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像他们一样:成长·学习·创新
465000000006

第6章 在热血青春中成长 (1)

【章前小语】

伟大人物对使命的热情可以谱写历史,一个人对工作的热情则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热情,能够让你笑看一切困难、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而你也会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成长。

那些慵懒怠惰、态度上不积极的人只看到了客观条件对自己的约束,却没有想到改变自己。他们只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的东西。看到他人工作出色,他们就说:“那是天分。”看到别人屡次加薪,他们就说:“那是幸运。”发现有人受到重用,他们就说:“那是机缘。”实际上,成就卓越者的最大因素就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在于是否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工作中。

IBM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曾说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录用的员工都是一些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他们一旦投入工作,工作中的难题也就不能称之为难题了,因为这种激情激发了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钻研的细胞。而且他还能带动周围的人一并激发工作的热情。”

努力工作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热情是激发作动力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成长才能不被淘汰,而只有用激情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才能获得成长的机会,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要有信心、有勇气,以务实而富有激情的态度去迎接工作的挑战,我们就能不断成长,成就卓越就指日可待。

周 琪——首次克隆大鼠的青年科学家

【事迹回放】

2004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市召开的第五届国际转基因科技大会上,周琪——时年34岁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因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吉诺威(Genoway)转基因科技奖。

1987年,年仅17岁的周琪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学系,因为高考试题的一句话“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四大技术之一”,周琪决定把生命科学研究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1996年,周琪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动物克隆研究的圣地“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度过两年博士后生涯之后于1999年赴法国国立农艺研究中心分子发育生物学部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5月3日,当时年仅30岁的周琪率领中法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了第一只“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然而一年后,克隆小鼠死于免疫系统病变。这次打击让周琪对克隆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研究克隆动物的决心。2002年,周琪再一次领军的中法科学家,发明了能够精确控制大鼠卵细胞自发活化的专利技术,利用药物控制的方法,将大鼠卵子细胞的发育过程人为变慢,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克隆大鼠,这项成果发表在2003年9月25日出版的世界权威杂志Science上。

啮齿类动物的生理特征在很多方面特别接近于人类,因此被称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在模拟人类疾病方面是非常优秀的实验动物。但由于大鼠的卵子细胞在体外发育很快,很容易老化,克隆大鼠一直是个世界难题。而周琪克隆大鼠的成功,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药物的研制和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面对荣誉周琪却选择了回到祖国组建实验室继续自己的研究。他回到了祖国组建实验室。周琪说:“我回来只是想踏踏实实为国家做点事情。”“回国之后,贡献应该更直接一些吧,看着实验室从无到有,科研工作一点点展开,看着学生一点点进步,看着克隆小鼠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不断出生,那种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的心情不是其他别的东西能比。”

克隆大鼠的成功并没有让周琪止步,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克隆人体器官。“如果成功的话,那将为医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给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周琪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贡献着力量。

【职场感言】

爱迪生说:“我一辈子从来没有工作过,我只是在玩而已。”古希腊神话里邪恶国王西西弗斯王说:“工作就是苦役。”这是对待工作的两种态度,我们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能否在工作得到成长,升华自己的人生。

爱迪生认为工作可以创造出生产力、乐趣以及满足感,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将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快乐和成就感。而西西弗斯王被打入冥府后,每天必须推动庞大的巨石到山上去,一天过完之后,这块巨石又会自动掉落山谷。他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过程,日复一日都是艰辛、枯燥而且毫无意义的工作。

任何工作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差别就在于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而如果在拟订合同时,你想的是一个几百万的订单;搜集资料、撰写标书时你想到的是招标会上的夺冠,你还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周而复始、枯燥无味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工作——你不仅为自己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还为自己积累了工作经验,工作带给你许多远远超过薪水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工作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可以体验到使命感和成就感,从而彻底改变浑浑噩噩的工作态度,激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进而不断在工作中成长。

