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465300000022

第22章 力不如借力:“搭便车”的智慧 (1)

做一只聪明的“小猪”

在一个猪圈里有两头聪明的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另一边,会有一定量的食物掉下。两只猪要想获得食物,就必须先去踩下踏板。

不过,因为踏板和食物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有一头猪去踩踏板,另一头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的食物。如果小猪去踩动踏板,大猪会在食物掉下来后迅速将其吃完,小猪一点食物都得不到;如果是大猪去踩动踏板,小猪的食量和进食速度有限,大猪完全可以在小猪吃完食物之前跑过来争吃剩下的食物。在这样一种场景中,两头猪应该各自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这个案例就是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两头很聪明的猪,为了吃到食物,会费一番脑筋。不过最终获益的只会是小猪,原因何在?假设小猪去踩踏板,那么它将一无所获,白费了劲,还吃不上任何食物,所以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猪去踩。在大猪踩踏板的时候,小猪只需要直接在食物的投放处等着。虽然会被大猪抢走部分食物,但小猪不至于饿肚子。

对小猪而言,不管大猪踩不踩踏板,自己不去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而大猪呢?它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踏板的,与其两者一起饿肚子,自己去踩踏板总还能获得食物。于是,主动去踩踏板成了大猪的唯一选择。这就出现了,同样聪明的两头猪,却有不一样的付出:小猪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处,而大猪不得不来回奔波于踏板和食物之间。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瓦解。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实际上,赤壁之战中的孙权一方扮演的就是智猪博弈中“大猪”的角色,刘备一方则是拣了大便宜的“小猪”。赤壁正面作战的是孙权,出大力的也是孙权,但最大的胜利果实———荆州却被刘备摘去。多出力并没有多得,少出力并没有少得,这就是孙刘在赤壁之战中的博弈的结果。但孙权必须要做这只“大猪”,不然东吴必定被曹操所吞并。

智猪博弈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很普遍。在一个股份公司中,股东都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能,但是大小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大小不一样。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小股东。因此,小股东往往不会像大股东那样去监督经理人员,而大股东也明确无误地知道不监督是小股东的优势策略,知道小股东要搭自己的便车,但大股东别无选择。大股东选择监督经理的责任、独自承担监督成本,是在小股东占优选择的前提下必须选择的最优策略。这样一来,从每股的净收益来看,小股东要大于大股东。

这样的客观事实为那些“小猪”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成长方式,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我们看一下智猪博弈就能明白这一点,小猪的优势策略是坐等大猪去踩踏板,然后从中受益。也就是说,小猪在博弈中拥有后发优势。在博弈中,抢占先机并不总是好事,因为这么做会暴露你的行动,对手可以观察你的选择,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且会利用你的选择尽可能占你的便宜。

到底是选择先发还是后发,在博弈论中,就要先分析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把风险留给对手,把获益的机会把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只“聪明的小猪”。

做“大猪”其实并不吃亏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这是因为“小猪”笃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 “大猪”也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但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并不会坐而待毙。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其实每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大猪”,就是“小猪”。既然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那么必定有另一些人去充当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做“大猪”难道真的傻吗?其实,智猪博弈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体现,在职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中,也会有“小猪”和“大猪”。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做“小猪”,舒舒服服地躲起来偷懒;有人做“大猪”,疲于奔命。

小李在一家合资企业上班,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是这项任务还没做完,又会有另外的任务指派给他。公司规模不小,小李所在的部门却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正好分为三个等级:部门经理、经理助理和普通员工。小李正好是那个经理助理,处于中间级别。

部门经理的任务就是发号施令,上头派下来的任务,他一般直接指派给小李做。而小李接到任务后,又不放心给底下的小张做。小张的能力有限,很容易把事情搞砸,到时候自己又没法向经理交代。于是,最终的结果是,小李只得把自己当三个人用,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任务。

由于在这个部门中,小李表现最积极,慢慢地,其他部门的同事也认识到:办事就找小李。有时候,公司老板也直接给小李派任务。小李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一上班,他就忙得连轴转,像个不断打转的陀螺。部门经理和小张则每天无所事事,乐得逍遥自在。

