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人告诉你的50条权力法则
464400000038

第38章 法则20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2)

兔子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界明显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它往往会为自己准备多个藏身之处,因而能够在危险到来的第一时刻迅速逃走,而对手却永远摸不到它的行踪。同样,在扑朔迷离的人性丛林里,你永远也不可能提前预知,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提前行动,为自己准备几个安全可靠的藏身之地。请注意,即使目前看来,你的靠山尚属稳定,也并不代表你可以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他,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高枕无忧而不给自己留条退路。

“左拥右抱”,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一个硬靠山虽好,但它总有靠不住甚至倒下的时候。只有一个靠山,就等于把赌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这人身败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说不定还会跟着他遭殃。因此,聪明的人总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多找靠山,以防不测,不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

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有时候需要左投右靠;若只顾一人,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处。如不仔细权衡,难保他日平安,特别是在做官上,更是如此。以下的故事,教训极为深刻。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他深得楚悼王的倚重,被任命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吴起深为自己找到一棵大树而庆幸,却没想到即便是大树,也有枯死倒掉的时候。后来,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

吴起的遭遇有一个可以汲取的重要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将一切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一方,等到靠山倾颓的时候,末日也已不远。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聪明的人都明白,你不只要迎合今日的权势者,还要留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精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法,走一看二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如果都像吴起这样只靠在一棵树上“为所欲为”,却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那么无论身负怎样的经天纬地之材,最终也只会走向失败。

巧施离间,让对手窝里反

在了解对方的同时又隐藏自己,让对手争斗不休,让他们窝里反,这是最省力的招数,也是最有效的。

战国末年,秦军大举北进,进攻赵国。老将廉颇率赵兵迎敌,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秦兵虽然勇武善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等待时机与变化,迟迟不与秦兵决战。这样一来,两军相持近两年,仍难分胜负。秦国君臣将士个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秦昭王问计于范雎,说:“廉颇多智,面对秦军强而不轻易出战。秦兵劳师袭远,难以持久,战事如此久拖不决,秦军必将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为之奈何?”范雎早已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出色的谋略家,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对赵国文臣武将的优劣了如指掌,深知秦军若想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廉颇。于是,他沉吟片刻,向昭王献了一条奇妙的反间计。

范雎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亲近的人,散布流言道:“秦军最惧怕的是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有为且精通兵法,如若为将,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屡战屡败,现已不敢出战,又为秦兵所迫,不日即降。”

赵王闻之,将信将疑,派人催战,廉颇仍行“坚壁”之谋,不肯出战。于是,赵王轻信流言,匆忙拜赵括为上将,赐以黄金彩帛,增派二十万精兵,前往代替廉颇。

赵括虽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确也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自大,一旦代将之即东向而朝,威临军吏,致使将士无敢仰视。他还把赵王所赐黄金、财物悉数藏于家中,日日寻思购买便利田宅。

赵括来到长平前线,尽改廉颇往日约束,易置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紊乱不堪。范雎探知赵国已入圈套,便与昭王奏议,暗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火速驰往长平,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论帅才,赵括远不能与白起相比;论兵力,赵军绝难与秦兵抗衡。范雎之所以秘行其事,目的就是使敌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两军交战,白起佯败,赵括大喜过望,率兵穷追不舍,结果被秦军左右包抄,断了粮草,团团围困于长平。秦昭王闻报,亲自来到长平附近,尽发农家壮丁,分路掠夺赵人粮草,遏绝救兵。赵军陷于重围达四十六天,粮尽援绝,士兵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把全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均被秦军乱箭击退,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长平之战,秦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俘虏赵兵四十万,除年长年幼者二百四十人放还外,其余全部坑杀。这次战役,秦军先后消灭赵军四十五万,使其一蹶不振。战后,秦军乘胜进围赵都邯郸。赵国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同样是利用离间计,晏婴成功地除掉了齐景公手下的三名武将。

