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该淘汰了
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饭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少吃点饭,多吃菜。”而我们也很乐意这样的“关爱”,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菜是好东西,比饭好吃也比饭有营养,还能控制体重。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菜比饭的营养更高吗,多吃菜、少吃饭就能防止发胖吗?
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每天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
另外,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的过度蓄积,而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米、面等主食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很少,人们往往是从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脂肪。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容易造成热量蓄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应当至少吃6两米饭。如果我们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没有,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少吃饭,多吃菜”的观点,把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地搭配。
运动要适量,过量反有害
“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的这句名言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人,让“运动有益于健康”的说法也甚嚣尘上。那么果真如此吗?
现代许多繁忙的都市人都在夜间进行运动,人体经过了一整天的体力消耗,到了晚上必定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供运动。因此运动时身体必定是调动储存的肝火,加上运动的激发,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在夜间九十点钟停止运动后,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让这种亢奋状态消除,才可能入睡。由于肝火仍旺,这一夜的睡眠必定不安稳。这种运动对身体不但没有任何益处,如果形成习惯,反而会成为健康的最大杀手。多数人都以为运动可以创造能量,所以才能在运动之后精神特别好,殊不知完全是透支肝火的结果。
古人有“冬不潜藏,春必病温”之说。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温养脏腑的好时期,此时应尽量减少活动,否则春天就会生病。
有一位年轻的女孩,为了增强体质便开始锻炼,冬天也不例外。冬天时,这位女孩每天要打两三个小时的乒乓球,每次都会出一身大汗,自己感觉身体很舒服。她的一位中医朋友嘱咐她赶紧停止运动,否则来年必病。但是她认为只有运动才能健康,所以没有理会,照样坚持运动。冬去春来,女孩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还频频感冒。等到冬天又一次来临时,年轻女孩便听从朋友的话,没再运动。来年,她的健康状况果然有了明显的好转。
此外,过量运动也是不利健康的,是众多疾病的根源。
运动,尤其是大量运动是要耗费人体大量气血的。我们知道大量的精气储藏于人体深处,它持续缓慢地供应着人体的日常生活所需。大量运动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气血的损耗,会逼迫人体把原本应该储藏起来慢慢使用的精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以维持人体的需要。年轻时运动过度,可能当时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岁数大了的时候很多疾病就可能找上门来。这在那些专业运动员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龄稍大后身体出现的问题比常人多。
运动有益健康,关键在度,不要盲目相信所有的运动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一定要把握好适量的原则。每日取平缓之法,活动活动身体,既促进经络中气血的流通,又不损耗气血,这才是正确的运动之道。
此外还要选择最佳的运动时间,那么,什么时间锻炼比较好呢?
早晨时段:晨起(日出后)至早餐前 ;
上午时段:早餐后两小时至午餐前;
下午时段:午餐后两小时至晚餐前 ;
晚间时段:晚餐后两小时至傍晚(日落前)。
健康大敌:天黑不睡觉,天亮还在耗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熬夜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知道,人体各项器官都有一定生物钟,如果晚上11点以后还不睡觉,那么会打破正常的规律,出现疲劳、失眠、免疫力下降、肠胃消化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系统虚弱等现象。
熬夜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但是有时候,因为任务紧急,而工作没完成、事情没办完,又不得不加班时,就要学会正确的调补,以将危害降到最低。
熬夜时,大脑需氧量会增大,这时应该让室内保持空气通畅,并有一定湿度,可以不时做个深呼吸;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稍微休息一下,这样可以让心火沉下去,肾水升上来,达到心肾相交,可谓是午休一刻值千金。
熬夜会使人的肠胃循环变差,所以如果你要熬夜时,晚饭一定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吃得太油腻,要以清淡为主。例如,可以吃些能帮助保护脑细胞,迅速恢复精神和体力的胡萝卜,胃肠不好和睡眠不好的人可喝枸杞子泡的热茶或菊花茶等。
熬夜时的皮肤护理也很重要。一般而言,皮肤从晚上10~11时之间进入保养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最好彻底清洁皮肤并涂抹乳液,这样,即使皮肤不能正常入眠,也能得到养分与水分的补充。
对女性而言,熬夜可以出现黑眼圈、眼袋等一系列的容颜问题。所以,女性朋友除了要做好熬夜的肌肤护理外,还要做好熬夜后的补救措施:
1.睡前或起床后利用5~10分钟敷一下脸(可使用保湿面膜),来补充缺水的肌肤。
