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宋
468100000113

第113章 监察机构

至于一直参与朝政的肃郡王赵适,他是皇太子的兄长,但却身处嫌疑之地,不好过多插嘴,再加上他素来小心的个性,现在也只是在一边坐着旁观。

过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开这个口,没人愿意当炮灰。

皇太子赵惇不耐烦和他们磨洋工了:“既然没人愿意说话,那本宫就点名!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留正,你是左相、众卿之首,你先来。”

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留正心里叫苦,可皇太子已经点了名,不出来说话是不行的了,只能跺着方步走到了朝堂的中间,向着太子先是一礼:“老臣身为左相,对六部所报之数有差额之事,确实负有监管不严之责,请殿下……”

皇太子赵惇不耐烦的直接打断了留正的话:“本宫叫你出来不是让你认罪,是要问你今后该怎么办!本宫早就说过,以此次清查为准,过去只要不是贪赃枉法的,一律不再追究。你身为左相,是要对今后有个计划、有个说法。”

“既然殿下有旨,老臣就不推脱了。”留正咳了一声,正了正嗓子:“今次上报的情况实在是出人意料,我大宋实力确有不足之处,今后当以‘仁‘治天下,以‘理‘明人心’,方可得天理、人和之利。”

赵惇听到这里,差点给气乐了,心说我让你在这里说一下怎么应对现在的局面,你倒好,跟我讲起理学来了。

“治理国家怎么能光凭一个‘理’字,左相的话偏颇了。”一个文臣从左面的行列里走了出来,不是别人,正是左相留正的老冤家参知政事龚茂良。

他出列来先向皇太子赵惇行了个礼,然后开口说道:“理学一派诸多虚妄,不可做为国家的基础。至于六部所报情况,出入虽大,但并不是不可救。”

大家一听,这位似乎还有些见解,全都看向了龚茂良。

留正不服气的“哼”了一声,阴阴的开口“朝廷之事已经到了此种地步,不知龚副相有何可以立挽狂澜的见解?”

为了气人,留正还故意在那个“副”字上咬了重音。

“不过是先清算户部钱粮,然后再调整支出,减少军费开支,以便量力而行。”龚茂良一上来就向军费开炮。他这么做倒不奇怪,自他为相之后,下面的官员一谈到边防、谈论军事,就要被他讥笑、甚至谩骂。因为一味的反对备战,又想夺取军队的控制之权,引起了天子赵昚的反感,如果不是皇后虞水灵的突然离世,他连这个参知政事都做不下去。

听他这样一说,不少臣子的眼睛又都溜到了皇太子的身上,谁都知道这位太子殿下是支持恢复中原的,龚茂良这话只怕会得罪了他。

谁知,皇太子赵惇倒很是平静,只点点头:“继续说,本宫今天就是让你们说话,一次说完。”

“谢太子殿下宽宏。”龚茂良见太子一脸的平静,并没有生气的表示,胆子也大了起来:“殿下如今亲理朝政不久,一定会有些小人借机生事,以千秋功业之说引诱殿下,以使其借机得利。望殿下能考虑到祖宗创业的艰难,太上皇的教导,以保境安民为任,天下百姓幸甚!大宋江山幸甚!”

“此话倒也有理,但过偏了。”看皇太子真的没有管龚茂良说什么,下面的大臣胆子大了起来,一旁又上来一臣。

这一下开了头,整个朝堂之中一片嗡嗡之声,上面是臣子们对吵,下面是小声议论。

坐在上头的皇太子赵惇看着下面诸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声的乱吵,心中好笑,真不知道他们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累不累。

等下面的众臣吵了快半个时辰,赵惇看火候到了,这才抬手示意旁边的内侍。内侍立刻喝止了众臣的吵嘈:“肃静!”

臣子们都安静下来,抬头看向这位皇太子,看他打算说什么。

“前面的旧帐不必算了,现在主要是下一步该如何打算。”赵惇说了一句,看下面的臣子们又在跃跃欲试,抬手制止了他们开口:“至少,从此次上报的情况来看,虚假的成分太大,这让朝廷举措之时无所适从,这点没有异议吧?”

众臣对这点倒是都没有什么异议,全点头表示赞同。

赵惇继续又说道:“既然这样,我们先把如何改变前面执政不合适的地方放下不谈,这牵涉的面实在太广,一时也谈不出个什么结果来,就解决这上报不实来做人谋划吧。否则,连自己的家底多少都弄不清楚,一旦朝廷有事,根本无法安排。”

下面的众臣又开始叽叽呱呱,各述己见,有的说应该规定下面上报的数字有误、上报之人要担责,有的说要地方官员先把数字搞清楚了再上报……

各种意见满天飞,整个朝堂之上吵的比外面的市场还热闹。赵惇懒洋洋的靠在自己的座位上,顺便瞥了端坐在左侧的兄长肃郡王赵适一眼。

赵适感到弟弟的眼光扫了过来,两人相视苦笑:大宋朝的众位臣子们这个乱吵吵的坏毛病,还真是改不掉了,吵了半天,根本没能吵出个结果来。

此时,赵惇听到下面传来了一个细小的声音:“有什么好争吵的,我还是认为设立一个专门的监察机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声音是从右侧臣子们的后方传来的,赵惇心中一动,如果不是自己的耳朵非常灵敏,还真听不到。他向声音传来的方向扫视了一下,注意到那边有几个年青的官员正站在一起说着什么,刚才那个声音就是从那些人中传出来的。

