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策划那些事儿
460800000007

第7章 新型大盗索罗斯—提款不需要抢银行(2)

但是,真正给索罗斯以后的投资生涯带来重大转变的并非这两只基金,而是他遇到了另外一个魔鬼——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吉姆·罗杰斯。1973年,两人离开了Arilhod&S·Bleichrocoer公司,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他们订了30种商业刊物,收集了1500多家美国和外国公司的金融财务记录。拿到资料之后,罗杰斯每天都要仔细地分析研究20~30份年度财务报告。经过分析,罗杰斯发现了当时很少有人关注的银行股票非常具有潜力。虽然当时银行的信誉不好,管理落后,但是从名牌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正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正着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的赢利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从当时的市场来看,银行股票的价值显然被投资者大大低估了。认清这一状况之后,索罗斯果断地大量买进银行股票。一段时间以后,银行股票开始大幅上涨,索罗斯获得的利润也达到50%。他的准确分析和果断出击,终于获得了高额回报。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入侵。由于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战争技术已经过时,因此遭到重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通过这场战争和以色列的大败,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会有过时的一天,只要美国国防部门有忧患意识,绝对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所以,罗杰斯开始与国防部官员以及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频繁接触,并大量投资联合飞机、格拉曼、诺斯罗普、洛克洛德等公司的股票,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除了正常的低价购买、高价卖出的标准投资手段之外,索罗斯和罗杰斯还特别善于卖空。与雅芳化妆品公司的交易,就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这一才能。为了达到卖空的目的,索罗斯基金以每股120美元的市价借了雅芳化妆品公司1万股股份。经过一段时期的震荡,该股票开始狂跌。两年以后,索罗斯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买回了雅芳化妆品公司1万股的股份。通过这笔交易,索罗斯基金每股收益达到100美元,总利润高达100万美元,几乎是所投入资金的5倍。

由于索罗斯和罗杰斯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彼此的投资天赋,他们的基金业务没有哪一年是失败的。索罗斯基金的发展呈现出量子般的增长速度,到1980年12月31日为止,索罗斯基金的增长率高达33.65%,而当时的标准普尔综合指数同期仅增长47%。这样的记录,这样的成就,令世人惊叹。

但是罗杰斯走了之后,索罗斯遭受了他金融生涯最大的一次失败。他原本以为美国公债市场会出现一个较大的上升行情,于是找银行借短期贷款大量购入长期公债,希望趁机大捞一把。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保持强势,银行利率在不断地快速攀升,已远远超过公债利率。索罗斯所持有的公债每股损失了3~5个百分点,量子基金的利润首次下降,幅度高达22.9%。面对失败,大批投资者持悲观态度,纷纷弃他而去,带走了将近1.93亿美元,这相当于公司近一半的资产。索罗斯心生悲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甚至想到要退出市场,去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饱受了沉痛的打击,索罗斯开始用哲学的思维来重新审视金融市场的运作状况,寻找自己的失败的原因。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了解的逐渐增加,索罗斯发现自己被以往的经济学理论给蒙蔽了。

按照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市场是理性的,是按照逻辑规律运行的。只要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每只股票的价格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理性的计算得到精确的市值,可以依据这些分析理性的挑选出最优的股票进行投资。他们认为市场价格总能正确的折射或者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仍不明朗,也不会偏离他们的预测。只要经济理论掌握好了,经济规律了解透了,就万事无忧了。

但是,经过对华尔街的考察,索罗斯发现以往的那些经济理论根本不切实际。真实的金融市场充满动荡,十分混乱,仅仅靠数学公式来控制错综复杂的金融市场,显得过于天真,并且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不太彻底。投资者对某只股票的态度,不论喜好还是痛恨,都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跌。因此,市场价格也并非总是理性的,自然也就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反,它往往会因为投资者以偏概全的推测而忽略某些未来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所以,许多投资者会一败再败,明明实际与自己的预测大相径庭,却找不到原因。发现了失败的根源之后,索罗斯便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经济观念。

1981年1月,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索罗斯通过对里根政府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盛—衰”序列,便开始果断投资。事实证明了索罗斯的预测是正确的,美国经济在里根新政策的刺激下,“盛—衰”序列的繁荣期已经初现。1982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从中获得了巨额回报。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至此,索罗斯已逐步从1981年的失败阴影中走出来,大步向前。