古冶子、田开疆和公孙捷是齐国著名的勇士,他们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号称“齐邦三杰”。“齐邦三杰”自恃有功,结拜为兄弟,在朝中傲视百官,对下面欺压百姓,即使对齐景公,他们也傲慢少礼,不讲君臣礼仪。齐景公畏惧他们,也不敢追究他们的过错。

齐国相国晏婴心有忧虑,他一次专门拜访三人,劝导他们说:“你们身为大将,当为人臣的典范,不该恃功自傲啊。各位若行为不检,不行善事,不仅于你们威名有损,也会让主公脸上蒙羞,你们难道不该自省吗?”“齐邦三杰”不听规劝,仍我行我素。晏婴心痛之下,对家人说:“这三人为非作歹,是国家的祸患,我一定设法铲除他们。”

晏婴的家人恐惧不已,颤声道:“他们三人都身怀绝技,势大力强,连主公都奈何不了他们,你这是自取祸殃啊。万一事情有所疏漏,你必受其害不说,齐国也要大乱,你一定要谨慎从事。”

这句话让晏婴心沉起来,他自度不错,不再气躁,思虑万全之策。

一日,晏婴和其挚友谈论世事,晏婴随口说:“人心不古,恶人难制,我真怀疑天理一说了。”他的挚友微微一笑,接道:

“大人智慧过人,想不到也有迷茫的时候啊。人皆能制,恶人更不在话下,大人有此感慨,只是不得其法而已了。”

晏婴虚心下问,其挚友回道:“置人于死,莫过于让他所求不得,断其欲念。罪恶之人欲念最盛,只要挑起他们的欲念,让他们内部争斗不休,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他们击败。”

晏婴体会此语,深感其妙,他茅塞顿开,心中已有了除贼之计。

一天,鲁昭公带着相国叔孙若到齐国来访问。晏婴陪同齐景公一起设宴招待鲁国君臣,“齐邦三杰”带剑立于堂前。酒至半酣,晏子请大家吃一种珍贵的桃子。鲁国君臣都吃了,分到后来,还剩两个。

晏子说:“还剩两个桃子,我建议大臣中谁功劳最大,谁就可以吃这两枚桃子。”景公同意了。

公孙捷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当年跟随主公一道上桐山打猎,力诛猛虎,这功劳够得上吃桃子吗?”晏子点头同意。公孙捷吃了一枚桃子。

这时,古冶子一跃而出,说:“我当年曾在黄河斩鱼妖,使主公转危为安,够得上吃一枚桃子吧。”景公然其说,又把桃子赐予他。

看到最后一只桃子也归别人所有,田开疆忍不住发起牢骚来说:“我曾奉命攻打徐国,俘虏了500人,逼徐国称臣请命,威震诸侯,为齐国称霸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的功劳更大!应该受赏!”

晏婴火上浇油地对景公道:“田将军功劳确实在前面两位勇士之上,但可惜桃子已赐完,可否缓他日补赐?”景公也以同样的话安慰田开疆,但自视甚高的田开疆根本听不进,大叫道:“打虎斩龟,雕虫小技,我为国血战功勋卓著,反遭冷落,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廷!”遂拔剑自刎。

公孙捷大惊失色,也拔剑曰:“我功小受赏,田将军功大而受辱,于情于理不容,我耻也。”说完也自戕。古冶子激动地跳起来说道:“我三人乃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他两人已去,我不可偷生!”也拔剑自刎。

晏婴之所以能利用“二桃”杀“三士”,其原因是他对“三士”的个性修养了如指掌。那就是三个人中没有一个是肯让人的“主儿”,也就是说“三士”中没有一个是性情平和、遇事不怒的,从这一点下手,让他们为了两枚桃子窝里反,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从而自相争斗,以致一怒之下拔剑自刎。

与对手的较量,不仅是力量的交锋,也是智力的对峙。为了胜利,每一方都会设下各种各样的陷阱,若稍有不慎,便会让你丧生。反过来说,如果能够让对手不知不觉踏入你设下的陷阱,你就能够成为整个棋局的操控者,长久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