看那几个年青官员都穿着谏院下层官员的服饰,看来他们是身份较低的谏官。这谏院在大宋是一绝,可以“风闻上”,也就是说捕风捉影也可以参劾朝廷官员。而被参官员哪怕是诸相,也得上书请罪,暂时回避,等朝廷的查实的结果。所以,谏院官员品级虽低,但这参劾之权却大。

现在,这参劾却大多成为了朝中政争的工具。

赵惇把桌面上放着的几本特意挑出来的奏章翻开,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一本,里面的建议就是“设立独立于朝廷现有上下层级关系以外的监察机构,以监控整个国家事务,以免有人欺上瞒下”,上奏之人是谏院的一个小小参事,名刘兵。

赵惇轻轻的咳了一声,一边的内侍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再次制止了群臣的争吵。

赵惇拿起手上的奏章,淡淡的问道:“谁是谏院参事刘兵?”

从刚才他注意的那个小圈子里走出来了一个青年官员,身上穿着六品官袍,上前向他行礼:“小臣谏院参事刘兵,参见皇太子殿下。”

“刘兵,你的建议本宫已经看过,现在,你给众人说一下你的想法”

刘兵一愣,他在看了朝廷下发的清单之后一时激动,上书建议设立监察机构。但在此后,几位相好的同僚都说他的建议太过鲁莽,在这样敏感的时刻,搞不好他就会成为众矢之地,劝他还是不要当这个出头鸟的好。虽然他没有去撤回自己的奏章,但也想不到皇太子居然直接点了自己的名字,要他当众说明,心中很有些忐忑不安。

赵惇把奏章拿了起来,注视着下面站在那里发呆的刘兵:“刘卿,如果你只是一时冲动,那就把奏章拿回去;如果你的确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那又有什么好怕的?“

刘兵明白,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再把奏章收回,今后自己的仕途也就从此完蛋。而且,自己的确是因为有感而发,才会上这么一个奏章,现在要自己再说什么违心之语,自己也做不到,把心一横开口说道:“太子殿下,微臣的建议是设立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各部官员的执政,而且有抽查、询问之权。”

“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监视群臣?!那不是和秦桧在的时候,设耳报以监视吏民的翻板?万万不可。”吏部尚书晏敦复立刻出班阻拦,他向太子一躬:“上报确有差错,但事出有因。如因此设立监察,岂不是把天下官吏都当成了贪官污吏?实在太伤人心。”

“晏卿,朝廷律法因何而设?”

“为治理天下而设。”晏敦复不明白太子这样问的意思,愣愣的回答。

“着啊,既然律法为治理天下而设,那按晏卿的说法,岂不是把天下人都先当成坏蛋,设下防范之法。监察之法如同我朝律法、御史台一样,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想当然的就把各级官吏都看成脏官。”赵惇看着呆住的晏敦复,摇了摇手中的奏章:“本宫已经决定另设监察台,职责为监察公卿百官政务,有参劾、查察之权,但无自行处置之权,查出的问题要上报朝廷定夺。”

“这监察之权太大,容易导致政争,殿下不可不虑。”旁边的左相留正急了,他可是人老成精,怎么会不明白,就算监察台没有直接的处置之权,但它一成立,就等于是在抓众臣的小辫子,谁能保证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太子也就可以借监察台之权,将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他们这一帮子老臣可就只能俯首贴耳了,又拿什么来控制皇太子。

“如果不设立监察台,那诸位大人能保证以后送交上的没有虚假?”此时大臣洪皓出班,对左相留正言道:“左相刚才之言过头了,殿下已经说明,监察台只有监察之责,并无处置之权。既然众位大人都是一心为国,又何必怕区区一个监察台?”

洪皓就是因护送越国王兀术回国而被金朝扣留的大宋使节,他被困在大金数十年而不屈服,被人称为“宋之苏武”。直到此次皇后虞水灵故世,宋使到金朝告哀,他才终得放归,回国后被任命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权直学士”。

由于洪皓在金朝时间极长,又交游广阔,可是说是关于金朝的活资料库。回宋之后,他虽然没有负责正式的职务,但在朝野有着很高的威望,他的三个儿子也在朝廷任职,父子们被合称为“洪氏四杰”。

洪皓一直支持变革求强、恢复中原,对于守旧臣子们的行为极为反感,这才会主动出来支持皇太子的打算。

“洪大人,话不是这么说的。”参知政事龚茂良又接了上来,他虽然和留正有争斗,但那是同类相残,现在这位皇太子可是打算把他们一锅端:“本来朝廷就是冗官过多,再设一个监察台,又要增加无数官员,这财政上负担不起。”

“龚卿原来是担心这个,倒也好办。这监察台的人员就从现在的官员中选调,不再另行增加。”赵惇才不会给他们任何反对的理由,直接把龚茂良堵了回去,他当然也明白臣子们一定会拚命阻拦,但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使用监国太子的权力,如果退缩,以后就只能由着这些守旧的臣子们玩了,当然也不会有半点的退让。

“可这调剂官员也是费力之事,一时之间难以完聚,殿下是否暂停设立,等大比之年再行选择?正好官员考核已过,也可有个选择的标准。”又一位臣子上前行礼,小心翼翼的说道。此人是王之望,也是秦桧余党,现任吏部侍郎之职。