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465300000024

第24章 伏在办公室:生存要懂潜规则 (1)

让自己稀缺才能让别人稀罕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很讨卫灵公的喜欢。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蜜桃,当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真是对我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一次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他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弥子瑕前后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已经成为可替代的人了。这其实涉及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什么是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了。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高昂。艺术品价格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同一个单位里,大家都是同样上班下班,却由于岗位的不同使薪水有了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拿的钱却远远不及那些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呢?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总是在发挥作用。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既是加薪,又是笑脸,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个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对于别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惊和不平,只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自己的待遇自然会提上来。

很多人慨叹,说自己刚进公司时,老板对自己是器重,当把才华全都献给公司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就来了。这其实也怨不得老板,是替代效应在起作用。市场是无情的,面对员工的停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让新员工替代才能用尽的老员工,市场就会让别的企业替代这个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如果你总能做到思维超前,自然不会被别人替代。

现实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稀缺”非常难,因为社会在发展,任何人或者事物都面临着可能被替代的后果。所以,不要总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社会在创新,企业在创新,我们自己也要时刻为自己充电创新。只有努力学习和更新自己,让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就会成就自己的不凡人生。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乔丹是一位出色的篮球运动天才,在他的篮球生涯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可以设想,他也很有可能在其他的某项活动中也出类拔萃。例如,乔丹修剪自己家的草坪大概比其他任何人都快。但是仅仅由于他能迅速地修剪草坪,就意味着他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比如说乔丹能用2个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他能拍一部运动鞋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乔丹隔壁的小姑娘玛丽能用4个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4个小时中,她可以在快餐店工作并赚3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玛丽的机会成本是30美元。乔丹在修剪草坪上有绝对优势,因为他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干完这件活。但玛丽在修剪草坪上有比较优势,因为她的机会成本低。

从绝对优势上来说,乔丹比玛丽更适合修剪草坪。但是从比较优势上来说,玛丽更应该修剪草坪,因为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要比乔丹低得多。因此,乔丹去拍商业广告,玛丽修剪草坪是符合经济学的劳动分工。

有一些白领或双职工家庭会雇佣钟点工帮助自己打扫房间、做饭、洗衣等。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别人代替自己付出一些劳务呢?这些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人们为什么选择在物品与劳务上依靠其他人?这种选择如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都是比较优势在起作用。

比较优势的原理告诉我们,对一个各方面都很强的个人而言,聪明的做法不是仰仗强势、四面出击、实施逞能或者事必躬亲,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反之,对一个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个人,也不必自怨自艾、抱怨自己的先天不足,而是要将自己的经历和资源放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

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甚至每个国家也一样,都有所长有所短,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有效率,自己也会从中获得最大的成就。

杨振宁曾在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物理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死穴。他自幼便是左撇子,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

关于杨振宁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而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杨振宁后来在他的导师特勒的建议下,转攻理论物理学。

1957年,因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实验物理并不是杨振宁的强项,继而他转攻理论物理,才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他的比较优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比较优势,所以即使你所有的能力都比别人差,但你还是有你的“比较优势”。

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只要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别人的合作和竞争中就总是可以获得对你来说最大的效用收益。

其实,你只要始终坚持你自己的比较优势去执著地努力,你会发现你的总成本会慢慢地下降,你的“比较优势”会慢慢地变大。因为你专业地去从事你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你对这个领域的熟悉和对这些专业工作的技能掌握上也会更加熟能生巧,从而使效率更高,你的比较优势自然就会越来越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东西,发掘自己的这种独特,进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你就可以扭转乾坤,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扬长避短,立己所长”。没有一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杰出的,人总有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必要为自己的短处而闷闷不乐甚至自卑,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让自己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选对职业最重要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告诫人们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时要慎之又慎,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择业是人生的关键点,选择职业对于一生的发展是关键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步入社会、选择工作时,要谨慎选择行业,因为抛弃原有职业的成本太高。

抛弃原来的职业重新选择职业的成本来自于多方面。一方面,一旦你从事了某种职业,如果半途而废,重新择业,以前所花的时间等于白费。当然,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具有继承性,能够对新的选择有所帮助,抛弃旧的职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浪费。但从事新的职业,毕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任何时间上的浪费都将使你处于不利的境况。

另外一方面,成本来自于他人对你的判断。你的经历构成了别人对你的判断,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你从事过某种行业,意味着你可以做某种工作,同时也意味着你不适合从事其他工作。对于你要从事的新的行业,除非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证明了自己的资格,否则其他人对你在新的行业的能力便不能认同。

在北京某大型招聘会上,名牌高校毕业的小江向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而且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换了好几份工作,从事过医药、空调、手机等产品的销售,离职前在某化妆品公司担任品质主管,但是没有机械方面的工作经历。招聘负责人看了他的情况后表示,如果他毕业后稳定从事过机械方面工作,那他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公司也会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但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按照规定,公司无法录用他。小江只能与这份好工作失之交臂。

小江的例子体现了很多人盲目就业所带来的危害。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人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情况之下,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由此便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当前就业市场上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许多人随遇而安,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这些都构成了人们忽视职业选择的原因。

每个人都希望选一个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职业。但对于个体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即:符合自己的兴趣——“我喜欢”、适应自己的性格——“我适合”、匹配自己的能力——“我胜任”。在当今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的境况之下,通过思考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因此,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择业,我们要谨慎为之,因为此时的选择虽然不会构成“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覆水难收——如果所做的选择是错的,要消除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比较高。

懂得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就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积淀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够投入生产中并能产生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在美国想要找一份好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你教育水平与经历的影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个人经历与阅历越丰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就会比别人更容易获得一份好工作。同样,普通员工没有职业律师收入高,主要是因为两者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极大差别所致。培养一名律师需要5~10年的专业学习时间,而培养一名普通员工最多只要一两个月就够了。用于学习手艺或受培训的时间及货币财富共同构成了人们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支付的全部机会成本。正是由于这种投资,人们在单位时间的生产率才会得到提高,而正是这种生产率的提高使雇主愿意起用他,并为他付出较高的报酬。

可能有人会说,当今大学生就业如此难,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值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什么意义?他们还会搬出“北大才子卖肉”的故事来说明读书无用,来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其实是一种浪费。事实上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