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早知道,早健康
461600000041

第41章 孩子生病莫惊慌,自测预防保健康(5)

大便发亮说明进食脂肪过多,在肠腔内会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刺激肠黏膜,使肠子的蠕动增加,结果产生淡黄色液状和量较多的大便,有时大便发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内滑动。

如果大便呈绿色,粪便量少,黏液多,属饥饿性腹泻。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粪便呈暗绿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就呈现为暗绿色。

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现蛋花汤样大便。豆腐渣样大便常见于霉菌引起的肠炎。水样大便多见于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

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阻塞病人会排出灰白色的大便。进食牛奶过多或糖过少,产生的脂肪酸与食物中的矿物质钙和镁相结合,形成脂肪皂,粪便也可呈现灰白色,质硬,并伴有臭味。

柏油样大便的出现时由于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故粪便呈黑色;又由于硫化亚铁刺激肠粘膜分泌较多的黏液,而使粪便黑而发亮,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正常人进食动物血、猪肝等含铁多的食物也可使粪便呈黑色,而服用铋剂、炭粉以及某些中药等药物也会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做隐血试验阴性可帮助鉴别。

多种疾病可致孩子拉肚子

孩子出现腹泻,除了饮食不当,还和肠道感染有关,腹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而且许多可能引起腹泻的疾病非常严重,因此家长必须提高警惕,引起孩子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细菌性痢疾:起病急,会出现发烧、恶心、呕吐症状,有下坠感和里急后重感,左下腹疼痛。粪便呈脓性或脓血样、黏液状。也有发高烧,不腹泻的中毒型痢疾。病人舌质绛红、舌苔黄腻、舌体胖大,而且多有不洁或不节饮食史。

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真菌毒素性、动物性、植物性及化学性中毒,但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多,即人们摄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食物引发的中毒。我国居民食用畜禽肉及禽蛋类较多,所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多。起病急,恶心、呕吐、脱水、乏力、腹痛,多为稀水样便。可酌量饮用低度淡盐水。含糖饮料会加剧泄泻,不宜饮用。

肠道蛔虫性腹泻:肚脐周围绞痛或隐痛。可伴有轻度腹泻,泻后疼痛稍缓,消瘦乏力。验粪可发现蛔虫卵。服肠虫清两片,可将虫体溶解。

急性胃肠炎:进食过多过快或冷热食同进共饮;脾胃功能不良或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都可引发吐泻表现。

中暑性腹泻:久在高温或通风不良环境下,体温不易散发所致。由于出汗多,盐分丧失也较多,常会诱发稀便或神志不清。应迅速移到凉爽通风处,饮绿豆汤、盐开水。

腹泻病人应留意粪便外观,若为急速腹泻应速到就近医院的肠道门诊、急诊室检查诊治。

小儿便秘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一般来讲,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平均每天排便4次,而哺喂母乳的婴儿可以多至6、7次;1岁左右的幼儿约每天2次,到了4岁左右,就和大人差不多,每天2至3次,都算是正常。所以,大便质地的软硬、排便用力程度、疼痛与否等等,就远比排便次数重要。

便秘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种症状,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发生便秘,除了少数是源于器质性病变外,大部分小朋友的便秘是经常“憋便”造成的。

至于什么情况下会憋便,像是婴儿后期母奶换成配方奶或牛奶时,因为蛋白质、醣类比值过高,使大便变得硬而少,导致排便困难产生缸裂,婴儿因怕痛而忍便;此外,幼儿时期,过早强迫或不当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其过度紧张而大便不出来;小学生则可能不方便或害怕上学、上厕所等等。

如果是属于急性便秘,只要多摄取水分与纤维质就可以矫正,当父母发现小朋友开始有不敢大便、大便疼痛、出血等状况时,就可能是已经便秘了一段时间,此时应该前往医院治疗。

引起儿童便秘的疾病原因主要有:

肛门直肠疾病。例如便秘儿童的大便干硬,易损伤肛管而发生肛裂。肛裂引起大便时肛门疼痛,儿童可因惧怕肛门疼痛而憋便,憋便时间越长,大便越硬,排便时肛门越痛,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源性便秘。例如先天性巨结肠症、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脑脊膜膨出症。

内分泌和代谢病继发便秘,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隐性糖尿病、肾性酸中毒以及高钙血症。

药物引起的便秘,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或含可待因的药物。

婴幼儿便血给家长敲响疾病警钟

大便带血,是下消化道,特别是结肠、直肠和肛门部出血的一个特殊症状,提示肠道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十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抓紧治疗。引起婴幼儿便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应主要考虑以下几种:

1.肛门疾病

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Ⅰ期痔核以便血为特征,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2.直肠疾病

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呈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这种病常见于儿童。

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黏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黏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放射性直肠炎也可大便带血,但应有放射治疗史。

3.结肠疾病

结肠息肉:a.幼年性结肠息肉病,平均发病年龄是6岁,无家族史,主要表现是大便带血,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生长迟缓,且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肠旋转不良、脐疝和脑水肿等;b.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有家族史,症状以大便带血、直肠脱垂和生长迟缓为常见特征;

结肠癌: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黏液,甚至排出脓液。

4.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二者都可见便血,且多与黏液或脓液同时排出,伴有腹痛。

5.阿米巴痢疾: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其大便呈酱红色,黏液多,且有恶臭味。

6.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急性起病,伴发热,腹泻,可有进食腐败肉食病史,常以食物中毒形式起病。

此外,1岁以内小儿应注意肠套叠。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也可有便血的症状。

儿童肛门剧痒应注意蛲虫感染

有些孩子感觉肛门剧痒,这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引起肛门剧痒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儿童蛲虫感染。

蛲虫感染主要症状除肛门剧痒外,还会有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尿床及情绪的不稳定、不易入睡等,有时早晨起来还会在小儿的肛门部发现白色的蛲虫线体,由于女孩子肛门与阴道较近,线虫还会从肛门爬出来进入小女孩的阴道,并引发阴部瘙痒及黏液的分泌。还有极少数人会因蛲虫成虫感染而引发盲肠炎。

一般在粪便中检查出蛲虫卵的机会很小,因此,诊断蛲虫病通常不靠粪便检查。幼儿感染蛲虫,最好请小儿科医师加以检查、诊断和治疗,勿自行购药服用。目前医师们所使用的药物十分有效,并无明显的副作用,还适宜全家人一起服用。服药后,蛲虫的成虫即可由粪便中排出。如经治疗之后,又有家人出现肛门瘙痒时,通常是新的感染,此时给予单独治疗即可。

温馨小纸条:预防蛲虫感染

一是注意清洁与卫生,要经常修剪指甲、饭前使后彻底洗净手。

二是全家人的毛巾、浴巾均应分设。

三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如有人感染,最好将其用的被褥、穿过的衣物彻底清洗、凉晒,或消毒。

意识及其他

小儿低热要防感染

低热是小儿时期许多疾病的常见表现,一般以腋温37.5℃~38℃称为低热,引起低热的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所以必须注意鉴别。

1.生理性低热。小儿体温昼夜之间是有波动的,下午稍高,但波动一般不超过1℃;如小儿活动、哭闹、衣着过厚、室温过高等因素影响,使小儿分解代谢增加,产热过多出现的一过性低热,称生理性低热。

2.体质性低热。体质性低热属于功能性低热的一种。特点是晨间体温比晚上体温稍高,伴有多汗、乏力等表现,全身无任何体征,血沉等项检查正常,低热时服用退热药物无效,但低热可自退。这种体质性低热一般不影响健康。

3.季节性低热。多发生于夏令季节,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习称小儿夏季热。特点为体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时体温上升,多表现为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乏力等,季节性低热属功能性低热的一种,气候好转时体温转为正常,第二年同样时间可出现同样低热表现。

4.感染性低热。小儿患麻疹、白喉、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后或小儿感染性疾病痊愈之后出现的低热,多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有关。

5.慢性感染性低热。这是由于病原体微生物刺激,引起小儿的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小儿低热原因。各种慢性感染中以肺结核引起的低热最常见,其次是扁桃体炎、中耳炎或慢性感染,各种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病毒感染、立克次氏体感染等都可出现长期低热。

6.非感染性低热。小儿如果患了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等情况可出现长期低热,父母应予注意。如果小儿出现反复低热、苍白、消瘦、乏力及关节、肌肉和胸部疼痛等现象,须积极诊治。

7.链球菌感染后状态。个别儿童在患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持续性低热,验血时,抗“O”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用青霉素、水杨酸和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这种现象的低热称为链球菌感染后状态。

小儿呕吐可见于多种疾病

呕吐是由于食道、胃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的强力收缩,迫使食道或胃内容物从口涌出。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小儿呕吐的原因也有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肠炎、肠套叠、肠梗阻、肝炎、阑尾炎、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