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元表现得更加坚挺,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因此急剧攀升,财政预算赤字也在逐年增加,索罗斯预测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一场经济风暴将会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暴风骤雨的时候,正是弄潮儿展示身手的大好时机,索罗斯决定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搏击一场,因此,他一直密切关注着政府及其市场的动向,寻觅新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一向坚挺的美元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因为油价下跌,美国通货膨胀有所回落,相应的,利率也将下降,这也将促使美元贬值。索罗斯预测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同时,他还预测德国马克和日元即将升值,他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从1985年9月开始,索罗斯开始做多马克和日元。他先期持有的马克和日元的多头头寸(头寸,是一种市场约定,承诺买卖外汇合约的最初部位,买进外汇合约者是多头,处于盼涨部位;卖出外汇合约为空头,处于盼跌部位。头寸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达7亿美元,已超过了量子基金的全部价值。由于他坚信他的投资决策是正确的,在先期遭受了一些损失的情况下,索罗斯又大胆增加了将近8亿美元的多头头寸。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只是索罗斯看清了牌局,他每天要做的不是祈祷上帝的保佑,而是依然密切地关注市场和政策动向,守候即将到来的胜利。

到了1985年9月22日,温暖的阳光终于照到了索罗斯的脸庞。美国新任财长詹姆士·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英国的四位财政部部长在纽约的普拉扎宾馆开会,商讨美元贬值问题。会后五国财长签订了《普拉扎协议》,该协议决定通过“更紧密地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低估美元价值,迫使美元贬值。这个消息,让索罗斯绷紧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

《普拉扎协议》刚刚公布,市场便做出积极回应。美元汇率从239日元降到222.5日元,降幅为4.3%。这一天,美元贬值使索罗斯一夜之间狂赚4000万美元。事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美元一路贬值。10月底,美元已跌落13%,1美元兑换205日元。到1986年9月,美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53日元,这个结果足以让索罗斯放声高歌。在这场金融行动中,他前后总计获得将近1.5亿美元的收益,大获成功的量子基金顿时在华尔街声名鹊起。 从1984年到1985年的这一年时间,量子基金已由4.489亿美元上升到10.03亿美元,资产增加了223.4%。索罗斯的这一业绩,使得其个人资产也迅速攀升。据披露,索罗斯在1985年的收入达到了9350万美元。在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地区收入前一百名富豪排行榜上,索罗斯名列第二位。

1986年,索罗斯继续高歌猛进,量子基金的财富增长了42.1%,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本人从公司的收益中获得2亿美元的回报,身价倍增。至此,他正式走上神坛,成为华尔街乃至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人物。他的“索氏投资理论”被人反复研究,索罗斯也被奉若神明。

黑色星期三:英格兰银行刻骨铭心的一天

1992年9月18日,黑色星期三的下午,气氛越来越阴沉。英国认输,英镑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自由浮动。意大利明确表示会紧随其后。

索罗斯笑了,他看起来像个天才。伦敦《每日邮报》将索罗斯的赌注公之于众,它的头版头条印着醒目的标题——英镑崩溃,我狂赚10亿!很快,索罗斯的房子就被记者和摄影师给包围了。不到5个星期,英国的公众以及全世界都知道了索罗斯的举动。一下子被公布于众,索罗斯虽然有些尴尬,但也无法掩盖恶作剧式的自我满足感。

在黑色星期三之前的两周内,索罗斯和英国政府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具风险的一次扑克牌游戏。

众所周知,在全世界的经济活动中,英镑一直作为主要货币在市场流通,在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英格兰银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必然成为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谁放言将挑战或者觊觎这个庞然大物的话,肯定会被旁人嘲笑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力”。然而,索罗斯是个例外。

1989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的声音传遍世界,当人们都在高调预测一个新的、统一的德国将会迅速崛起和繁荣时,索罗斯却冷静地发现,由于新德国要重建原东德,必将经历一段经济拮据时期。德国将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处的经济难关。

1990年,英国宣布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因为索罗斯的理论之一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认知造成的,错误的认知能够引发市场的反身性行为。所以,他很快就意识到,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相互约束,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来干预市场。这一切都是以德国马克为核心的。英国政府错误地以为德国中央银行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支持英镑,但是索罗斯认为德国中央银行会因为本国的特殊情况放弃对英镑的支持,不会降低利率。而其他投机者的行为将是随波逐流,为市场的反身性行为创造条件。“在一个自由波动的汇率机制中,投机交易将越来越有分量,投机在性质上变得更加随趋势而动,进而导致汇率的更大波动,最终汇率机制崩溃。”

并且,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因为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极高的代价来维持高汇率来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这直接导致了英国对德国的依赖,同时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