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顶尖管理九定律
463100000043

第43章 定律八:形象塑造是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4)

2组织精神的构成

1)价值观念。价值观是组织精神的核心,也是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组织的价值观反映了组织对存在意义的基本态度。比如,有的组织把追求利润作为组织存在的惟一目的,有的组织将为顾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视为组织存在的价值,还有的组织则把实业报国作为组织的崇高目标。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前提:一是企业家的价值观;二是全体员工价值观的共识;三是价值观真正成为全体员工行动的指南。在这三个前提中,企业家的价值观是形成企业价值观的起点和基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家价值观的延伸和拓展。企业家的价值观集中地体现在对企业营利和企业社会使命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平庸的企业家急功近利,将企业的营利置于企业社会使命之上;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则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将企业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中,将企业命运与为之服务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道德观念。组织的道德观是在组织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做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的道德观念首先是企业家道德观念的体现,而企业家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正直和使命感,讲究职业道德。真正的企业家在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时会讲道德,守信用;在处理企业内部员工关系时会关心人,尊重人;在处理企业与顾客关系时,会坚持顾客至上的原则,对顾客以诚相待。使命感就是把个人的事业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一个经营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需要有超人的智慧,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以真情为基础的经营使命感,时时处处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重。靠知识经营也好,靠技术经营也好,虽然也能取得成就,但却永远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3)市场经济观念。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应当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营,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观念。企业的市场观念的核心,是把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为市场而生产作为发展企业的根本原则。

②竞争观念。竞争为企业带来了外部压力,迫使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不断地追求卓越;企业要将竞争意识传导给每一位员工,使整个企业保持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③效益观念。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此,企业面临两对矛盾,一是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和国家宏观经济效益的矛盾;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正确处理好以上两对矛盾,才能达到企业整体优化的效果。

④用户观念。用户是企业生命之所在;用户评价是对企业工作的最具权威的评价;用户至上是企业家的职业道德,也是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

⑤人才观念。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产品。

3组织精神的类型

按组织精神的特征来划分,可将组织精神分为理念型组织精神和制度型组织精神两大类。

1)理念型组织精神。指那些由思想、观念、心理等因素经长期相互渗透、整合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内含于组织文化之中的群体主导意识。它的产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社会结构和企业特色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不以某个人具体意志为转移的特征,具有自发性和约定俗成的规定性,隐藏在其后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本企业的"心理定势"。因此,理念型组织精神代表了组织精神的深层结构。

理念型组织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为群体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标准、心理状态等。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结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制度型组织精神。指组织决策层根据组织个性,经过高度概括、总结和凝练成具体口号或标语的那部分内容。这种制度型组织精神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一定行动划一的作用。因此,相对于理念型企业精神,制度型企业精神较为严谨,具有一定约束力和压力。同时,因为制度型企业精神是一种表层结构,因而相对于理念型企业精神来说,前者变化较多。

组织精神的发展就是循着理念型组织精神--制度型组织精神--新的理念型组织精神--新的制度型组织精神这样一条轨迹进行的。

4组织精神的功能

精神的力量是潜在的。它犹如深埋在地下的宝藏,需要努力挖掘;它犹如锋利的双刃剑,需要精心引导。组织精神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精神为全体成员提供了统一的奋斗主题。在任何组织中,人员构成都不可能整齐划一,不同的文化修养、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工作岗位,都使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呈现不同的特点。要使组织全体员工团结奋斗,就要把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调整到同一方向,而要实现这种调整,就必须培育一种能为全体员工共同接受的组织精神。

2)组织精神是使组织行为合理化的内在保证。培育组织精神,塑造组织及全体员工正确的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敬业精神和奋斗热情。而要达到此目的,必要条件就是组织精神和价值观本身要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这种组织精神和价值观应该是代表时代精神的、符合客观规律及广大员工切身利益的、折射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组织精神和价值观。这种精神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约束、规范、优化组织行为的无形力量。