【劳动者语录】

奋斗 是我人生的坐标。

——周琪

潘建伟——用青春创造量子信息领域五个世界第一

【事迹回放】

潘建伟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潘建伟198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取得了理论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他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其出色的研究能力在博士毕业后被学校直接聘为研究员。在国外学习期间潘建伟不断地获取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并且他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科未来良好的发展趋势,便开始在这一方面开拓自己的研究事业。

回到中国科大后,潘建伟于200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组员都是和他一样年轻一样有着科研梦想的青年学者。在短短几年里,这个人数不多的实验室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多篇论文被多次引用。

潘建伟个人和他领导的实验室在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有着6个原始创新的成果,被称为六个世界首次: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这些成果分别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为1999和2003年度“世界物理学的十大进展”。

“他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然会感到更强的震撼力。”这是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对潘建伟研究的评价,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并且每年都有新的突破,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显得弥足珍贵。

2005年潘建伟被《现代物理评论》(其影响因子高于《自然》)邀请撰写综述性文章,这还是我国实验物理学家在《现代物理评论》上撰写的第一篇文章。要知道只有在该领域享有相当高的声望与权威才能够被邀请在如此权威的学术杂志上撰写综述文章。面对成绩和荣誉潘建伟看得很淡,他说过他的研究就是让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成为现实,但他又说:“在真正的‘星际旅行’到来之前,一切科学研究都必须脚踏实地。”

【职场感言】

一个人要想不断成长,需要有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坚定的信念。坚定的信念可以让一个人用充满激情的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梦想,可以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它能帮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跨越种种阻碍,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努力。

一个信念坚定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无限激情的人,正是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一个对未来美好的远景,因此,他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在他的满腔热情之中。倘若说激情是一团燃烧的火焰,那么,信念必定是那点燃它的火源。因此,信念和热情是超越困难和开创道路的最佳武器。当你认为某个难关绝对无法克服时,那么你就已经失败了。

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才能不断探索,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困难、超越障碍,即使只是一点小小的希望,也非得紧紧抓牢不可。这是一种冒险,也是向未知挑战。通过这样的不断挑战,我们将在对困难的不断克服中、在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得以成长。

因此,对于职场中的每一人而言,勇于挑战困难是成长的最好助力。一定要养成一种坚信自己最终将会获胜、将会取得成功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坚强地、坚定地树立这种信念。这样,你将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极其渴望、期盼和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即将实现。而当你品味胜利的果实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锻炼、实现了成长。

【劳动者语录】

热情是前进的动力,挫折是成长的阶梯。

——潘建伟

秦文贵——把青春献给石油事业

【事迹回放】

秦文贵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是石油战线的科研学术带头人。2009年9月10日他与王进喜、王启民三位中国石油界英模共同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82年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钻进工程专业毕业,来到我国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青海油田工作。他带着父亲的嘱托——“娃,你记住: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那地方有多苦,你都要对得起国家!”——扎根石油战线第一线,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实现了自己“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的人生信条。

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西部的“聚宝盆”。当时年仅21岁的秦文贵经过6个昼夜的跋涉来到这里时,却产生了头昏脑涨、胸闷气短、鼻血不止的强烈高原反应。但是,秦文贵没有向困难低头,凭着坚定的信念,在青海一干就是17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这茫茫荒原之上,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杰出的石油科技工作者。秦文贵从最基层干起,当过油田技术员,担任过钻井处处长,在工作中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成长为科研究技术带头人。

1982至1999年17年间在秦文贵的带领下,狮子沟地区原油年产量由数千吨上升到5万吨,青海油田创造了5630米高海拔地区的钻井井深最高纪录,创造了制服天然气井喷用时最短纪录。青海油田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油田多项科研项目,推广了数十种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两个月在青海打一口井的梦想。

1997年4月,秦文贵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且经过严格考试,成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外经贸部联合举办的人才培养项目的专业人才。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秦文贵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希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我国的石油工业推向更高的水平。2000年1月秦文贵赴美国德州农业和机械大学商学院攻读MBA学位,2002年6月以优异成绩完成全部学业,他没有片刻的停留立即回到祖国继续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