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治病,无病防身
461300000019

第19章

正气一足,有病祛病,无病强身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正,即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一般来说,凡正气不足的人,汗毛孔(腠理)容易松弛,失去其护卫表皮的功能作用,因而最容易感受四时流行之气,使四时之气自表皮而入;发则会出现咳嗽、流涕、头昏,或发热、怕风等伤风症状。此外,有的病人小便点滴不畅、滴沥不尽一天数十次,这也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有癃者,一日数十漫,此(正气)不足也”。

邪,又称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淤血、痰饮、宿食、水湿、结石等,具有伤害正气、引起疾病的破坏作用,即所谓的“邪气发病”。身体发热如火炭般热,颈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盛,呼吸喘促而气上逆,这些都是邪气亢盛有余、正邪两旺的现象。

一般来说,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就会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的损害起着抵御及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正邪的斗争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症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与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即邪气增长而亢盛,经过斗争,邪胜正虚,则正气必然虚损而衰退;正气增长而旺盛,经过斗争,正胜邪退,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

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也像国家之间的打仗一样。一个国家要想抵御住外敌的入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国防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正气充足,病邪是不可能侵犯你的。这就是中医理论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它的强弱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先天之本与后天之力。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巩固好后天之本,养护体内的正气。正气虽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但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正气的过程,有一天正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因此,养生就要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好好养护正气,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调摄胃气,才能驱邪扶正

想要强身健体,让自己正气充沛,从而不畏惧一切外来的“邪气”,我们就不能不重视调摄胃气。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脾胃与人的元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元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元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得来。

李时珍说:“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意思是在强调脾胃是五脏升降的枢纽。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元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导致患病。

中医说,“食助药力,药不妨食。”意思是说食物与药物两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患病吃药时,必须要有合适的食物来滋养脾胃,才能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因此,“用药时时顾及保护脾胃,治疗则处处兼顾脾胃。”因此,人一定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除了李时珍外,还有很多著名中医谈到调摄胃气的重要,例如,李东垣,他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他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说饮食不能过饱,否则会伤脾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引起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人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总结的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此外,要养保养脾胃,调摄胃气,人应该要多吃五谷杂粮,尤其是豆类。《本草纲目》中记载,白粥、粳米、绿豆、小豆之类,都能淡参利小便。现代医学认为五谷杂粮里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帮助肠道蠕动,排除毒素,预防便秘。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吃五谷杂粮要以新鲜者为好,一方面新鲜粗粮营养物质含量较丰富,另一方面新鲜粗粮不易被黄曲霉素所污染。久置的粗粮易霉变,不但不能防癌,其中的黄曲霉素还有可能诱发肝癌。

清淡饮食以养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清淡饮食的前提条件为:食物应该多样化,主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满足人体基本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倡清淡少盐,对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加以控制,才能养胃保胃,真正地促进健康。

养精补气提神,培固正气的三大法宝

“精”,米字旁加一个青。米就是粮食、稻谷;青代表的是音,所以念精。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质。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里说,精是身体的根本,没有这种最基本的物质,就不可能有人的身体。

精分先天的肾精和水谷化生的后天之精,养精就要两者兼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节制性欲,房事太多会耗散精气;注意饮食,平时多吃一些养精的东西,例如,黑芝麻、山药、核桃等。照着这两点做下去,就能培固人体的正气,积精全神。

“气”的繁体字是“氣”,米是一种物质,一种精微的物质。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

气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在身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养气呢?调适呼吸是最重要的养气方法。中国的养生是以呼吸为主,肢体运动为辅,深长匀细地慢呼吸,可以降低人体基础代谢率和器官耗氧量。久而久之,有助于提高体质和延长寿命。对此,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中会有详细的介绍。

什么是神呢?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神是指生命活力的一切外在表现,狭义上的神,专指心神。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这种广义的神包括魂、魄、意、志、思、虑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体现人的健康状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表现,也是生命力旺盛的体现。神旺则神强,神衰则身弱;神衰则活,神去则死,养生就要养神。怎么养呢?具体要做到五点。

1.心态平和

所谓心态平和就是清静、少欲,做到恬淡虚无。说起来简单,但真正的让心态平和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介绍了一个实用的方法:手搓脚心。为什么呢?神对的是心,而手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通过的地方;精对的是肾,在我们的脚心有一个穴位叫涌泉,而肾经是斜走于足心的。如果让两个穴对搓,那么心肾相就会交,精神则内守,当你的精和神都特别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心态平和,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2.心情快乐

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人生的满足感,只有你心里高兴了,满足了,你就可以变得快乐,这就是“境有心造”。怎么做到这一点呢?经常保持微笑,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洗脸,要对着镜子,向镜子里的你微笑。为什么要在起床的时候向自己微笑呢?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刚起床时是人从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的分界线,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渡时刻,这个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态,或者经常鼓励自己,那么这一天你就可以变得很愉快,很快乐。

3.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颗淳朴、天真的心。一个人只有保持这种善良的本性,才能健康快乐,试想一个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没有一点仁爱之心的人,他能快乐吗?一个不快乐的人又怎能健康呢?

4.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是养心调神的关键。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私利蝇营狗苟,他的精神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而要达到心胸开阔就要学会忍让,要宽容,把心放大,这样他的神才会安宁下来,就不会郁闷,不会困惑了。

5.心灵纯净

心灵纯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地快乐健康起来。但如今很多人俗务缠身,追名逐利,每天忙乱、焦虑、孤独、郁闷。心灵的清浊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决定我们的幸福指数。每个人最后都要“撒开手去”,带不走任何东西,所以现在我们与其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倒不如静下心来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