3)组织精神是当代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组织文化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综合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组织成员树立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念、工作规范、行为准则,并利用它来帮助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和职能。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组织文化是抽象的,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从行为规范来看,组织文化又是具体的,它是通过集体共识的力量和管理艺术的魅力来操纵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组织文化正是通过以精神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信念和规范的力量来凝聚组织员工的。它不是通过硬性强制,而是通过软性引导;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单纯的规章制度,而是通过行为准则和宗旨,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组织及成员的行为的。它具有激发组织内部的力量,增加组织内部向心力的柔性魅力和柔性威力,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4)组织精神是激励成员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既有生理需要,也有心理需要;既有浅层需要,也有深层需要。组织精神培育和塑造出一系列崇高、积极的价值观念,将为满足员工需要,尤其是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标准,提供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从而有助于产生较持久的精神动力,产生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使组织成员奋发向上,使企业充满生机。

管理者形象与管理者精神

管理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工作作风、精神个性,都会成为组织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象征,在塑造组织形象的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管理者作为组织的旗帜,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管理者声誉的好坏与企业形象息息相关,它直接影响组织的荣辱兴衰。

1管理者应塑造的形象

1)决策是否自觉执行科学、民主的程序?

2)是否能与成员打成一片?

3)是否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4)是否关心成员疾苦,为成员办实事、办大事、办好事?

5)是否能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6)是否重视两个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

7)是否能把握全局、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8)在同行业中,是否有自己鲜明的管理特色?

9)对搞活企业、搞好企业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0)是否能容纳持不同意见者?

11)是否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

12)对某些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是否能大胆决策?

13)是否具备驾驭全局的素养?

14)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坚持读书学习?

15)是否经得起金钱、名誉、地位、待遇、色情等的诱惑?

16)是否经得起困难、挫折、失败,甚至企业陷入危机的考验?

17)对本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同行业状况、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社会信息是否做到了如指掌?

2管理者应具备的精神

管理者应具备的精神,仅以企业家精神为例来加以阐释。企业家精神是组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素质又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基础。

1)创新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作用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即寻找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以改革生产。企业家是有远见、有信心、有胆量、有组织能力的创新者,正是企业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对创新和创业具有快感,喜爱把自己的独创付诸实践。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把"经营是创造"作为基本哲学信念。当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绝不是盲目的,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永不满足现状的追求。满足现状是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满足则是创新之源。第二,勤奋。创新精神需要勤奋、坚持和献身。第三,发扬自己的优势,以企业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创新特色。第四,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只有面向顾客、面向市场的创新才能成功。创新的机会有七个来源:意料不到的失败、意料不到的外部事件;现实真是这样和假想它是这样之间的不一致;基于工艺需要的创新;使人不易察觉的行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变化;观念、心情和意义的变化;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2)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特有的精神素质的升华。商品竞争充满风险,企业家需要在不确定的经营活动中,对经营决策进行事先的预测和论证,这种没有成功把握的决策选择,就是冒险。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企业家即冒险家。风险既为企业家的成功提供了机会,又为他们的失败埋下了陷阱。但是,企业家的冒险绝不是盲目的赌博。它要求:注重可行性研究,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尽量减少风险;既要有决断的魄力,又要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要经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勇往直前。

3)求实精神。求实精神是一切意义上的经营取得成功的基本精神,求实必须超越自我。松下幸之助认为,求实就是内心不存在任何偏见,它是一种不被自己的利害关系、自己的感情、知识以及成见所束缚的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的精神。

4)追求卓越精神。卓越并非一种成就,而是一种精神,即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这一精神掌握了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生命与灵魂。企业家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要冒险?无非是要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标尺就是"一流"、"领先"、"卓越"。企业家之所以具有这种精神,一方面是企业家们一般都追求某种强烈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缘于激烈的竞争,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献身精神。企业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而且愿意为此呕心沥血,奋斗终生。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同事业的关系时,往往置个人于不顾,表现出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企业家都是些"工作狂",他们在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和奋斗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企业家的精神必须与企业家的实干作风相结合。

企业家的精神是形成企业精神的基础。企业家在企业精神的创立和实践中起巨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1)启示作用。企业的广大员工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精神,但是,这种表现是具体且分散的,要使这些业已形成的精神变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思想和行动的精神准则,则必须经由企业家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

2)教育作用。企业精神一旦确定之后,如何变成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要靠企业家对广大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3)示范作用。企业家既是企业精神的倡导者,更是企业精神的实践者。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创立和发扬企业精神的带头人,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精神的落实。

4)推动作用。贯彻企业精神的过程,会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干扰。因此,企业领导人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企业精神的传播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