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脏地密码
461400000009

第9章 健康食中来,四性五味滋养五脏六腑(1)

五味入五脏,均衡进食最养生

食物有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食物的味道不同,其作用也各有区别。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灵枢》有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又有:“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例如肝宜甘,因为甘味可以缓解肝气的劲急;心宜酸,因为酸味可以收敛心火;肺宜苦,因为苦味可以助肺气肃降;脾宜咸,因为咸味可以使脾不会运化过度;肾宜辛,因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肾水之阳气。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五味各不相同,均衡进食各种味道的食物对健康十分有利。

1.甜入脾

食甜可补气养血、补充热量、解除疲惫、调养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和心血管病患者宜少食。甜味的食物是走肉的,走脾胃。孩子如果特别喜欢吃糖,说明其脾虚。如果病在脾胃,就要少吃甜味的食物和油腻的食物,因为这样的食物会给脾增加代谢负担,使脾更加疲劳。但是甜味食物具有滋养、强壮身体,缓和疼痛的作用。疲劳和胃痛时可以试一试。

2.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促进消化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和软化血管的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等食物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也具有美容增白的作用。

3.苦生心

苦味的东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如果病在心上,就少吃苦味食物,让心生发一下。但苦味食物可以清热、泻火。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以治疗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

4.辣入肺

辣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等食物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流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例如葱姜善散风寒、治感冒,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但患有便秘、痔疮和神经衰弱者不宜常食。辛类的食物是走气的。肺主气,如果肺出现了问题,就不能吃辛味食物。

5.咸入肾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咸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因此,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咸类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咸,这样才能把骨养好,把肾养好。

五色补五脏,食“色”有道理

中医有五色补五脏之说,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黄帝内经》中说:白色润肺,黄色益脾胃,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黑色补肾。不同食物的颜色代表了它们不同的质地,这和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食物的颜色来调理饮食,以达到补养五脏六腑的目的。

肺色是白色,属秋天。白色的食品有补肺的作用。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咳、益气滋阴的功效。白色的牛奶、豆浆富含蛋白质和钙,是营养型食品,宜每天进食。大米和小麦是人类的主食,含淀粉和蛋白质,亦需每天食用。但冬瓜相比于南瓜,白木耳相比于黑木耳,白萝卜相比于胡萝卜,白薯相比于红薯,蛋清相比于蛋黄,则多少显示出白色食物在营养上略显单薄。因此,白色食物最好作为配料与其他有色食物搭配食用,以求取长补短。

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黄色的食品能补脾。特别在长夏和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应适当多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补益安中,理气通窍。这些食物可维护上皮组织健康、保护视力、抗氧化。

心色是赤色,属夏天。红色的食品养心入血,并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尤其在夏天,养心更为重要。应适当多吃山楂、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心里美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肝色是青色,属春天。青色食品多补肝。在春天应适当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品。

肾色为黑色,属冬天。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的作用。冬季适宜养肾,因此,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特别是机体渐渐出现衰退现象的中老年人,应该多选食黑色食物。

另外,还有两种颜色:蓝色和紫色。蓝色食物可以稳定情绪,蓝色的食物并不常见,除了蓝莓及一些浆果类外,一些白肉的淡水鱼也属于蓝色的食物。虽说蓝色的食物有镇定作用,但吃得太多会适得其反,因为冷静过度会使人情绪低落。为避免失控,进食蓝色食物时,可以放点橙色的食物,如用香橙之类伴碟,便保证不会有问题了。

甘蓝、茄子以及紫菜等紫色食物都含丰富的碘,可以延年益寿。除此之外,紫色食品还是男人的最爱,例如洋葱就是著名的壮阳食品。另外,紫色的葡萄更是为皮肤的养护和心脏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葡萄中富含维生素B1、B2,能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

人参善补气,脾肺皆有益

人参是举世闻名的珍贵药材,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它是能长精力、大补元气的要药,更认为多年生的野山参药用价值最高。