2.起床后洗脸时利用冷、热交替法刺激脸部血液循环。
3.涂抹保养品时,先按摩脸部5分钟。
4.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枸杞子茶,有补气养身之效。
5.做个简易柔软操,活动一下筋骨,让精神旺盛起来。
6.早饭一定要吃饱,但是不能吃凉的食物。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那些因为熬夜而猝死的人。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心脏出了问题。从猝死的表面现象来看,把原因归咎为心脏没什么可说的。但你想过没有,心脏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动力呢?心脏的动力来源于人体精气,长期熬夜,人体精气不仅得不到补偿,反而会更多地耗损,精气亏到极致之时,就是人的死亡之日。
所以,为了防止精气亏损,我们早早上床睡觉,早早起床做事,避免熬夜,如果一时改变不了习惯或非己所愿时,也最好不要经常性、连续的熬夜。
时髦的“食物相克”其实大多是忽悠
近年来,关于“食物相克”的书籍一直不断涌现,销量也都不错,其中的很多说法让人很惊讶,例如,我们经常吃菠菜豆腐汤,但菠菜和豆腐就是两种相克的食物,牛奶和鸡蛋、土豆和牛肉也会相克……但是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都这么吃,也没听说哪里有人吃出病来的,难道这些吃法都是错误的吗?而这些“食物相克”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些所谓“食物相克”的来源,无非是以下几个理论支撑:用现代的营养学理论,像如何产生沉淀、造成不能吸收、如何破坏营养成分,来证明相克有理;用西医的理论,谈生化反应、器官细胞等,用这些深奥的道理来论证;用中医的气血、归经等来证明;或者根本不讲任何道理,只是说身体会产生不适。其实,食物相克并不会导致“中毒、死亡”等严重后果,特别是对于正常体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吃东西应该是没有禁忌的。
当然,不同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或化学成分在人体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确实存在相互影响,导致某些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吸收与利用,这是正常现象,不应该成为“食物相克”的依据。
在目前很多书中所谓的“食物相克”,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存在明显的错误。如羊肝与红豆同食会引起中毒;马肉和驴肉不能同食,否则会得伤寒等。这些错误都很明显,而且很少有人会去尝试,问题不是很大。
二是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如豆浆与鸡蛋不能同食,否则影响鸡蛋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牛奶不能与果汁同食,易影响牛奶的营养价值等。这种情况最易得到老百姓的认同,误区很多。
鸡蛋与豆浆相克。鸡蛋的蛋清里含有黏性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这个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大豆中确实存在胰蛋白酶抑制剂,不仅能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还会造成腹胀、腹痛与腹泻。但是,胰蛋白酶抑制剂不太耐热,只要加热时间足够,就会被破坏。所以,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混合食用,有助于产生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仅能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可减少蛋白质被分解、代谢为能量的量,减少含氮物质的产生,降低了肾脏的负担,对机体反而有利。
牛奶与果汁相克。果汁属于酸性饮料,能使蛋白质凝结成块影响吸收,降低牛奶的营养。实际上,凝块是食物内部膨胀的结果,食物膨胀后会产生很多细微的孔洞,这些孔洞能够使分解蛋白质的酶进入其内部,从而增加了酶与蛋白质的作用面积,使食物更容易消化与吸收。
三是确实有道理,但也应分清不同的情况,如菠菜与豆腐不能同食等。
这是最符合营养道理的一条食物相克的理论。因为菠菜含有较多的草酸,能与豆腐中的钙结合成草酸钙沉淀,影响豆腐中钙的吸收。其实,如果喜欢一起吃,可以先将菠菜用开水焯一下,除掉多余的草酸,再和豆腐凉拌做汤,不但不相克,还会对身体有好处呢。
总之,食物相克不是全无道理,但是也不会像很多书中说的那样有生命危险,而是某两种食物一起吃可能会使营养有所抵消,这也是很多人推崇“食物相克”的主要原因。如茶叶中的鞣质可干扰食物铁的吸收,菠菜中草酸可降低食物中钙的吸收,但是这种相互间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现象。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拒绝吃某种食物,养成均衡的膳食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偏食或者好东西就吃很多,这样造成的危害比“食物相克”更严重。
另外,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偏于某种体质的人,应该听从医嘱,适当的忌食一些食物是必要的。
“烫”出来的病——食物“趁热吃”未必好
有些人喜欢热食,吃什么都是越烫越好。殊不知生物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适宜的温度越严格。所以,食物要在合适的温度内被摄入,才能确保身体健康。
中医从不主张饮食过热,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能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和热饮热食可能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中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次;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喝“工夫茶”,也是趁热饮用;移居到新加坡的中国福建人后裔仍有喝热饮的习惯;太行山区的大碗热粥也是趁热才吃。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均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的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饮食还有粗、快、硬等特点。日本奈良等食管癌高发区还有吃热茶煮米粥的习惯,并且爱吃蕨菜,这也是相关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