到了年底,由于部门成绩出色,公司特别奖励了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小李和小张各分得1万元。小李想到自己辛苦了一整年,到头来却和小张拿得一样多,心里觉得很憋气。

但是,小李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拼命干活,那他连这1万元都得不到,因为指望经理和小张是得不到奖金的。思前想后,小李还得继续当那头辛勤的“大猪”。

“大猪”拼命干活,“小猪”跟着拿奖金,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公司都有发生。“大猪”明知道“小猪”过的是不劳而获的生活,也知道“小猪”是不会去主动完成任务的。为了不至于最后落得大家都没“食物”吃,“大猪”总是会跳出来去踩那个踏板。

不过,在工作中,说到底还得凭真本事、靠实力。“小猪”们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安逸,却并不稳定。他们总得依靠“大猪”吃饭,心里总是没底的:万一哪天,“大猪”一气之下,跳槽走人,自己可就得饿肚子了。而且如果工作的性质发生改变,比如不再是团队合作性质的工作,而变为侧重独立工作的任务,那“小猪”们可就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坐等“食物”掉下来了。

其实在生活当中,“大猪”们付出了很多,虽然得到了回报,却和付出不相当。而“小猪”们可以在短期内坐享其成,却不是长久之际。实际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自己不得不吃亏的现实,但往往只有自己吃点明亏,自己才会得到更多。

事实上,最智慧的表现应该是:既要做“大猪”的实力,也要做“小猪”的策略,两个角色交替,才会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善借才能成功

在现代社会,我们都要善于借用他人的力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谁能善用别人力量,谁就会收获成功。

在我国古代就有借用名人的名气为己所用的故事,下面这则“马价十倍”的故事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行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去看它一眼,我愿将一天的报酬奉送给您。”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离开时再回过头去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骏马在马市上一连三天也没有能够显现出价值来,因为市场上的马匹太多了,好比一颗珍珠埋在了一堆玻璃球中不能看出贵重一样。而卖马人巧妙借用伯乐善于相马的名声,为自己的马卖了一个好价钱,也是他善于借势的结果。

如今有很多企业都选用与自身品牌相适应的明星来代言,这种“名人效应”从某一方面来讲就是一种借势行为。如早年的可乐饮料市场中可口可乐独霸天下时,百事可乐很难有市场进展,于是它们花巨资请当时最红的天皇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做代言人,在迈克尔·杰克逊强有力的号召下,百事可乐迅速打开了可乐市场,也第一次取得和可口可乐平起平坐的机会。现在,这种借势行为成为很多新产品、新品牌进入市场的“杀手锏”。

在经济活动中,善于借势从而获得发展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世界船王丹尼尔·洛维格购买第一艘货轮时,因为没有东西可抵押而被银行拒绝。情急之下,他找到一家信誉好的石油公司,设法跟这家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将自己准备购买的货轮租借给石油公司,租借费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银行看好这家石油公司,就把钱贷给了洛维格。于是洛维格有了第一艘货轮。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法,买下了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最终成为美国实业界的巨头。洛维格的发家奥秘,其实就是借势才得以成功。

有些人做生意,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生意失败而不知其因。精明的商人经常研究形势变化,分析政府决策动向,然后决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决策超前一步,利润颇丰。“只拉车,不看路”被视为蛮干,路子不对,干得越多,结果可能越糟。做人做事都是这样,不注意分析身边的有利形势,机会就有可能给你带来风险。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仅仅依靠勤奋就够了,我们要找到最有助于我们成功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事半功倍,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太多的时候,我们太过于不会寻找自己可以借助的力量,仅仅是一个人在那里孤军奋战,而我们的成就也就只有那么多了。

人们经常说,没有好的机会,其实机会又何尝不是一个人可以借助的力量呢?

敢于借别人的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胆识,一种智慧。竞争中各种参与者各展身手,如果能够成功借势,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