实仆人”有些看不起自己的主人了,还打算要脱离美国单干。面对日本的强势,美国人怎么可能会任其在自己的眼底下嚣张呢?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超限战发生了,即国际金融炒家和美国政府合谋攻击日本!

而日本,依然在骄傲的繁荣中毫无知觉。当时,日本的国内经济实力逐渐雄厚,贸易出口发展繁荣,在国际竞争领域上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并且,它还拥有着全世界经济的最高增长率。在金融领域助力推动下,日元背后积蓄了强大的升值动力。1985年9月,按美国预先设定好的内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五个国家在广场酒店联合签订了“广场协议“。日本因众多产品的出口而积累了大量的外币,美国就忽悠日本说以前低估了日本,要日元升值。日本的金融业根本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要日本签字肯定就已经输了。但是日本人还真的签了,签字的结果就等于是日本政府用自己的名义昭告全天下的金融炒家、国际金融大鳄们:同志们,日币要升值了,而且是由日本政府担保。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相对于日元的汇率就下跌了20%。1987年时,跌到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这时候,一场好戏上演了。表面上,“广场协议”是要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实际上,美国是希望利用美元贬值来打击在美国拥有众多资产的日本投资者。

随着日元持续而急速的升值,大规模的国际热钱逐渐流入日本,投资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方面,日本人认为日元的“硬挺”将带来两大市场蓬勃的发展。例如,“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众多股票和房屋都受到追捧,进一步导致股市和房地产价值发生上涨。日本人开始喜欢上了投机,喜欢上了被鼓吹起来的繁荣。另一方面,日本开始出现泡沫经济,据统计,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同两大市场的增幅差距越来越大,并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986年1月,日本股市进入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竟然飙升到39000点!而同时,日本房市里,全日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调约1倍,住宅用地价格攀升约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