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治病,无病防身
461300000014

第14章

百病生于气

这里的“气”指情绪。《黄帝内经·素闻》中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气都跑到了上边,到了头上,那么脑血管就很容易破裂;发怒时气往上走,那么下边的气就虚了,表现出来的症状为大便不成形、吃什么拉什么。

喜则气缓。人如果过度欢喜,就会出现心神涣散的症状,气就会散掉,老年人逢年过节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一般很难见到儿女,节假日时突然见到了就容易“喜则气缓”,气往外散,再加上过节吃点好东西脾胃之气不足,心脏病就很容易发作。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

恐则气下。生活中,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了,就是“恐则气下”的一种典型表现。人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会往下走,人体一下子固摄不住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惊则气乱。人突然受到惊吓时心会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惊慌失措,气机紊乱。在中医看来,人容易受惊吓是胃病的一个表象。现在所说的很多精神症状都表现在胃、肾两经上,比如很多精神病人喜欢跑到高处大声喊叫,很多人喜欢去K歌,都是因为他们的脾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的话,人体之气就会凝滞不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说,生气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人生过气后都会有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经常生气,就会对健康有很大损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不生气,遇事看开一点,把名利看淡一点,不争不抢,家庭琐事更要以大度为本,这样才能涵养自己的身体。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可能会不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

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就会出汗。由于夏天阳气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里面是寒虚的,是阴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但是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就会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会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张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别碎。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的通调一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另外,自古以来,民间就很讲究吃东西养生。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去养,因为种子是最有生发的力量的。而夏天,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伤胃气,而到了冬天,人们的居住环境、穿衣都以保暖为主,这时体内是一个热的格局,所以可以适当吃一些凉的东西,来改变内热的状况。

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

民间有“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的说法。拔罐具有驱寒祛湿、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扶正祛邪等功效,是一种被民间老百姓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拔罐有两种:一种是火罐,一种是抽气罐。不管哪种拔罐方法,其基本原理都是使罐中的气压低于所扣皮肤内部的气压,在所扣皮肤的内外形成一种压力差,罐中压力低,而人体皮肤内的压力高,因而使皮肤内的气体冲透皮肤泄向罐内。

拔罐疗法不但可以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数百种内外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尤其一些慢性病,拔罐疗法效果更显著。对于常见病来说,拔罐也可以很快见效。

1.感冒。感冒以后,常见表现是头昏、鼻塞、肩背酸痛,这时在肩膀和后背上拔上几个火罐,立时会感觉肩背松快、头脑清醒。

2.慢性咽炎。关于这种慢性病,药物治疗见效很慢,而且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如果经常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罐,很快就会有所好转。

3.慢性鼻炎。在后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治疗,效果非常好。

4.痛经。拔罐对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淤型的痛经效果明显,可在腹部的中极、归来、天枢穴和背部的肝俞、肾俞穴上拔罐。

拔罐还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最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的常用疗法。

一般来说,拔罐以后,身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颜色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罐斑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若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淤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

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淤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

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

对于身体健康者,一般来说,罐斑多无明显变化。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拔罐时注意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拔罐时间要掌握好。一般而言,拔罐时间应掌握在15~20分钟。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2.拔罐时,要脱掉衣服,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另外,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员,在拔罐时尽量不要走罐。

3.取罐时不要强行扯罐,正确的做法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这样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

4.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5.皮肤上一次拔罐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在同一部位再拔。骨突出处也不宜拔罐。另外,下列人员不可拔罐:

孕期、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春要暖,秋要冻,一年四季不害病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的养生保健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总结,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那么,春天为什么要“捂”呢?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从中医角度讲,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不断往外宣发,皮肤毛孔也刚开始舒张开放,这时如果过早脱掉棉衣,那么刚刚张开的毛孔会闭合,影响人体气机的生发。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另外,秋天是主收敛的,气血开始往里走,毛孔也应该跟着闭合以更好地收藏,如果你过早地穿上厚衣服,毛孔就会开放,这就很容易生病。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另一方面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

一天三枣,终身不老

我国民间一直有“一天三枣,终身不老”的说法,这是对枣的营养价值的肯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

红枣是一种营养佳品,有“百果之王”之美誉,常入药。其具体功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健脾益胃

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