《本草纲目》记载:“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其功重在大补正元之气,以壮生命之本,进而固脱、益损、止渴、安神。故男女一切虚证,阴阳气血诸不足均可应用,为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既能单用,又常与其他药物配伍。

一味人参,煎成汤剂,就是“独参汤”。不过这种独参汤只用于危急情况,一般情况下切勿使用。另外,它常常需要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提气需加柴胡、升麻;健脾应加茯苓、白术;止咳要加薄荷、苏叶;防痰则要加半夏、白芥子;降胃火应加石膏、知母等。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参还是以补为主,《本草纲目》中记载它的主要功用有:

1.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等。表现为气息微弱、呼吸短促、肢冷汗出、脉搏微弱等。

2.补肾助阳。人参有增强性机能的作用,对于麻痹型、早泄型阳痿有显著疗效,对于因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皮层型和脊髓型阳痿也有一定疗效,但对于精神型阳痿无效。可用少量参粉长期服用,或配入鹿茸粉、紫河车粉等助阳补精药同用,其效甚佳。

3.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不足,气短喘促,少气乏力,体质虚弱。

4.益阴生津。治疗津气两伤、热病汗后伤津耗气。

5.安神定志。人参能补气益血,故对气血亏虚、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皆有疗效。

6.聪脑益智。人参能调节大脑皮层机能,改善记忆,增强智力,可用于头昏健忘、记忆下降、智力减退、脑动脉硬化的治疗。

体虚的人可以用人参煮粥。用人参3克,切成片后加水炖开,再将大米适量放入,煮成稀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或白糖服食,可益气养血,健脾开胃,适用于消化功能较差的慢性胃肠病患者和年老体虚者。

茯苓性平和,益脾又安神

茯苓是菌科植物,生长在赤松或马尾松的根上,可食也可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性平、味甘淡,功能是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水肿等症。如果用牛奶等乳制品调和后食用,能增添它的美味与营养。

北京名小吃茯苓饼就是以茯苓为原料制成的。相传慈禧太后一日患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等为原料,加以茯苓霜,再用淀粉摊烙外皮,精心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十分满意,让这种饼身价倍增。后来此法传入民间,茯苓饼就成了京华名小吃,名扬四方。

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称得上是两全其美。茯苓利水湿,可以治小便不利,又可以化痰止咳,同时又健脾胃,有宁心安神之功。而且它药性平和,不伤正气,所以既能扶正,又能祛邪。用茯苓做成的食物都很美味,以下介绍两款。

茯苓栗子粥

材料: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

做法: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功效:茯苓可以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这三者同煮就可以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茯苓麦冬粥

材料: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

做法: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

功效:苓能补脾利湿,而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这三者同煮,就可以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杏仁补肺、润肠又养颜

中国人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就叫他“杏林高手”,此语出于三国。当时名医董奉常为人免费治病,病人家里为酬谢他,就在其宅旁种杏树一株,数年后,蔚成杏林,号称“董仙杏林”。从此,杏林即成为中医界的誉称。

杏的种子杏仁,又名苦杏仁。《本草纲目》记载,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有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之功效。李时珍说:“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古代医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建议老年人逢到寒来暑往的季节,多吃杏仁。这个方子,对头晕者也有奇效。

杏仁分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种,临床应用多以苦杏仁为主。苦杏仁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治疗肺病、咳嗽等疾病;甜杏仁和日常吃的干果大杏仁偏于滋润,有一定的补肺作用;杏仁还有美容功效,能促进皮肤微循环,起到润泽面容,减少面部皱纹形成和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另外用其制成粉霜乳膏涂于面部,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皮脂膜,既能滋润皮肤,保持皮肤弹性,又能治疗色素痣等各种皮肤病。

我们平时如果偶感风寒,咳嗽不止,也可以试试杏仁茶和百合杏仁粥。

杏仁茶

材料:甜杏仁、糯米面、白糖各适量。

做法:将甜杏仁磨细备用,锅中加清水适量煮沸后,放入甜杏仁及糯米面调匀,再下白糖,煮至熟即可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