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
463300000029

第29章 信息化—现代化的加速器 (4)

6救济原则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救济原则,是指当申请人认为其知情权或第三人认为其隐私权或商业秘密受到侵犯时,可以根据本条例申请行政复议、提出申诉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规定这条原则,是为了体现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的思想,使申请人与第三人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知情权与其他权利。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只能就侵犯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并未规定当事人的知情权受到侵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虽然规定了可以对包括人身权与财产权在内的所有权利受到侵犯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但由于以前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公众享有知情权,能否依据行政复议法就知情权受到的侵犯申请行政复议从法律上看就不确定,实践中因为知情权受到侵犯而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就更为罕见。条例明确规定救济原则,可以弥补现行立法的漏洞,进一步明确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为知情权提供有力的行政和司法实施保障。

知情权的行使,往往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密切相关,知情权受到侵犯,许多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申请人的人身权与财产权。因此,通过本条例赋予申请人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完全符合行政复议制度与行政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第三人在本条例的实施中,受到侵犯的权利是典型的人身权与财产权,因此,他们有权寻求救济。

三 发展电子政务,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十六大的精神,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电子政务建设是第一次被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来的。这对未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无疑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府信息化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与政务的关系。电子与政务的关系,说到底就是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与体制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核心,或者难点,绝大多数人认为不是技术,而是政务,或者与此密切相关的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因为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技术,到目前为止,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也趋于成熟,而政务方面问题的解决,则要复杂得多。既然体制问题才是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这就意味着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必须把解决政府管理中的体制、制度方面的障碍,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为政府信息化不断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或提供体制保障。

实现政府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绝不是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现行的传统政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从我国以往的实践看,尽管许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子技术等新的政务实现手段,对行政管理体制本身的影响还是较为有限的,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行政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行政业务流程方面。而体制方面问题,还必须通过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正是从这意义上,我们说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构建中国的电子政府,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对于中国政府信息化的目标、模式,应该说我们还在探索之中。中国政府信息化的目标只能定位在建立一个电子化的政府,而不应该是电子政务。因为实现政务工作的信息化只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只有一级政府的对内管理、对外服务大都实现了信息化,才可能建成电子政府。不过,在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构建的电子化政府的模式究竟是什么,是“管理型”、“服务型”,还是“管理服务型”?就现阶段我国承担的职责来看,我们构建的电子化政府,只能是“管理服务型”,并逐步朝着服务型电子政府方向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虽然人们对20世纪兴起的信息革命起始时间看法不同,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随着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自动化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的崛起,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先导产业,200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已超过30%,成为工业化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必须利用后发优势,采取“赶超”战略,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工业的竞争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传统组织方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发展,促进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齐头并进。

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也就是说信息和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工业化是指相对农业来说,出现的以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占一个国家的主导地位的过程,通常是指以机器大生产的应用过程为主要特征。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权威的定义,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这样看来,信息化也应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而且最先导致经济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而引发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按照通常的逻辑来看,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化高潮,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然信息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目前,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信息化是在发达国家后工业化阶段的基础上产生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进入信息化或知识经济时代,正是由于它们建立了强大坚实的经济基础,已经实现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并走完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经济时代,从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基础作用来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以工业化的发展为载体和后盾。

信息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发应用,要由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获得的资金积累来支持,没有盈利和资金积累的产业投资,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同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发达制造业为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信息本身的产生、接收、传播等都需要各类先进的信息装备为载体,如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计算机、网络等,生产这些产品本身就需要精密的设备(如精密光学机械)、先进的材料(如高纯水和高纯稀有气体),以及相应的制造技术,离开先进发达的制造业这些都无法完成,也就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没有发达的工业化作基础,信息化就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产业依托和技术支撑。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应用需求,信息化则以工业化为载体,通过工业化为其所提供的广阔应用市场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工业化后期形成大批量生产体制后,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品消费节奏明显加快。面对市场的动态多变性,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并有效地应用信息、自动化和现代管理等科学技术,力争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快速、柔性地制造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保持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性和灵活反应能力。

同时,跨国公司后期这两种新变化,要求企业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高效快捷地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制造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变化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从而成为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通过系统的优化和信息的传递,促进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全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获得了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发展空间。适应需求变化的生产方式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发展信息技术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和客观需求,促进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而信息技术则通过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信息化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同时,信息化因为其特有的升级和倍增效应,对工业化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机械操作对手工劳动的替代,是资源从以农业为代表的初级产业部门向以制造加工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其伴随着传统产业结构比重的下降和其技术含量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大大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许多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目前的60%~80%。另一方面,信息化进程也使经济增长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经济的比重大大超过物质经济的比重,并占据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因而使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得以大大提升。

信息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是带动度极高的现代经济增长源。它的发展将带动一大批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因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必然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产生新的需求,创造出巨大的工业品市场规模,为工业化拓展发展空间。为满足信息化的需要,工业本身也要不断进行知识技术创新,以高技术为支撑,向更高的产业结构演进,两者相互促进。因此,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过程,不仅为促进工业化提供充分的动力,而且大大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互为条件、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推进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工业化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必须要与信息化相结合,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工业化如果离开信息化,不仅难以得到快速发展,也不具备现代意义的水平。所以,发展信息化必须要以工业化为基础,推动工业化则必须依靠信息化的带动和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结合,不仅使工业化加快发展有了新的动力,也为信息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只有通过不断增大两者之间的兼容、融合和渗透力度,才能促进工业化的更快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